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616阅读
  • 0回复

融入武汉城市圈 黄冈市城镇化战略构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网络天下
 

发帖
1528
铜币
22451
威望
51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2

  实现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市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要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大头在农村,落脚点在农民,小城镇是重要载体,任务非常艰巨。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人口城市化的发展规律,结合黄冈实际,构思我市城镇化战略。

  1、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开发为重点,以城镇建设为载体,以建设鄂豫皖赣结合部鄂东区域中心和农村城镇化为目标,实行产业开发与城镇建设并举,发挥优势与形成特色结合,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互动,以城带乡,城乡共荣,加速我市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进程。

  2、战略目标和步骤。

  按照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衡量实现城镇化的主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5%,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降至10%以下,第三产业比重大于5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4000美元,人均道路面积2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5%以上。

  我市城镇化的战略目标可分三步走:第一步,至2005年,也就是“十五”期间,全市城镇居住人口达到300万人,城市化率达到38%,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赶上全省平均水平。第二步,再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实现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县城和市区,三分之一人口住在集镇,三分之一人口住在农村。市区和县城初步建成现代化城市,建制镇道路全部硬化,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供电、邮电、通信、环卫、公交、供排水、消防、教育、文化、卫生设施完善配套,城镇居民住宅达到小康。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消灭城乡差别,基本实现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

  3、战略布局。

  根据现代生产力从极点开发到轴线开发再到网络开发的一般规律,全市按“一个龙头,九个中心,三带展开,强点结网”的态势进行城镇的总体布局。即加快壮大市区中心城市,积极提升县市城区,大力发展中心镇,扶持升级口子镇,带动一般小集镇,成长一批中心村,形成以黄冈市区为龙头,各县市城区为中心,一批中心镇为重点,沿江、沿山、沿路的小城镇为纽带,100个中心村建设为补充,辐射和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网络体系。

  按照城镇集聚功能和现有基础的差异,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切实提高市区、县城、集镇、中心村“四级”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市县城区建设抓完善。加快市县城区重大工程建设,着力抓好道路循环工程、绿化景观工程、设施配套工程、环境整治工程、产业小区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实现道路环网化,功能配套化,沿街无杆化、城市自然化,逐步把市县城区建成富有时代气息、城市功能齐全、风格新颖别致和环境优美宜人的现代化城市。二是集镇建设抓达标。现有一定基础的集镇瞄准省级新型小城镇的目标,拓街道,抓配套,建“三区“(住宅小区、工业小区、商贸小区)、“三场”(市场、停车场、垃圾处理场),使之建成为功能完善、产业兴旺、辐射力强的区域中心集镇。在此基础上抓好一般集镇的建设工作,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全力推行,到“十五”末确保80%的集镇成为市级以上新型小城镇。三是中心村建设抓典型。按照“提早规划,定点建设,政策导向,吸引搬迁”的原则,突出抓好100个中心村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建成一批规划合理、设施齐全、富有特色的示范村。

  4、战略重点。

  (1)壮大市区,发挥黄州城区的龙头作用。随着鄂黄长江大桥、下巴河大桥、江北高速和电厂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黄冈市区龙头地位优势日益凸现,实现市区城市块头跨越式上台阶的总体思路是:控制改造老城区,开发建设“两个新区”(黄州开发区、路口新城区),兴建“五城”(兴建鄂东高科技信息网络城、教育示范城、优秀旅游城、中心商贸城、山水园林城),建成一个中心,就是把市区建成鄂豫皖赣结合部的鄂东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到“十五”期末,努力将市区面积拓展到4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增加到40万人左右,拉开大城市框架。为便于集中力量,统一协调,结合机构改革和行政区划调整,理顺市区关系,市区应下设两个以上行政区,以形成竞争发展态势。市区规划区内所有村,成建制改造为社区管理体制下的居委会。

  (2)盘大县市城区,发挥各县市城区的中心作用。2市和7县的城区是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建设基础较好,对农村人口吸引力较大,聚集经济能力较强,应作为布局的中心来发展。一是将现有小城市推向中等城市。“十五”期末,麻城市区常居人口力争达到30万人,武穴市区人口达到25万人。二是对条件成熟的县陆续撤县建市。“十五”期间,红安、浠水、蕲春、黄梅城区依托明显的区位优势,力争常住人口达到20万人,撤县建市,当前要做好报批的前期工作。罗田、英山、团风城区常居人口争取达到10万人,下一个五年计划争取建市。使市区和9县市城区常居人口达到205万人,增加75万人,占全市城镇总人口的68%,为我市城市化水平提高挑重担。

  (3)积极建设中心镇,发挥中心镇的纽带作用。遵循城镇发展区域规律,在重点镇发展的基础上,每县市应选择1-3个基础好、辐射力强、区位符合经济流向的中心镇,按照小城市标准,作为准县城、副中心来建设。全市重点抓小池、孔垅;蕲州、横车、刘河;梅川、花桥;巴河、散花、洗马;南河、杨柳;三里畈、胜利;淋山河;宋埠、白果;七里坪、八里湾;龙感湖场区等20个中心镇,“十五”期末力争达到5万人,其中小池10万人,镇区建成区面积5-8平方公里,财政收入过1000万元,基础设施全面配套,环境优美,成为全市建制镇两个文明建设的样板。同时抓好13个口子镇建设,口子镇镇区人口力争2万人以上,镇区面积3平方公里以上,农民人平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成为展示黄冈改革开放新形象的窗口。鉴于当前经济形势,普惠制成本过高,对列入重点发展的中心镇,实行政策重点倾斜,放活土地升值开发、户籍等政策,以利加快全市城镇化整体进程。

  (4)优化产业结构,壮大经济实力,发挥产业兴城的支撑作用。城市化的过程是以城镇为中心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农村城镇化取决于经济龙头化,城镇经济份量占大头,才能起到城镇的作用。要强农兴城。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加快培植龙头企业和龙头市场,逐步实现生产专业化、操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促进农业的劳力、产品剩余向城镇集聚,形成农村城镇化的推力。要兴工造城。依托城镇集中布局,推进工业小区集结;加快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每个建制镇要有一个5千万元的优势产业或产品。要繁市活城。大力发展商贸、运输、通信、旅游、教育等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中等城市应有2个以上成交额过亿元的大型市场,小城市至少有一个,建制镇有年成交额1000万元以上,中心镇有5000万元以上的市场,形成内市联外市、大市连小市的市场体系。

  (5)突出“三色”,提升城镇品位,发挥城市建设的形象作用。城镇规划、城市经济突出特色,制定特色规划,建设特色城镇,发展特色经济,走特色立镇、兴镇、活镇、强镇之路。城镇生态、城镇环境突出绿色,建山水园林城镇,创优美人居环境。城镇配套设施、城镇视觉突出景色,建精品,树形象,有景点,塑丰碑,提升城镇品位,升级城镇档次。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