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雷池”里种植棉花
地理“湖北六极”中,黄梅县刘佐乡占了两席,除了最东极滨江村,全省最低点东喇叭湖也在该乡境内。11月19日,记者实地探访了“雷池”东喇叭湖居民们的特殊生存之道。
最低点原是“雷池”的一部分 湖北省陆地最低点位于黄梅县刘佐乡东喇叭湖一带,面积约3平方公里,海拔只有9.2米。11月19日,记者寻访到此地,从高处放眼望去,东喇叭湖宛如一个洗脸盆的“盆底”。
“不越雷池一步”,这句话人们耳熟能详,但鲜为人知的是,东喇叭湖所处的位置曾是“雷池”的一部分。据考证,“雷池”指的是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宿松县共有的龙感湖等湖区,在晋代以后的历朝地图上,都明确标示此处为“雷池”所在地。
东喇叭湖明明是陆地却以湖命名,让人有些费解。对此,当地村民解释说,东喇叭湖曾经是龙感湖的一部分,196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村民们围湖造田,田一点点地增多,湖一点点地消失以至于无,只剩下零星几处池塘,用以引水灌溉。
此前报道中提到,相传“皇封五户”(见1日本报《滨江村里听“皇封五户”传说》报道)是最早一批来刘佐乡的拓荒者,他们开垦了刘佐乡的部分荒地。在“皇封五户”之后,还有不少人来刘佐开荒,但几乎都没有什么好结果,往往是开荒不久,就被一场大水给毁了。
在“皇封五户”之一的胡开二将军去世20年后,从独山黄花岗来的杨氏兄弟在刘佐落户,开垦被“皇封五户”此前舍弃的荒地。
前三年,顺风顺水,可是到了第四年,大雨下个不停,因为此处地势低,突如其来的大水给杨氏兄弟带来去“飞来横祸”,两家近万斤存粮被冲得颗粒不剩,前三年的努力绝大部分被毁,更要命的是,老大杨仁祥和妻子在水患中感染了瘟疫,不久就去世了。
去世前,杨仁祥夫妻将唯一幸存的小儿子杨清江托付给弟弟杨仁祀照料。杨仁祀夫妇为了让杨清江成为有本事的人,想了很多办法故意刁难他,杨清江也很争气,长大后的他不仅勤劳,还有胆识,他的目标就是把一眼看不到头的江洲(刘佐旧称)都变成肥田沃土。
杨清江开清江河、修清江闸,因为排水得力,很多荒地被开垦成了良田,但东喇叭湖一带,由于地势太低,杨清江拿它也没辙,只能留作湖泊。
海拔低逼出的特殊生存之道 “日费斗金之力,不够东风一浪。”在杨清江之后,也有人企图修堤坝把东喇叭湖从龙感湖中分隔出来,但都无功而返。直到196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当地人借助附近的安徽华阳闸排水系统等,在此最终围湖造田成功。
据了解,湖北“最低处”东喇叭湖目前主要发展农业生产。大部分的面积由刘佐乡承包给了梅祠堂和占圩两个村的村民种植或养殖用,小部分归龙感湖农场所有。
在东喇叭湖陆地边高处,记者碰到了承包了20亩地的汤女士。42岁的汤女士介绍说,以前,这块地里有一个池塘,她家在池塘里养鱼。后因东喇叭湖一带没有进水口,水不能循环,养的鱼死了不少,年年亏本,于是,她和老公决定,排干鱼塘里的水,改种需水量较少的经济作物。
如今,汤女士一家在地里种上棉花和芝麻。汤介绍,去年棉花卖到6元钱一斤,今年的行情稍差一点。汤表示,她希望有专家能帮她家诊断一下这块地,有针对性地施肥和整治,希望地里种的作物不仅长得好也卖得好。
东喇叭湖一带海拔低,加之离长江不远,洪涝灾害时常发生。记者采访中还了解到,因此,当地人做房子时的“搞法”跟别处也很不一样。
据了解,一般建房,首先应平整地基,而在当地,首先则是填地基,将地基垫高夯实,以防止内涝时房屋进水。当地人盖房子,也不砌墙,而是先用木柱子等搭框架,再用木板、竹席或者草席等做隔墙,这样,人们就能在水灾发生时,用最快的速度把“墙壁”拆掉,让洪水从房柱子间穿过。大水过后,房子修复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
记者采访中还了解到,由于东喇叭湖一带都是沙土,收花生也与别处不同。别处种的花生成熟后都是拔出来,而在此处则是将沙土和花生放在一起用筛子筛,筛掉沙土,留下的就是花生。筛下来的沙土堆起的土堆,跟当地的坟包有些相似,曾有九江过来的人感叹,去年发洪水,没想到这里死了这么多人,惹得当地百姓大笑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