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53阅读
  • 0回复

昔日劣质肥企如今是恢复“元气”的品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unsky
 

发帖
3417
铜币
32543
威望
125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公司质检员在做产品质量分析

  中化新网讯  1996年5月,湖北三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生产劣质复混肥,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曝光。这场舆论风波使这家昔日闻名的全国化工百强企业,产品无人问津,经营濒临破产。
  15年过去了,这家企业如今的境况如何了呢?12月7日,记者带着疑问来到位于湖北黄梅县濯港镇的关山工业园,走进企业探访究竟。
  刚入厂区,记者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在机器轰鸣声中,运货车辆来往穿梭,冬季本是化肥的销售淡季,可公司却呈现出“旺季”的景象。
  在生产车间,记者遇到了正在检查工作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蔡水洋。“劣质肥事件曝光后,给了我们致命的打击,企业因此停产两年,设备锈迹斑斑,社会影响极坏。刻骨铭心的教训让我们认识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见到记者,蔡水洋感慨地说。
  当时,蔡水洋是三梅集团分管后勤的副总经理,不是劣质肥事件的主要责任人。1998年4月,他重整旗鼓,租赁原三梅集团肥料公司的闲置厂房和设备,恢复生产三梅牌系列复混肥,走上了重塑企业品牌的艰辛之路。“当时,三梅牌复混肥臭名远扬,尚处阴影之中,听说我不换商标,许多人都表示不可思议,为我捏了一把汗。”蔡水洋笑着说。
  随后,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企业的二次创业史。15年来,蔡水洋带领企业一班人马,秉承“做事先做人,品真守信,做好产品质量是最好的行善积德”的经营理念,坚持实施“优于他人的质量,低于他人的成本,好于他人的服务”的营销战略,重塑三梅品牌。2003年5月,5年租期刚满,蔡水洋便用租赁企业积攒的资金,买断原三梅集团肥料公司资产,成立了黄冈市三梅立丰农资有限公司。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2008年9月,企业正式更名为湖北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重组以来,我们紧抓产品质量,层层设卡,道道把关。生产上严格坚持自检、互检、巡检三检并举,决不让一粒质量不合格的肥料流出车间;公司专职质检员不定时抽取生产样品进行检测,全过程监督产品质量。”车间主任汪新良在筛分岗位边检查质量边介绍说。
  记者在蔡水洋的陪同下,走进了公司成品存放区。只见两辆大货车排队候货,工人们正忙着装货,一袋袋肥料正通过皮带运输机源源不断地“走”上了货车。正在现场联系发货的农化服务部部长蒋灿兵介绍说,由于严把原料入厂关、半成品生产关、产品出厂关,做到不合格的原料不进厂,不合格的产品不出车间、不入仓库,产品再也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三梅复混肥在我们那里很畅销!”来自湖北蕲春县的货车司机李师傅一边插话说。
  在公司荣誉墙前,记者看到了一块块金色的匾牌熠熠生辉,引人注目:湖北名牌产品、湖北著名商标、湖北省消费者满意单位、湖北守信用重合同企业、湖北省首届测土配方施肥定点加工企业……
  从荣誉墙上的介绍材料中记者了解到,企业已在重塑品牌战略中逐步恢复“元气”。公司固定资产从成立之初的68万元发展到目前的4000多万元,成为黄梅县境内肥料生产能力最大、机械设备最新、生产工艺最先进、检测手段最完备、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农用化工企业。
  “现在,我们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定点加工企业’这块金字招牌,主攻测土配方施肥,走专、精、特发展之路,实现了企业转型升级。”蔡水洋高兴地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