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黄冈工业发展与时代同步,在改革中爬坡,在调整中升级,在弯道中赶超。
五年来,黄冈的决策者稳掌航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高举“工业强市”大旗,始终坚持“四抓”工作思路,着力推进“五大突破”,大力实施“六个一百”工程,兴工业、强工业。
五年来,黄冈工业一路书写奇迹: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企业数、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额等主要指标,均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成就了黄冈工业最辉煌的发展篇章。
20%以上增速,总量扩张催生“黄冈现象”
道路纵横,厂房林立,设备先进……行走在黄冈的大地上,感受到的是徐徐展开的现代工业壮美画卷。
从2006年到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工业增速始终保持在20%以上;
2008年,我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迎来里程碑时刻:在全省市州中率先突破1000家,从此,黄冈跻身“规模企业千家俱乐部”;
2008年全省工业经济现场会、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接连在黄冈成功召开……
在湖北经济版图上一度沉寂的黄冈,突然热闹起来!在全省工业格局中杀出黄冈这匹“黑马”!
一时间,“黄冈现象”成为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和业内专家学者热衷研究的对象。
曾经的黄冈穷,穷在有农无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近几年来,黄冈始终牵住工业“牛鼻子”,围绕做大做实做强工业,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做到领导力量向工业倾斜、工作精力向工业倾斜、优惠政策向工业倾斜、有限财力向工业倾斜,狠抓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启动并实施了“腾龙”、“虎豹”、“雏鹰”三大培育计划,有效地发展壮大了一大批骨干龙头企业,全力推进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新跨越。
五年中,我市工业企业由弱变强,工业总量由小变大,发展质效逐步提升,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工业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越来越大,在全省占比逐年提升。县域经济驶入快车道,3个县市产值过100亿元,黄州、武穴率先挺进全省县域经济20强!
数据见证发展,今年在规模工业统计基数上调的情况下,1-10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717.94亿元,同比增长45.02%;实现增加值204.39亿元,增长22.1%;完成营业收入562.58亿元,增长48.1%;实现利税37.19亿元,增长40.88%。
离今年“收官”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市经信委主任夏存安通过调研,信心十足地道出了鼓舞人心的“三个预计”:
预计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将达到2.1万家左右,其中老口径规模工业企业1727家比2006年的614家净增1113家;新口径规模工业企业800家左右,年均净增32家。
预计全口径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增幅约36%,比2006年的482亿元增长2.07倍;
预计全口径工业增加值315亿元左右,增幅约23%,比2006年的126亿元增长2.5倍。
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经济强。步入黄金发展期的黄冈工业,在不断地延续、放大“黄冈现象”,挺起黄冈跨越发展的脊梁。从47.6%到85%,调整升级见证黄冈工业“森林效应”“百年祥云、生态祥云、千亿祥云。”走进武穴市投资16.3亿元的新祥云项目建设现场,这样巨大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改制后的短短几年间,祥云集团年产值从2亿元增长到30亿元,跻身湖北化肥行业10强、湖北工业企业100强,中国化工500强。新祥云一期明年实现全面投产,可新增产值25亿元。
经历风雨,终见彩虹。作为我市民营企业标杆的祥云集团,其成长轨迹见证了全市工业调整升级之路。
伴随着祥云、广药、梦丝家、华窑等一批精品名牌的崛起,全市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目前,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2件,湖北名牌产品36个,湖北著名商标35件;在规模企业中有亿元企业168家,5亿元企业10家,10亿元企业5家。这些不断刷新数字的背后,是我们五年来坚持抓改造,着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将保增长与促转型相结合的大手笔。仅2011年,全市投入技改资金103亿元左右,比2006年的36亿元增长2.86倍,年均增幅30%左右。
今年8月26日,湖北远东卓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天交所正式挂牌。这是我市也是湖北省在新三板市场成功挂牌的第一家企业。
借资本市场,走上市之路,是做大做强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我市企业上市工作启动五年来,全市培育符合不同板块上市基本条件的后备企业近60家,其中列入省级后备企业23家,正式启动上市工作程序的企业15家,报省证监局备案的2家。
五年来,我市紧扣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和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危中寻机,弯道超越,从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改善产业组织结构、提升技术产品结构和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等方面,有效地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了工业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
来自市经信委的一组数字便是最好的注脚: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31.1:32.1:36.8调整到2011年大概27.6:38.9:33.5;工业占全市GDP比重约85%,比2006年的47.6%提高了约37.4个百分点。
奏响工业跨越最强音
经济学家把产业集群比喻成森林,关键性企业则是第一粒树种,一旦入土,就有可能长出一片森林。由抓单个企业向抓产业集群转变。五年来,在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中,全市用规模化的思路发展支柱产业,培植壮大特色产业,促进集群发展,在全市形成“群”星璀璨的良好态势:初步构建了100万吨钢构、100万吨造船、100万吨饮品、100万吨造纸、100万吨粮油深加工、1000万吨水泥的新兴产业格局,形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汽车配件、船舶制造、食品饮料、建筑建材、机械制造、钢结构等产业集群31个,成员企业1440多家,新口径规模企业460家,年产值达到500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0%以上。其中黄冈船舶、华夏窑炉、武穴医化、蕲春医药、麻城汽配、团风钢结构、英山茧丝绸等七大产业,已进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行列。
从一粒种子,长成一片茂密的森林。五年间,我市产业集群的森林效应凸现: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机械电子、新型建材五个百亿元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共聚集新口径规模企业407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56.3%。
77与5000,园区项目展示“黄冈气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借用这句古诗形容黄冈工业园区的建设,可谓恰如其分。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各类工业园区77个,面积达40余万亩。
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五年来,全市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工业化”的思路,多途径多渠道融资,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园区功能。
从大招商、招大商到大干项目年,再到大干项目提升年。五年间,在我市决策者的日程表里,排下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决战工业,攻坚项目。工业强市、项目推动,像两个“风火轮”,驰骋着黄冈人工业崛起的梦想。
环境感动业主,业主决定项目。五年来,全市上下以软件求硬营造“环境磁场”,硬件求强筑就“投资洼地”,亲情服务引得凤栖满园。
五年来,我市每年新增10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超过新中国建立以来黄冈所建厂房的总和。
五年来,坚持扩大开放重点抓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了“引进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引进一个产业、带动一个产业集群”的新局面。引进了伊利、娃哈哈等一批饮料企业,带动了黄冈奶牛养殖产业发展,崛起了一座新型饮料城;引进了潮流钢构、精诚钢构等钢构产业,建起了我国中部最大的钢构生产基地;引进了华海造船、开阳星造船等一批造船企业,成就了黄冈船舶支柱产业。
纷至沓来的招商引资项目,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现场,让我们看到厚积薄发的工业爆发点。黄冈创造了年均36.6%的投资增长奇迹,2100多亿元资本“砸进”红土地,大别山成了承接产业转移的热土。今年1-10月全市实施工业项目1123个,其中投资过千万元以上的971个,当年投资额达660.81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461亿元,同比增长24%。
五年中,全市大力推进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向园区集中,形成和发展了一批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功能清晰、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高标准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得到合理规划。
按照“市区一体化”的思路,市区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全面提升,禹王高新区、黄冈化工产业园、南湖工业园等3个百亿元产业园区,聚集了一大批成长性好、见效快的大项目,为市区形成新经济增长点夯实了基础。
园区聚集效应日益显现:聚集企业5000多家,其中新口径规模工业企业550多家,年总产值600多亿元。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市开放的先行区、工业的聚集区。
77个开发区和园区,宛如全市县域经济发展中的77个高地;31个产业集群是其中31座高峰,5000余家企业如众星拱月,奏响了黄冈工业跨越发展的最强音,预示着黄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