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中心、遗爱湖文化公园、市博物馆新馆、黄梅戏大剧院、黄冈艺术学校,一座座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网络全覆盖目标;黄梅戏艺术节、李时珍医药文化旅游节、民间文化艺术节、杜鹃文化旅游节、茶叶文化节、板栗文化节等特色文化品牌,叫响全国……
黄冈大发展,文化大繁荣。在过去5年中,我市文化大展宏图,实现新跨越。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
“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0亿多元,完成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市文化设施建设投资最多的5年,也是全市文化建设面貌变化最大的5年。
黄冈市文化中心和遗爱湖文化公园,已成为我市标志性文化工程。近年来,市政府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湖北一流的黄冈市博物馆新馆,投资2.2亿元建设黄梅戏大剧院,筹资1.2亿元建设黄冈艺术学校。各县市区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建设了一批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影剧院和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阵地。与此同时,全面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文化室、文化中心户和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200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041万元,改造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24个。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8776万元,新建标准“农家书屋”4388个,实现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投入资金3444万元,建成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11个,村级服务点4256个。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网络全覆盖目标,每年服务群众400余万人次。
特色文化建设形成新品牌
全市致力于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推介宣传,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特色明显的品牌文化创建活动。市政府已与省文化厅共同举办七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举办四届“鄂东民歌大奖赛”,并开展经常性“社区大家乐”文化活动。这三项活动,已成为全省知名文化品牌。2010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黄冈慰问演出、央视“激情广场——革命红歌大家唱”在黄州激情上演,充分展示了红色黄冈、人文黄冈、文化黄冈的魅力和风采。
各县市区围绕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目标,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黄梅的黄梅戏艺术节、蕲春的李时珍医药文化旅游节、红安的民间文化艺术节、麻城的杜鹃文化旅游节、英山的茶叶文化节、罗田的板栗文化节等,盛况空前,特色鲜明,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全市涌现出一批先进县市和单位。蕲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红安县文化馆被中宣部、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先进文化馆”。黄梅县喜获“全国楹联之乡”、“诗词之乡”美名。黄州区、团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农民绘画之乡”,黄州区建新社区、青砖湖社区被中央文明办、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文化艺术创作硕果满枝头
为打造黄梅戏艺术品牌、提升黄冈文化软实力,市委、市政府成立“黄冈市黄梅戏精品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黄梅戏精品创作。5年来,省黄梅戏剧院排练和上演了大型现代黄梅戏《和氏璧》、《双下山》、《李四光》、《东坡》等一优秀剧目。其中《李四光》入选文化部主办的“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是全国唯一入选的黄梅戏剧目,也是湖北省唯一入选剧目。2011年5月21日晚,黄冈黄梅戏《李四光》走进人民大会堂。7月4日至5日,黄冈黄梅戏《东坡》在国家最高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成功上演。
“十一五”以来,全市文化艺术工作者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倾心创作艺术精品,努力反映黄冈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全市新编创作演出黄梅戏、楚剧、东路花鼓戏、文曲戏等70余台,推出优秀民歌60余首,在全国及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艺作品1000余篇,出版文学专著20多部。一批文学艺术作品在全国和全省获奖。
同时,我市在文化市场管理上规范有序,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取得新进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文化产业逐步壮大,形成百花齐放、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