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241阅读
  • 1回复

搭台唱《东腔》国家非遗麻城“东路花鼓戏”探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缘份天空
 

发帖
2673
铜币
26498
威望
77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6

  东路花鼓戏,由二百年前流传于民间的“哦嗬腔”逐步发展演变而成。她又称“东腔”、“迓戏”、“东路子”。起源于鄂东的麻城、罗田、蕲春、英山等县,该剧种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清戏的声 腔和剧目。唱腔有东腔、二高腔、二行、对腔、叹腔和小调等。剧目有《卖花记》、《珍珠塔》、《告堤霸》、《闹公堂》等大本戏,也有《打猎回书》、《陈琳捧盒》等高腔剧目,其中的《御河桥》 、《花亭会》、《打猎回书》、《陈琳捧盒》、《细姑贤》、《杨三笑》、《珍珠塔》等久演不衰。著名老艺人戴桂亭、熊德卿、潘凤仙为东路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后,东路花鼓戏得到迅速发展。业余东路花鼓剧团如雨后春笋遍布鄂东地区;1960年,原麻城县剧团正式改名为“麻城县东路花鼓剧团”,她是唯一的一个演东路花鼓戏的专业剧团。1974年8月 4日,麻城东路花鼓剧团移植的大型现代戏《杜鹃山》在湖北电视台演播厅为中央主要领导人作专场演出。这一千载难逢的光荣演出,为东路花鼓戏的发展史写下了光辉一页。2008年6月,东路花鼓戏经 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
  12月2日,记者来到麻城市,实地探访了“东路花鼓戏”的精彩演绎。

  三任馆长叙说“东腔”往事
  前日还阴雨绵绵,2日这天突然艳阳高照,当记者一大早赶到麻城市文化馆时,现任馆长余炳俊和之前的老馆长项绪元已经等候在办公室里。谈起东路花鼓戏,老馆长项绪元兴致极高。
  东路花鼓戏以其唱腔高亢委婉、表演形象逼真、伴奏别具一格,构成独有的艺术特色。项绪元说:“东路花鼓戏伴奏中,小调最完整,锣鼓最完整,而唱腔里穿插打击乐,这是最明显的特色。因为 我国所有戏曲中,都没有这种打击乐,演至高潮处时,无不让听者振奋。同时东路花鼓戏涵盖内容广泛,包括地方民歌都能成为其演唱内容之一。”
  早期的东路花鼓戏班子多为村内的自乐班和时聚时散的季节性班社。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东路花鼓戏广为流传,影响甚大,职业和半职业剧团日益增多,仅麻城知名班社就有“盛家园班子” 、“桂花亭班子”、“尉家咀班子”、“骆驼坳班子”、“袁家河班子”、“班竹园班子”,并造就了一批民间艺人,其中著名艺人有戴桂亭(红安县人)、潘凤仙(罗田县人)、熊德清、邹鑫、刘玉 清(均为麻城人)等。民谚云;“吃鸡要吃鸡胯子,看戏要看戴傻子(戴桂亭绰号)”、“不管有米无米,看戏要看秋瘌痢(熊德清绰号)”、“管他割谷不割谷,要看邹鑫哭。” 由此可见东路花鼓戏 在当地群众心目中的影响力。
  正因为东路花鼓戏来自民间,深受群众喜爱,整理挖掘这一民间文化精髓刻不容缓。项绪元说,对于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作为文化主管部门,更有责任在肩。
  正采访时,办公室又走进来一位老人,他就是曾经的老馆长林明康。打开话题,林明康掩饰不住对东路花鼓戏的喜爱。他说有一次,一位来自北京的知名音乐教授,之前对东路花鼓戏知之甚少,一次听 了表演曲目后,不禁拍案叫绝,认为东路花鼓戏比京戏还耐听,还好听。从此这位教授迷上了东路花鼓戏。
  上世纪70年代,湖北省电视台演播厅演出大型东路花鼓戏《杜鹃山》,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东湖宾馆收看电视直播,看后都对东路花鼓戏赞赏有加,极大鼓舞了东路花鼓戏的所有演职人 员。
  麻城大别山区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如今农村喜洋洋,又多油来又多粮,买缸的买缸,修仓的修仓,搭起戏台唱《东腔》”。
  余炳俊告诉记者,作为非遗的保护部门,麻城市文化馆一直在为东路花鼓戏的发展努力着,并挖掘整理了一些优秀剧目,相信东路花鼓戏这一独特的地方戏曲剧种能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搭起戏台演绎精彩“东腔”
  对于东路花鼓戏的传承,余炳俊说,早年多以艺人拜师收徒、口传心授为主要形式。农闲及节日,通过艺人之间相互邀约,组成临时戏班走乡串村或到外县外地流动演出。这种“草台班”形式,在 麻城乡间流传至今。
  家庭班是东路花鼓戏最早的一种演出班子。其成员均是本家亲属或房族叔侄,几代人同台演出甚为多见。家庭班一般置有少量简单的服装导具,剧目多以“三小”(小旦、小生、小丑)生活戏为主 ,活动区域有限,“农忙务务、农闲唱戏”为主要形式。
  余八班,起班于清光绪年间,班主余八,其成员多是当地知名艺人,以擅长演出大型剧目,尤其是连台本戏较有名气。经常活动在麻城、罗田、黄冈及浠水一带,代表剧目有四十八本《郭丁香》, 主要演员有李九、刘小堂、李耕中、熊德卿等。
  戴家班,起班约在1928年,班主是东路花鼓戏著名艺人戴桂亭,箱主是郭癞痢。主要演员有张兰亭、项金臣等。当时东路花鼓戏戏班较多,唯有戴家班名气最大。当地群众的说法是“戴哈巴(戴桂 亭)的班子,徐滚子的箱子”。戴家班的代表剧目是《血掌印》、《闹公堂》、《游四门》等,活动地区除本县及鄂东各县外,还有河南的商城、光山、及安徽省的金寨县。
  周淑香班,起班约于1934年,班主是戴桂亭的弟子周淑香,主要活动在麻城、罗田一带。
  建国后,1950年8月,东路花鼓戏艺人代表戴桂亭、刘玉清参加了湖北省第一届“文代会”。当年10月,由戴桂亭、邹鑫、徐聘山、吴元凯、郭成福、刘玉清、何明钊、苏承颐、许德珍、傅仲华等18 名艺人组织成立了东路花鼓戏旧剧改革组,演出剧目是《大熊山》、《闯王进京》及现代戏《土地回老家》等。1951年3月,麻城县委宣传部组织成立了“麻城县地方剧团”。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进入市场经济社会,同许多地方戏曲剧种一样,东路花鼓戏也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1975年,麻城县东路花鼓戏剧团被湖北省政府树立为红旗单位,获“扁担剧团”光荣 称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北日报》先后进行了专题报道。1984年,麻城东路花鼓戏剧团改为楚剧团,按照县政府要求“保留东腔,演唱楚剧”。1992年,该团又更名为“麻城市艺术团 ”以戏曲、歌舞并举。
  为使东路花鼓戏不被人们遗忘,2003年,由麻城市文化局组织艺术团创作排演了东路花鼓小戏《补胎》,参加湖北省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暨楚剧新作展演,获“最佳演出奖”等八个奖项,专家称“ 东路花鼓戏旋律优美动听,回味无穷”。2007年,由麻城市文化局牵头邀请麻城籍国家一级编剧熊文祥、根据何存中小说《姐儿门前一棵槐》改编,反映麻城革命历史题材的大型东路花鼓戏《麻城凤儿 》,参加湖北省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暨地方戏曲展演获“综合表演奖”、单项奖9个。2008年10月,《麻城凤儿》参加首届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青年演员陈顺银脱颖而出获“表演一 等奖”、蔡勤获“表演二等奖”、熊文忠、林文永获“音乐创作二等奖”等八个奖项。
  老馆长项绪元欣喜的告诉记者,除专业剧团外,在麻城市800多个村里,就有300多个村有业余剧团唱东路花鼓戏,他们搭起戏台演绎精彩“东腔”的同时,为东路花鼓戏的传承也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储备人才传承东路花鼓戏
  随着东路花鼓戏被国家和湖北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麻城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相应的保护措施,剧团重新挂起“湖北省麻城东路花鼓戏剧团”的牌子;预算比前几年翻了几番。2007 年还招收一批东路花鼓戏传承人,带编25名在麻城师范学校培训3年。
  结束在麻城市文化馆的采访后,记者又来到麻城东路花鼓戏剧团,走进排演大厅,里面的演员还在紧张排演当中。剧团团长曾美玲介绍说,目前剧团有演职员工共81人,年纪最大的有70多岁,最小 的才14岁。到12月初,今年已经演出180多场,主要以送戏下乡为主,平均每场有千名观众。剧团每年都要搞一台精品剧目,力争在各类文化活动中获奖。
  记者还了解到麻城市对东路花鼓戏的保护计划:设立专人专班,对东路花鼓戏的历史沿革与传承,进行专项专题调查,并形成详尽、系统的资料专集。在原音乐集成和建档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充实和完 善工作;建立门类齐全、内容详实、格式规范的东路花鼓戏档案体系。在市博物馆开设东路花鼓戏专题专栏,通过文字、图片、音响、影像等资料的展示,推进东路花鼓戏的普及与流传。内强素质,外 树形象,积极参加地、省各类调演汇演及艺术交流活动,扩大东路花鼓戏影响,提升剧种剧团知名度。加强对业余、半职业剧团的艺术辅导。坚持送戏下乡,开展各类演出活动,与媒体合作做好宣传工 作,巩固、扩大东路花鼓戏流行区域与观众群体。
  余炳俊说,现在政府很重视非遗的保护,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在人才培养上狠下工夫。同时要请当地的名作家写本地剧本,创作适合本地特色的优秀剧目,本地演员演本地故事,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群 众的眼球。
  老馆长林明康还给出建议,麻城市委市政府应该成立东路花鼓戏研究所,对唱腔等细节进行再挖掘,再研究,进一步使东路花鼓戏的内涵得到升华。
离线爱情浪子

发帖
3545
铜币
37015
威望
59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1-17
花鼓戏听说过没看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