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318阅读
  • 0回复

湖北评出“三农”工作十件大事 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蕲春人
 

发帖
2134
铜币
21930
威望
63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粮食丰收。
锦绣田园美如画。
荆州区李埠镇白荷村蔬菜种植大户搭建的绿色大棚,一年四季可产各种新鲜无公害蔬菜。


  春去冬来,春华秋实。这一年,我省“三农”工作亮点纷呈,为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三农”工作,作出了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指示;这一年,“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在荆楚大地如火如荼开展,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这一年,全省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有力保障了共和国粮食安全……在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之际,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联合省直农口部门,对今年全省“三农”大事进行了梳理,评选出十件大事,以飨读者。
  亮点一:
  胡锦涛视察湖北“三农”工作
  5月31日至6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湖北考察工作期间,专门前往受旱地区和丹江口水库视察。在丹江口市土关垭镇龙家河村,胡锦涛总书记走进一片受旱严重的农田,用手翻开田土查看墒情,亲自刨土、点种、舀水、浇地,和村民一起补种玉米;在丹江口水库大坝,胡锦涛总书记俯瞰上下游水情,听取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丹江口水库运行管理情况汇报,要求进一步把丹江口水库建设好、管理好、维护好,同时抓好移民安置、环境保护、配套工程建设,为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作出更大的努力。
  胡锦涛总书记对湖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产量连续7年增长、油菜籽和淡水产品产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等“三农”发展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指出,湖北农业资源丰富,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获得新进展,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取得新成效,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开辟新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点评(刘田喜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主任):
  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期间,深入田间地头查看旱情,和农民群众一道挥锄补种,充分体现对“三农”发展的高度重视,对人民群众的亲切关怀,给我们极大的鼓舞和动力。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升士气、提振精神,强化措施、强力推动,加快推进“三化”同步、“两增”同步,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亮点二:
  省委“一号文件”聚焦水利
  年初,省委、省政府把握水情、农情、省情,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新世纪以来我省连续第8个关注“三农”的省委1号文件,也是建国以来我省首次面向水利建设领域出台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是新时期湖北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决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预示我省水利改革发展迎来新的春天。
  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下,全省人民坚持不懈地治水患、兴水利,实现了从“水患大省”向“水利大省”的历史性跨越。三峡水利(600116,股吧)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一批国家级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顺利实施,防洪、排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基本建成,江河干堤长度、大型水库座数和大型排灌泵站装机容量均居全国首位,水利对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点评(王忠法 省水利厅厅长):
  我省是水利大省,优势在水,忧患在水。在今年“三万”活动农民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中,摆在第一位的是小农水建设滞后问题。这充分反映出加快农田水利建设迫在眉睫。我们要全面落实“一号文件”精神,结合正在开展的“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掀起大干、实干、快干小农水的热潮,增强农业旱涝保收能力。
  亮点三:
  大别山、武陵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启动
  2月16日、17日,省委、省政府先后在恩施和武汉召开两场专题会议,正式启动“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以下简称武陵山、大别山试验区)建设。随后,省委、省政府分别制定了关于推进大别山、武陵山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出台支持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支持力度,对武陵山试验区还专门建立省内其他市对口支持机制,推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步伐。
  武陵山试验区范围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8县市、宜昌市所辖的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及神农架林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生态立区、产业兴区、开放活区、富民稳区”为总体要求,以“三化同步”、“两增同步”为目标,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武陵山区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规划到2015年,试验区建设取得明显进步,恩施州进入全国先进自治州行列。
  大别山试验区成立于2011年2月,初期启动范围以国家和我省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主,具体包括黄冈市的红安县、麻城市、英山县、罗田县、团风县、蕲春县和孝感市的大悟县、孝昌县8个县市。发展总体目标是建设“红色的大别山、发展的大别山、绿色的大别山、富裕的大别山”;建成全国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红色文化传播基地、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和生态保护示范区。大别山试验区的设立,对于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点评(王述华 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副主任):
  启动大别山、武陵山试验区建设,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怀和支持,是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打造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部署。大别山区对我们党的革命事业贡献很大,我们要感恩先烈、要为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民谋福祉、谋发展。武陵山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发展相对滞后。“两山”试验区建立,对于加快革命老区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亮点四:
  “三万”活动引起强烈反响
  3月至6月,省委、省政府立足农情、省情、民情,从加强群众工作出发,在全省组织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以“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为主题,以“机关转作风、干部受教育、农民得实惠”为目标,组织动员省、市、县三级机关、部分院校、企事业单位的11万多名干部,组成1.8万个工作组,按照进村入户两个“全覆盖”的要求,深入全省2.6万个村、1062万个农户,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量力而行兴办实事。各级工作组共计为群众督办落实政策2510多件,协调解决农民诉求6270多起。
  这次“三万”活动动员的干部之多、形成的规模之大、覆盖的农户之广、收到的成效之丰,历来少有,受到各方面广泛好评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12月5日起至明年3月5日,以“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为主题,继续开展“三万”活动,在全省整治塘堰20万口以上,让每个村民小组都有一口当家塘堰,以此带动其他塘堰及小型水利设施的整治和建设。
  点评(宋亚平 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事实证明,“三万”活动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生动实践,是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有益尝试;也是省委、省政府聚内气、连民心、提精神、鼓干劲、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生命工程”;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培养锻炼干部的强训平台;是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固基工程,进一步增进了党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受到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
  亮点五:
  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
  今年,我省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四季连旱,接着又出现旱涝急转,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和威胁。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三农”工作各项部署,坚持把抗灾夺丰收作为头等大事,加强领导,积极应对,周密部署,上下联动,夺得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全面丰收。粮食实现“八连增”,农民增收创历史最好纪录,成为今年全省“三农”工作的最大亮点。据初步统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183.1万亩,比上年增加80.6万亩,增长1.32%;亩产达到386.3公斤,比上年增加6.8公斤,增长1.80%;总产达到238.85亿公斤,比上年增加7.25亿公斤,增长3.14%。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6650元以上,比上年增加近千元,增幅达14%左右,人均纯收入水平、年度增加额均创下历史新高。
  点评(叶青 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导):
  今年,我省持续干旱、旱涝急转等自然灾害相继发生,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实现连续八年大幅增收,实属不易。这主要是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推动,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狠抓抗灾夺丰收以及农业科技应用促动的结果。
  亮点六:
  开展“三农”发展综合考评
  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1年开始,在全省开展“三农”发展综合考评,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把粮食生产、特色产业、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等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特别是县(市)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内容,科学公正地评价各地“三农”发展情况,彰扬先进,明确导向,调动各地抓“三农”的积极性,形成比学赶超、共促发展的局面。
  “三农”发展综合考评按照“科学发展、全面客观、定量为主、统筹兼顾、简便易行”的原则开展,设计了6大类34项指标,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量、结构、速度、效益、质量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的情况进行全面考评。这进一步增强了县(市、区)的强、重农意识,各地纷纷采取召开动员会议、分解考评任务、明确部门职责、强化工作手段、调研发展差距、制定发展目标等措施迎接考评,一些地方还将“三农”发展情况纳入到乡镇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8月,在大冶市召开的全省新农村建设暨城乡一体化试点现场会上,省委、省政府对27个2010年度“三农”发展先进县市区进行了表彰奖励。
  点评(吕江文 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副主任):
  开展“三农”发展综合考评,是我省“三农”工作的重要部署,开全国之先河,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近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开展“三农”发展综合考评科学地评价了各地的“三农”发展水平,进一步调动了各地加快“三农”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奋力拼搏、比学赶超的发展局面,同时也推动省直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加强对各地的督促检查,从而凝聚力量,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共促发展的工作格局,可谓抓住了“三农”工作的牛鼻子。
  亮点七:
  “稻花香”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
  省委、省政府在2009年作出了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的决定,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县市。
  通过政策促动,湖北农产品加工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大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了5157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903家,过10亿元的达到32家,过30亿元的达到9家。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64.5亿元,同比增长43.5%,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达到1:1.39,大大高于上年的1:1.08的水平。今年1至8月,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944.3亿元,同比增长55.3%。
  据有关方面数据,1至7月我省规模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3654亿元,同比增长51.7%,比全国平均快21.7个百分点。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前三季度我省农产品出口9.6亿美元,同比增长31.6%。今年10月,稻花香集团的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成为我省首家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湖北“农字号”企业跨越式发展树立了典范。
  点评(冯中朝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导):
  稻花香集团今年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对湖北农业、“农字号”企业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谱写了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辉煌一页,推动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多种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优势,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突破性发展,是建设农业强省的必然选择。
  亮点八:
  汉江流域中下游水利现代化试点拉开序幕
  5月26日,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流域、省级区域和城市三个层面开展全国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我省汉江流域作为全国水利现代化流域试点正式启动建设,汉江流域水利改革发展将迎来新机遇。此前,《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规划纲要》已通过国家水利部审查。
  汉江中下游水利现代化规划范围,包括从丹江口水库以下至汉江与长江交汇口河段干流与支流(湖北省境内)流域的28个市、县、区,总面积4.6万平方公里,人口1906万,耕地面积170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80万亩,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
  汉江流域中下游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力争经过5至8年的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流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基本建立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探索和逐步建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管理体制,初步建立流域水权和水量分配制度,显著改善水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和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水利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使汉江流域走上人水协调、配置优化、供水安全、生态良好、体制健全、管理高效的科学文明发展道路,展现“河畅水清、山川秀美、碧水长流”的绚丽画卷。
  《纲要》远景规划到2030年,初步预计投资750亿元。
  点评(王德工 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秘书长、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加快汉江中下游治理,是实现南水北调“南北双赢”的战略举措。国家把我省境内的汉江流域作为全国“流域水利现代化试点”,既是加大这一战略举措实施力度的重要标志,更对汉江流域水利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省上下特别是汉江流域各级党委政府要牢牢把握这一重大机遇,重点围绕流域层面上的防洪抗旱减灾水利工程构建、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和科学调度、水权制度建设、水生态保护、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试点,为推动我省从水利大省向水利强省跨越作出应有的贡献。
  亮点九:
  “屈家岭-中国农谷”建设正式启动
  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国土面积223平方公里,总人口7.2万人,位于我省中部,京山县、钟祥市、天门市及省直太子山林场交界地带,原为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创办最早、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营农场(五三农场),2001年实行属地管理后,设立屈家岭管理区。
  2009年,屈家岭管理区制定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中国农谷”的设想。9月4日,李鸿忠书记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荆门市就“中国农谷”建设进行调研并召开现场办公会议,会后印发了省委专题办公会议纪要,将“中国农谷”由区域发展战略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中国农谷”建设坚持以农为本,大力推进农商、农文、农科、农史、农业旅游全面发展,着力打造一个集农业科技、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产业化、体制机制创新于一体的“中国农谷”响亮品牌,率先在全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中国农谷”将建设成为“湖北样板、全国一流”的农业科技先行区、农耕文化展示区、农业生态旅游区和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并努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努力成为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生态农业康疗基地和农耕文化科普教育基地。
  点评(陈文科 省社科院学术顾问、博导):
  建设“屈家岭-中国农谷”,是我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具体行动。“屈家岭-中国农谷”建设有基础、有优势,目前已有明确目标、有支持政策,下一步将加快发展,将探索推进农业科技、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产业化全面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有望打造全省乃至国家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有利于辐射带动整个江汉平原和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亮点十:
  “华双5号”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
  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是经农业部、科技部批准设立的面向全国农业行业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奖,主要奖励为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获奖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农业行业的科技发展水平。
  华中农业大学培育的“华双5号”油菜新品种,是国家863计划支持的作物新品种选育项目,具有高产、优质、高含油量、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广泛等突出优点,在长江中游区域对比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164.3公斤,比对照组品种增产14.16%;含油量41.85%,比对照品种高3.3个百分点;适合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和邻近地区种植。
  通过全国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后,连续三年被评定为国家油菜主推品种,至2010年夏收,在长江中游各省累计推广种植3099万亩(其中湖北1895.6万亩),累计新增菜籽30多万吨、产值14.5亿元,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2011年,“优质高产抗病油菜新品种华双5号的选育和应用”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点评(邓干生 省农业厅总农艺师):
  在当前提高粮食产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运用,尤为迫切。“华双5号”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是我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代表,对全省油菜籽增产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喜可贺。我省是科教强省,农业科技优势突出,有人才、平台、成果三大优势,但也存在运用研究、资源整合、成果转化、科技推广四个不够的问题,需要扬长补短。
蕲春论坛我爱您——一切都是为了您
蕲春新闻天天精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