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305阅读
  • 0回复

黄石五位空巢老人在家中离世无人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爱情浪子
 

发帖
3545
铜币
37015
威望
59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1-01

  孤单的老人,只能彼此间相濡以沫 记者马飞摄
  他们散落在城乡各处,静静地生活,静静地老去;他们孤单苦寂,有只小狗绕膝就可以把日子过一天,再过一天。
  他们的幸福其实很简单:数着日子盼着儿女能回家一趟,守着电话哪怕是等到儿女的一个问候……可是,他们的子女一直都很忙、很忙!
  快过年了,他们的儿女会回来吗?从今天起,时报记者走近“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的群体,贴身感受他们真实的生活。
  多位空巢老人在家中悄然离世
  10月14日,黄石市西塞山黄厂街社区一居民发现,独居在家的邻居湛爹爹有3天没有露面,且家门紧闭。邻居们报警后,迫不得已采取破门而入的民警发现,湛爹爹已倒在厨房门口,腿部溃烂,全身湿漉漉。虽经全力救治,老人最终还是走了。
  10月17日,铁山区建设路社区居民蔡女士发现,独居在家的李爹爹好几天不曾出门。警方赶来后才发现,老人已去世多日。
  11月28日,陈家湾一位70岁的婆婆家里传来电视声音。邻居敲门问候,屋内一直无人应答。民警请开锁公司将门打开,才知婆婆已悄然离世。
  12月12日,一名工作人员到黄石港区上港路排查自来水表。查到一居民家中,看到木门紧闭,里面有电视声响,反复敲门后无人回应。10分钟后,警察赶到现场,发现老人已经死亡,头部旁边有一摊血,血迹上有挣扎时刮擦的痕迹。
  12月26日,铁山九龙洞社区居民反映,附近82岁的何爹爹好几天没有出门。社区民警赶到后,发现老人坐在卫生间地上,已经逝去。
  ……
  独居在家的空巢老人,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静悄悄地离开人世。短短两个月内,仅本报在内的本地媒体报道的就有5位。读罢报道,人们震惊之余不禁扼腕叹息。
  15590位空巢老人孤苦无依
  两只鸟喂大一窝小鸟,慢慢地,小鸟翅膀硬了高飞而去,只留下老鸟守着空窝,这是自然界的“空巢”现象。
  在人类社会中,子女长大后相继离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这些独居老人、夫妇二老居住的家庭就形成“空巢家庭”。
  作为中部地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建国后约半个世纪,一支庞大、代代相承的产业大军活跃在黄石各个企业。现在,这支产业大军中的成员都已进入晚年,他们与其他各行各业的离退休老人、农转非老人和城市无业老人共同组成了城区庞大的老年群体。
  据黄石市老龄办透露,黄石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34万人,占到总人口的13%以上,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达到了19万,黄石已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由于外出打工潮的涌现,加之现在的家庭结构逐步趋向小型化,全市城乡空巢老人多达15590人。许多老人因缺乏日常生活照料、精神安慰和医疗保健服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去年下半年,湖北师范学院社会工作系师生曾针对黄石市空巢老人现象,进行了一项为期两个月的调查。他们在城区抽查的352个空巢家庭中,2%的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16.8%的老人生活中需要帮助,多数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疾病;23%的老人是80岁以上的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这些老人非常需要得到专人护理,可其中仅有4.3%的老人雇请了保姆或钟点工。
  目前,黄石市有各类养老机构62所,床位近5000张。不仅床位偏少,现实入住率也并不高。迫于经济压力,黄石养老正面临着“空床无人用、家中无人管”的尴尬局面。
  希望“社会共养”,更需儿女“常回家看看”
  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老人“被空巢”已经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且城市比农村更显紧迫。因为在农村,依然保持着邻里相通、来往串门的习俗,某种程度上还能杜绝许多悲剧的发生。在城里,传统的睦邻温情已让位于城市高楼间的“老死不相往来”。因为子女不在身边,“空巢老人”晚景更显得凄凉与寂寞。
  今年9月,黄石市民政局在铁山区试点“爱心助老服务储蓄”制度,提倡市民自愿为老年人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服务,将来以自己所付出的服务,享受同等的服务。目前已登记助老服务志愿者468人,有100多名符合条件的老人享受到了各具特色的服务。而在黄石西塞山区,一项“居安守望、邻里互助”的结对帮扶活动,已在黄思湾街办8个社区展开,240个志愿者与空巢老人结对帮扶。
  针对现有养老机构的不足,投资2亿元的金山老年公寓已经开建,根据老年人生活的特点,兼顾了衣、食、住、行、健身、休闲、娱乐、医疗等各个方面。新建区社区、下陆老年护理院等多家老人日间料理中心正在建设中,计划到2015年发展到30家、1000张床位,接受养老服务的老人达一万人以上。
  民政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尽管一些好的做法正在尝试推行,可作为子女,常回家看看,与老人们相处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使不能回家,也抽空打个电话,听听父母的诉说、了解父母的困难。
  12月26日下午三点,朱奶奶杵着一对拐杖艰难地从公交车上走下来,下车后她的双腿开始发麻,怎么使劲儿都没能踏上马路和公交站台之间的台阶。她愣在下车的地方,久久不能向前。
  几分钟后,在同在公交站候车的时报记者的搀扶下,朱奶奶才从马路上走出,踏上回家的小路。从早上七点出门,到下午三点抵达饶家垄站台,朱奶奶已经在外面奔波了8个小时,虽然累了一天,可还是没能办完要办的事——修家里唯一的电热水壶。“我这么笨,这日子怎么过啊!”朱奶奶一着急,哭了起来……
  1、年少远离家乡,晚年痛失长子
  朱奶奶今年70岁,是江苏人,十几岁时跟随哥嫂离家来到黄石,给哥嫂带孩子、做饭,成人后在黄石成家,育有三个儿子。“我老伴是铁矿地质勘探队的,以前我们一家五口人在一起,孩子聪明乖巧,大人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很幸福。自从老大参加工作被骗后,家里就开始走下坡路。”朱奶奶回忆起大儿子,眼里满是泪水。
  据朱奶奶讲,她的大儿子从小体弱多病,20岁那年当上了会计,因为没有经验,做账的时候遭人陷害,被骗走几千块钱,那时几千块不是小数目,大儿子的精神受到很大刺激,从那以后就患上精神病,经常离家出走,家人每次都疯了一样四处找他。为了给大儿子看病,几乎花了家里所有积蓄。不料他在36岁时彻底瘫痪,浑身长疮,不停地流血和酸水,2003年元月在家去世,同年8月,老伴得肝癌也走了。
  2、多次摔成骨折,疼痛24小时不离身
  长子和老伴先后离世后,朱奶奶一人住在老伴生前的单位——地质勘探队家属楼饶家垄小区2单元中一套5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两居室简装的家中,堆满各种药。除了一台坏掉的电视机外,再没有其他家电。
  见记者盯着药瓶看,她忙说:“我年轻的时候身体很好,老伴走后就越来越差了,2004年把两个胳膊摔断,2006年腰又骨折了,直不起身。”朱奶奶只能借助两个拐杖行走,由于患有腰间盘突出,重心不稳,经常摔倒在地,有时急得直哭,有好心人扶才能起得来。除身上多处骨折疼痛外,她还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我浑身都在疼,晚上没法睡觉,只能侧卧,不敢随意翻身,脊椎骨挨到床就会很疼。”
  朱奶奶家住在饶家垄小区六楼,从饶家垄公交站台步行到家要经过几段斜坡山路和一块梯形菜地,这段距离朱奶奶的邻居们步行一般只需10分钟,而她自己杵着拐杖一摇一晃要走一个多小时。
  3、最长10天出趟门,已月三个月没洗澡
  26日早晨7点,朱奶奶出门去黄石港修家里唯一的水壶,它已经坏了八个月了。
  上午10点到达电器店,中午11点吃了一个馒头,忙完后开始搭公交返回。在车站等了多趟公交都没能顺利上车,好不容易搭上公交回到饶家垄车站已到下午3点,再步行至到小区楼下,爬上六楼高的家里,已是下午4点一刻,躺在床上,朱奶奶再无力气动弹。“我拿不动水壶,只能等附近邻居去黄石港的时候让他们顺便带过去,我再自己搭公交慢慢过去。修了好几个月了,老板今天跟我说修不好了,给我换个新的,要我过几天去拿,我现在发愁到时候怎么把新水壶拿回来。家里只有这一个烧水的东西,今天我只做这一件事也没做好,我好没用。”
  这个水壶是朱奶奶用来烧洗澡水的,上次洗澡是在10月份,那天她烧了10几瓶开水,壶也烧坏了。现在天气也冷,加上患有风湿,就再没洗澡,衣服也没再换过。一双戴着破手套的手上贴满创口贴,朱奶奶的手已冻裂了不下十道口子。“天气好我三四天出趟门,天气差的时候10天出去一趟。有时看天气好,我就赶紧出去买点东西,一下雨我两个手要杵拐杖就没多的手打伞了。我每次去菜场都不能买太多菜,买多了拿不动。买少了又只能炒油盐饭吃,长时间吃不到青菜……”朱奶奶说,她经常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该怎么办。
  4、“我能不能租一套不用爬楼梯的廉租房”
  据朱奶奶讲,二儿子和幼子的经济条件都不好,均在下陆租房住。老二前不久刚被单位辞退,他的妻子也无工作,二人都在家待业。老三在外地打工,很少回黄石。“我的三个孩子从小都被我们当宝贝疼,没让他们做什么家务,养成他们不勤快的坏习惯。虽然老二每个月来看我一次,除了偶尔买点水果,其他什么事都没做,也从不给我生活费,我每月就靠老伴单位发的400块抚恤金过日子。我说我衣服脏了,他就说很干净嘛不用洗的。虽然老二不够好,但跟老三从不来看我也不管我相比,老二算很好的了,只是他没有能力,我都理解。”朱奶奶说。
  朱奶奶说,由于身体多处骨折,出行很不方便,身患多种疾病,目前住在没有电梯的六楼十分不方便。
  朱奶奶希望,相关部门能帮她租上一套在一楼的廉租房,以后不用再爬楼梯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