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595阅读
  • 1回复

农村金融2011 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已有系统化战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天地人
 

发帖
2373
铜币
25189
威望
67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1-04
    “三农”,这是一个在行文中必须带上引号的词汇,因为它如此特殊。

    占有我国绝大部分的地域、人口,却为何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三农”领域有着太多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这里给城市提供了粮食、劳动力、土地甚至资金,留下的却是贫穷与落后。自然灾害、农产品滞销、教育保障缺失、留守老人儿童,和这片领域有关的热门词汇总令人感到灰色和压抑。

    连续涨停的股票,即使价位再高也有买盘介入,底部横着的价格再低也鲜有惠顾。资本趋利的天性让农村在经济蓬勃的年代遭遇了更多的冷落,“三农”这个词汇在过去很多时候是政治性、公益性而非商业性的。市场的不认可,造成了“三农”领域关注的缺失。

    从曾经的“技术上已经破产”到如今的四大行集体完成股改上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突破100万亿元,银行家们在庆贺蜕变的同时却发现,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了,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远的天地在何处?战略性的思考,让“三农”这只横盘已久的“潜力股”开始受到来自各方的关注与思量。

    作为最专业的资本运营者,金融机构的细微举动让诸多资本觉察“三农”这个词汇所蕴含的味道在这一年开始转变,似乎它深不可测、潜力无穷、天地广阔。

    政策回归

    2011这一年金融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指向了农村金融领域

    存款准备金的上调、加息、存贷比考核办法的调整、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出台,货币政策回归稳健、银根紧缩的一年有太多挑动市场神经的重大政策出台,在这样的年份,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不时地对农村金融抛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

    “农村金融承担着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时期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去年年初在《农村金融时报》创刊之际,曾分管农村金融的前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给以农村金融这样的定位。这样的基调源于国家对未来发展的整体布局,因此两家监管部门均根据自己的职责对农村金融对症下药。

    人民银行在过去的一年中更多的关注农村的结算支付和信用体系建设。去年年初,人民银行推动中国银联联合金融机构根据县域及以下客户的金融需求和特点,研发推出“福农卡”。这一系列经由四大行、邮储银行、各地农信社发行的产品在解决农村支付不便、贷款难等金融服务难题的同时,搭建了一个社会各界都能参与的服务“三农”平台。

    去年8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通过推动银行卡收单机构在农村乡(镇)、村的指定合作商户服务点布放银行卡受理终端,向借记卡持卡人提供小额取款和余额查询的业务,旨在满足最偏远农村地区农民最基本的金融需求。

    同时,在去年一年中,人民银行主导、推动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我国各地持续展开,各家涉农金融机构走村串户,对农民最基本的金融信息、金融需求进行扫街式地摸底。信用村、信用户的评定不但给当地农民带来了金融政策优惠,还让各家涉农金融机构对这块潜在市场展开了探索和良性竞争。

    由于手握准入审批权,中国银监会则把农村金融的中心放在了机构铺设上。去年年初,银监会按照一贯的要求,强调深入推进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均等化建设水平。6月,银监会再次召开会议强调要在年内再解决500个机构空白乡镇的机构覆盖问题,并且给出了一定的政策和监管优惠。同时,对于已经完成空白点覆盖的网点,银监会开始将服务质量和服务功能作为新的要求。

    作为银监会主推的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力量,村镇银行的设立和发展问题受到了高度关注。根据去年出台的新政策,银监会不但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设立数量和地点的审批权从各地银监局上收,还将原来的点对点挂钩调整为省份与省份挂钩。更重要的是,今后村镇银行的发起行必须要具备明确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战略规划、市场调查、成本收益分析、人才储备等详细要求。

    政策的变化意味着银监会要开始筛选,只让合格的运动员入场比赛,不但要支农,还要能赚钱,只有这样才是符合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批量化、规模化的设立方式导向,将那些对农村市场不认真、想偷换概念的机构挡在了门外,农村金融市场的漏洞得到修补。

    对于金融支农的头号大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更是去年工作的重心。根据银监会合作金融部主任姜丽明的表态,今后将不再组建新的农村合作银行,现有农村合作银行要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现代银行体系的建设是深化农信社改革的重要步骤,去年新上任的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多次在讲话中提醒,中小农村金融机构无论怎么改都不能改支农方向。

    去年政策层面对农村金融没有太多新的大动作,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一年来所出台的政策更多的是将以往的引导意见落到了实处。例如,银监会发起设立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快5年,这段时间内村镇银行在我国遍地开花,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信社乃至外资银行都对此有所涉猎。但是,于此同时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有的村镇银行“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支农的旗号做着城市的业务,偏离了设立的初衷;有的村镇银行设立之初没有全盘考虑,设立之后成为了鸡肋。去年的政策调整就是解决这些问题,让支农资金真正流向社会的薄弱环节、缺口位置。因此,2011年是农村金融在政策层面弥补和修正的一年。

   大行谋略

    农行、中行、邮储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已经有了系统化的战略考量

    农村金融是整个金融体系最底层的架构,很多观点认为,只有和服务主体相配套的小机构能在此领域发挥作用,但今年的很多迹象表明这个观点似乎并不全面。

    2010年成功完成股改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在去年迎来了60周年,站在新的起点上,这家同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大型商业银行有了新的思路。去年年初,时任董事长的项俊波提出,农行将跳出传统服务“三农”模式,进入服务“三农”转型新时代,即突破原有的农村物理网点,向电子服务渠道建设转型。

    于是在2011年初,农行就牵手商务部和中国移动展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旨在建设渠道打造现代化农村流通网络。5月底,农行三农客户服务中心在成都奠基,一个融自助语音和人工服务为一体的多渠道、全天候、一站式的综合客户服务机构将在未来同农行的营业网点、自助机具、客户经理等渠道一起,构成全面的客户服务体系。

    在推广普惠金融方面,农行进村的重要载体惠农卡在这一年中伴随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途径继续被大力推广,最新的三季报显示,该卡发行规模已经达到8757万张,惠及3亿农民。

    在组织架构上,农行“三农”事业部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去年9月,央行已发布了《关于扩大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范围等有关事项的通知》表明,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范围已经扩大到12个省(区、市)的929个县。同时在去年,农行还出台了《“三农”信贷政策体系建设规划》,对涉农业务给出了全面的规划。

    去年前三个季度,农行“三农”业务净利润超过300亿元,为全行1008亿元的净利润起到了积极推动,实现了商业可持续,成为了农行独特的竞争力所在。

    相比农业银行,人们可能很难想到,长期以国际业务著称的中国银行居然也对农村兴趣勃勃。去年3月,由中国银行和富登金融合资成立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在湖北蕲春落下第一子,中外资本豪门的基因,批量化成立的方式,让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成为村镇银行领域的黑马,在短短几个月12家村镇银行如连锁店般在山东、湖北成立。

    据本报记者实地采访了解,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有针对农村、县域健全的产品线和明确的“支农、支小”定位。两家中外股东丰富的经验、健全的培训机制和强大的后台支持,使得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能很快的批量化成立,根据规划未来整个盘子将达到400家。目前,据消息人士透露,银监会正在酝酿推出村镇银行子银行牌照,一旦推出将会使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的批量化扩张更为顺畅。

    在大型商业银行的阵营中还有一条年轻的巨龙,成立3年的邮储银行目前总资产规模已经接近4万亿元,遍布城乡的37000多个网点使其在农村业务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过去的3年中,邮储银行相继推出了小额贷款、个人商务贷款、小企业贷款等个产品条线相继推出,“上门服务、阳光信贷”的工作风格更是一改农民对大银行的印象。

    正因如此,邮储银行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农村市场抢食份额,截至2011年10月末,邮储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累计发放贷款达到7493亿元,有效缓解了全国517万户商户、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短缺的难题。其中,该行县级以下区域贷款份额占比高达63%,笔均不足30万元,成为服务县域小微企业的重要力量。目前,邮储银行是国内惟一一家将小微贷款业务提到战略定位高度的大型银行。

    从去年这些大型商业银行的一举一动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对农村市场的兴趣早已不是试试看这么简单。

    大型商业银行是金融界的航空母舰,规模庞大、资金实力雄厚、有着顶级的投研团队,其中的每一步都是经过精心研究和测算的,而非率性所为。过去,大型商业银行对待农村业务更多的是放到企业社会责任这样的公益性层面,是为了满足中央的一些政策要求。但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业的蓬勃发展,市场日趋饱和,一些发达地市的银行类机构保有量甚至接近50家。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开辟新的领域才能保持自身利润的增长率,农村这块空白的市场因此进入了大机构的视野。同时,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统筹的建设,一些原本扎根农村的机构显现出存款强劲的优势,这也导致了一些机构看到了农村市场潜在的优势。因此,今年大型机构开始认真对待农村市场,对其描述的字眼也开始发生变化,更多的成长空间和战略性布局是他们所期望得到的。

   主力坚守

    与时俱进的农发行、农信社等传统涉农机构已经成为农村金融最坚实的后盾

    谈到涉农金融机构,必须提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是国内唯一一家以支农为使命的政策性大型银行,是最传统的支农主力军。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粮食收购市场出现的新形势,农发行也对自身的业务进行了调整,以更好的配合“三农”的发展。2011年年初,农发行行长郑晖便在全国行长会议上提出了“两轮驱动”战略,一个轮子是粮棉油为重点的全产业链信贷业务,另一个轮子则是支持新农村建设和水利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业务,这意味着农业发展银行不再是过去单一的所谓“粮食银行”,而是成为功能更为齐全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在传统的粮棉油收购方面,2011年出现了市场化收购为主体的新形势,农发行顺势调整策略,积极支持市场化收购,顺利完成了今年的夏粮收购,布局了秋粮收购、棉花收收购。

    截至2011年9月末,农发行共发放小麦收购贷款680亿元,支持企业收购小麦767.7亿斤,占全社会小麦收购量的72.8%;发放早籼稻收购贷款133.7亿元,支持企业收购早籼稻143.5亿斤,同比多收38.3亿斤,增幅36%;发放油菜籽收购贷款188.2亿元,支持企业收购油菜籽93.1亿斤,同比多收19.3亿斤,增幅26%。截至10月末,农发行共发放棉花收购贷款458亿元,同比增加253亿元,增幅124%;支持企业收购皮棉3626万担,同比增加2033万担,增幅128%。

    除了农发行,传统的支农主力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莫属。从1951年到今天,60年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伴随着新中国农村金融事业一路走来,近8万个网点遍布乡镇,近80万员工奋战一线,服务8亿农民兄弟,提供了全国近80%的农户贷款,承担了近80%的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机构覆盖重任让其成为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者。

    经过60年的努力,我国的农信系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如今的合作金融机构已经不是人们记忆中那个老旧的农信社了。目前,全国农村信用社资格股占比已降到30%以下,已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55家、农村合作银行210家,农村银行机构资产总额占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41.4%。另外,还有1424家农村信用社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条件。2010年,有17家农村商业银行进入英国《银行家》杂志评选的2009年全球银行业1000强,占我国入榜商业银行的20%;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成功在香港上市更是让更多的机构看到了未来的方向。

    2011年是深化农信社改革重要的一年,银监会提出从2011年开始,要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达到以下目标,即高风险机构全面处置,历史亏损挂账全面消化,股份制改革全面完成,现代农村银行制度基本建立,主要监管指标达到并持续符合审慎监管要求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与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我国农信社整体运营健康平稳、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监管标准。

    农发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正是因为这些传统支农主力的坚守,我国最基层的经济体才能在蓬勃的市场经济进程中,体现出更多的活力和韧劲,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最坚实的后盾。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们是最传统、最坚实的支农主力。但是随着商业银行的上市、信息披露、国际化等进程的展开,这些传统涉农金融机构的工作似乎离市场焦点越来越远,人们不了解、也不关心。如今,这些老牌机构也焕发出了更多的活力,更多的对外宣传、交流,让市场意识到了这支队伍所做的繁杂工作和所承担的艰巨责任。同时,虽然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很多的制约,但是这些传统涉农机构依旧在可以实施的范围内,紧跟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步调,转型与发展。新体制、新架构、新策略、新产品的推出,更贴近当前农村经济对于金融的诉求。因此,2011年可以说是传统涉农金融机构自我改革和创新的一年。

   新锐受宠

    新锐的小贷组织在帮助农民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商业理想,让农村充满活力

    贷帮、益农贷、人人贷,在新浪微博的机构用户中有这样一些让人略感陌生的名字,从他们微博内容中可以看到很多下乡支农的场景。虽然不是拥有牌照的正规金融机构,但他们却同样做着和农村金融贴边的事、帮助着需要资金支持的人。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这路支农新军却凭借着自己独到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在帮助农民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商业理想。

    依托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中和农信是这支新军中的佼佼者,从最新的数据看,该公司小额信贷项目覆盖的省份已经达到13个、覆盖了辖区内的52个县城、973个乡镇、13726个行政村。截至去年10月末,该项目已经累计发放贷款金额21.16亿元,累计发放贷款笔数34.2万笔,比均数只有6000余元。

    其实不光这些模式新颖的机构,整个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在去年都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包括瑞银明星分析师张化桥在内的很多人士从金融机构里纵身小额贷款的海洋,他们对资本行业的嗅觉让人相信,这个行业的未来大有可为。

    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791家,贷款余额3359亿元,前三季度累计新增贷款1379亿元。9个月时间,新增1117家机构足以证明这个行业在今年发展的速度。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监管的主导、推动,大型商业银行的战略性挺进,传统支农主力军的坚守和革新,新型机构的蓬勃发展,农村金融的市场已经在去年开始展现出了难以掩盖的躁动,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动力在驱动着整个市场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所有的迹象都开始表明,2011是转折的开始,是喷发前的喧嚣。

    如果论对农村金融的资金贡献,这些小机构所投放的信贷全部加起来可能还比不上一家大机构,但是这些民间的、自发的行为更加符合市场化经济的商业原则,他们的加入没有丝毫的政治性因素。同时,所谓“船小好掉头”,不似大机构有着冗杂、庞大的行政体系架构、多年来积累下的业务风格,这些小机构可以随时根据掌握的情况进行自身调整,更全身心地钻研如何在农村市场获得真正的可持续经营。对于农村金融这个行业,这些蓬勃有朝气的现象此起彼伏地出现,是值得庆幸的。但是,同任何新兴事物一样,这些小机构目前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例如定位是否明确、如何获得持续的资金供给、如何实现规模效应等等,这就有待于政府部门、监管机构进一步引导、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让星星之火燃向正确的方向。
离线命运天空

发帖
2377
铜币
26143
威望
56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1-12
农村经济何时能上一个台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