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411阅读
  • 0回复

74年了,生利洋行旧址何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ky
 

发帖
3462
铜币
23255
威望
18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2-12


黄陂65岁爹爹王金咏一家两代人,保管美国“生利洋行”的旧牌匾长达74年。这块旧牌匾,见证了旧中国时期大汉口的兴衰,记录了武汉的发展及变迁。

10日和11日两天,本报记者随同王金咏一道,探访生利洋行旧址所在的胜利街。斑驳的旧洋房,年近八旬的老人,向我们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有专家认为,留下牌匾一去不复返的生利洋行,就在今天的江汉饭店对面,现在是中德心理医院。

探访

曾是汉口最大桐油出口商

20世纪30年代初,在汉口经营桐油出口的洋行中,最大的是美商生利洋行。这块旧招牌的出现,向人们重新翻开了租界时期武汉洋行繁盛的一段历史。

据武汉地方志记载,1853年以后,生利洋行就来汉口经营,进口湖北神农架、蕲春等地的名贵中药材,后来主要经营桐油出口和轮船保险业务。

据有关史料记载,汉口桐油最先出口美国。1914年前,桐油出口一直被英商怡和、沙逊、绍和、宝隆、安利英,法商立兴、永兴,美商其来、生利,德商嘉利、嘉柏、礼和、大成、美记、福来德和日商三菱、三井等18个洋行垄断。

外商不仅拥有储油池、炼油厂、检验分析设备,还享有种种特权。

1928年至1931年,生利洋行出口桐油量居外商第一位,每年都在10万担以上。1935年前后,生利洋行在汉口丹水池,与华商聚兴诚公司分租“福中”储油柜,储藏桐油。抗日战争爆发后,外商出口桐油受限,生利洋行决定歇业。1938年武汉沦陷后,武汉的桐油出口停顿。

据记载,生利洋行最初设在汉口德租界,后来迁至法租界德明饭店(今江汉饭店正对面)。1938年武汉解放后,生利洋行旧址在胜利街上藏身74年。

胜利街是汉口的一条百年老街,从汉口繁华地带江汉路起,一直向东北延伸到芦沟桥路。与长江平行,全长3800米,胜利街贯穿整个汉口老租界,由原来的湖南街(英租界)、玛琳街(俄租界收回后改名四民街)、德托美领事街(法租界)、汉中街(德租界)和名中街、大和街(日租界)组成。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在收回全部租界后,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统一命名为胜利街。

因地处五国租界之中,胜利街各种建筑相对集中。历经风雨年代,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地产热潮,如今仅留下零星的近代建筑。

如今,站在已逾百年的江汉饭店门前,还能看到它身上遗留着当年大汉口商业繁荣的气息。江汉饭店正对面,还保留有两栋近代建筑。

一栋老楼房挂着“中德心理医院”,干净明亮。旁边一栋则显得阴郁,窗户都已残破,墙面上石灰已变成暗灰色。

百年老街上“藏身”74年

敞开着的破旧木门,昏暗的木质楼道,一口正午的艳阳也只能照到一半的天井,这里是胜利街178号——一栋砖木结构、暗灰色的两层洋房。

这位邻居,不像江汉饭店这么幸运,能在百余岁“高龄”时仍不显老态,而是“生命垂危”了。

这栋洋房所属的滨江社区主任王前宏说,去年9月,这里被房管部门正式鉴定为危房。洋房旁中德医院一位工作人员则称,“听说这房子以前,就是生利洋行。”

如今,一位回收废品者居住在这栋暗灰色的砖楼里,“俺们定期给老板的卡上打钱,老板已经到国外去了。”他操着河南口音说,自己来武汉已经有12年,房主去国外了,自己只是按照约定,通过转账的方式支付房租,也无法联系到房主。

洋房一楼的两个房间门上,贴有新春的对联。“我昨天是夜班,在睡觉,不方便开门。”一个房间的主人在房中说,自己是一名普通的打工仔,房间是租的,并不知道这个房子以前是不是美国的洋行,另一间房则始终无人回应。

两栋老洋房 一栋已“垂危”

求证

胜利老中医门诊“是洋行旧址”?

黄西平是土生土长的汉口人,出生于1945年。他的父亲在1930年就搬到生利洋行所在的法租界居住。黄西平说,父亲当年在法国人的小洋楼底下搭了一个简易棚户,成为楼上居住的法国人的守门人。

黄西平出生后,从有记忆时起,就清楚地记得楼上有一位“洋小姐”:戴大帽子,披着坎肩,穿黑色的大裙子,每天都会有一辆黑色轿车停在门口接送她。

“小时候我长得很可爱,这个洋小姐很喜欢我,每次见到我都喜欢摸摸我的脸。她经常把我带到小洋楼里玩,楼上还住着一个大胡子男人,他也很喜欢我,每次去他那里,都会喝到牛奶和吃到那种又长又粗的面包。”如今回想起来,黄西平还满脸怀念。

武汉解放后,外国人纷纷离开了武汉,以前的法租界里只留下洋楼,和在这里生活的普通百姓,对面的江汉饭店却显现出了别样的繁荣。

生利洋行撤离中国时,黄西平还没出生,他只依稀记得听父亲讲过,家门口有个大洋行。他几岁大的时候,江汉饭店对面有一个药店在经营,附近的邻居都在那里买药。

这个药店在1952年左右时被拆毁,建了一个大型的汽配厂。到上世纪80年代左右,汽配厂也被拆了,又在上面建了一个医院(现老中医门诊部)。黄西平认为,这个被拆毁的旧房子就是当初的生利洋行。

黄西平所说的医院,就是现在的胜利街180号胜利老中医门诊部。门诊部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中医说,他以前曾听人说过生利洋行,不过不是他们医院,而是胜利街176号——中德医院。

住在中德医院背后小巷中多年的徐爹爹,从1933年出生后,就一直生活在这一片区。“这里现在叫滨江社区,你说的地方在德明饭店(现江汉饭店)对面。”年近八旬的老人一开口,就指认出了生利洋行所在的正确方位。

“以前,这里可热闹啦。”徐爹爹不禁陷入了回忆,那时这一片是法租界,旁边是俄租界,都有很多洋行,生意好时,这里常常是人声鼎沸。徐爹爹笑着说,上学的时候,有时候会跑过来玩,向这里的洋人讨点糖吃。

“我记得生利洋行旧址现在应该变成了一家医院。”徐爹爹说,洋人们走了以后,生利洋行的房子空出来了,从外面看向里面很深,而如今无名洋房(危房)进出很浅,只有中德医印象。

八旬爹爹:中德医院造型符合印象

“武汉胜利街老中医门诊部肯定不是生利洋行。”武汉市地方志专家吴明堂说,王金咏2001年拿出牌匾,想鉴定价值的时候,为此他也曾专门查阅过档案资料,发现有关生利洋行旧址的记录能够确认的信息只有一条:“德明饭店(现江汉饭店)对面”。

吴明堂说,武汉胜利街老中医门诊部、无名洋房和中德医院都在江汉饭店对面,而中医门诊部的前身是汽配厂,这个地方旁边紧挨着解放电影放映厅。根据史料记载,紧挨电影放映厅的应该是义瑞洋行——一家华资企业。

“这两栋房子都有可能。”吴明堂说,他也无法确认,中德医院和无名洋房到底哪一栋是生利洋行的旧址,但他本人更倾向于中德医院,因为中德医院所处的位置更“正”,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江汉饭店门对门。

专家:中德医院位置更“正”

生利洋行所在公司成美国药品“老大”

◇相关新闻

179年前,美国人John McKesson和Charles Olcott在纽约开办了一家名为“麦克森奥柯特商业公司”的小药店,这就是如今北美第一大药品经销商麦克森(McKesson)的前身。

在Olcott去世之后,公司更名为“McKesson&Robbins Agency”,即麦克森·罗宾斯药材公司。1900年,公司形成了全美医药连锁经营网络,并向全球延伸。1929年,营业额达到鼎盛,利润达到410万美元。

但在1938年,形势急转直下,麦克森·罗宾斯药材公司宣布倒闭。

1940年,麦克森化学药品公司(McKesson Chemical Company)成立。新生的麦克森公司随着二战的结束,经济的复苏,迅速成长起来。

1950年,麦克森化学药品公司成为了全美最大医药产品经销商,代理超过100家公司的医药产品设施。

1970年,麦克森公司成为美国最大药品经销商和酒精饮料经销商,也是最大牛奶饮品供应商、美国西部最大饮用水供应商。

1980年,公司将经营重点放在开发医药保健新技术以及先进管理和服务。1984年企业更名为麦克森集团(McKesson Corporation)。

如今,麦克森集团不仅是全美最大的药品经销商,还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实习编译 罗晓庆

王金咏指着中德医院,他认为这就是“生利洋行”旧址。

江汉饭店对面的一栋危房也被怀疑是生利洋行旧址。

文图均据 本报记者 蒋冲 周舜尧

胜利老中医门诊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