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321阅读
  • 1回复

周总理促成李约瑟的中国姻缘(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天各一方
 

发帖
1374
铜币
11498
威望
505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2-23
图片说明:李约瑟、鲁桂珍与周尔鎏夫人王章丽(中)


周总理促成李约瑟的中国姻缘(下)

向鲁桂珍传递周总理对她的理解与支持
  鲁桂珍(1904-1991)对李约瑟及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写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用李约瑟自己的话说,她是这一震古烁今事业的“荷尔蒙和激励者”。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潘吉星先生提供的一份参与写作的名单,就称她为副帅:“除主帅李约瑟及副帅鲁桂珍外,还有王铃、何丙郁、席文(Nathan Sivin)、罗宾逊(Kenneth Robinson)、钱存训、库恩(Dieter Kuhn)、白馥兰(Francesca Bray)、黄兴宗、梅泰里(Georges Métailié)、傅汉思(HansVo-gal)、叶山(RobinYates)、迪安(Albert Dien)、卜鲁(Gregory Blue)、卜正民(Timothy Brook)、郭郛等人,可以说是由英、中、美、德、法、加等不同国籍学者组成的‘跨国军团’。”
  潘吉星先生是我国的科技史家,据他的介绍,李约瑟原先对中国了解不多,但1937年在与中国同行相处时,发现他们研究科学的智力与他不相上下,其中鲁桂珍对他影响最大。鲁出身于医药世家,祖籍湖北蕲春,也是大科学家李时珍(1518-1592)的家乡。鲁本人对本国科学遗产有相当了解,能从近代科学观点评价古代科学成就,李约瑟听后感到吃惊,这成了他们经常交谈的话题。鲁桂珍向李约瑟传递一个信息:中国古代有不少科学发现与发明领先于基督教文明。这激起他对中国及其科学文化史的兴趣与好奇心。他开始阅读有关中国读物,并被这个古老的东方异国文明深深吸引,终于导致在思想上对中国文化的皈依,发誓学习汉语。两年后,鲁桂珍与他联名写出《中国人对食物疗法的历史贡献》。这篇论文把李约瑟第一次引入中国科学史领域,他们商定今后共同写一本中国科学史著作。因此,这篇论文可以看成是多卷本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史》最初的“胚胎”。
  鲁桂珍娇小端庄,轻盈敏捷,爱穿旗袍,到了老年眼睛依然明亮有神。我一直认为,她的明亮眼神说明了,她对自己从事的中国科技史研究事业充满信心。她和李约瑟长达半个多世纪事业上的合作,从友情而产生爱情,是十分自然的。谁也无法说明其中的转折发生在什么时候,也无法了解她和李约瑟夫妇如何能保持和谐与默契。有人这样写道:“‘三人世界’融洽无间,情同手足,一起工作、旅游以至玩拼字游戏,可谓古今罕见。”然而,鲁桂珍自有其内心的苦闷。她可以为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而放弃联合国UNESCO自然科学部的高薪职位,可以卖掉法国的房产来到剑桥,但这样的“三人世界”,名不正、言不顺,对一个从未婚嫁的中国妇女,怎么说也是于心不安的。她在剑桥安置了一个自己的家,别人却总把她和李约瑟看成一对,而忘了李博士还有一个年岁比李约瑟大、体弱多病常常卧床不起的夫人多萝西·莫耳。当然也会有人把他们当作离奇故事来讲述。总之一句话,鲁桂珍的这种内心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她亲口告诉我,总理在世的时候,她曾经向周总理表示说,她要退出这个三人圈子,她要回中国去。总理劝她不要回去,说这不是你个人的事,也不仅是你们三个人之间的问题,你要脱俗超凡,把它看作是东西方学者献身合作的范例,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挖掘做贡献,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你们正在写作的是一部将成为经典的著作。
  周恩来总理生前多次与我说起过他们的事,总理也知道李约瑟早把她看成"life time partner"(终身伴侣),到处说鲁桂珍好;他夫人多罗茜也能接受,他们三人一直相安无事。总理对我说,这是一段难得的国际佳话,不能用常人的心态去理解的。中国科技文明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两人的工作也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关系提供了正确的见解和启示。总理要我有机会把他的话带给鲁桂珍。趁着和鲁桂珍说起这个话题,我传递了总理对他们感情问题上的明确看法和工作上的高度评价。李约瑟和鲁桂珍都为此大为开心,鲁桂珍也彻底打消了回国的念头。她还和王章丽私下谈及其本人因病动过大手术只能以一个肺坚持生活与工作。我们夫妇两人不由得含泪表示敬佩。
  李约瑟博士曾对我说,“科技发明和做人的道理方面,中国有自己优秀的传统”。
  李约瑟博士还对我说过,“你是高干的亲属子弟,又有相当广博的文化素养,很适宜搞科技史的工作。希望能接我的班”。鲁桂珍对此表示支持。我回答说:“我本人的科技知识远不足于工作需要,也许还难以取得足够的社会支持,对此虽感激在心,但应有自知之明而愧不敢当。”任期结束时,李鲁两人一反常规支撑着由剑桥结伴来到伦敦出席我们的告别晚会。回国后,李博士还通过张大千的女弟子方召麟女士来华时弄清我的下落,对我表示关心并再次重申以上意愿,让我们感动了很久。
  
长久流传于人间的国际佳话
  此后我们从多方渠道了解到以下诸情:
  1987年多萝西去世。她和李约瑟共同生活了64年。多萝西去世后,李约瑟将其骨灰埋在办公室前的菩提树下。
  1989年9月15日,李约瑟坚韧的爱情打动了鲁桂珍,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剑桥大学凯思学院教堂正式结婚。这一天,距离他们相识已经52年。婚礼上李约瑟动情地说:“娶中国人为妻,最能说明我对中国文化的挚爱。”盛年相许,皓首结缡,更足以象征李约瑟献身中国文化生死不渝的深情。
  好景不长,1991年11月28日,和李约瑟共享两年幸福婚姻的鲁桂珍病逝于康桥。骨灰分成两份,一份送回她一生都为之牵挂的故园,一份于翌年1月也安葬于菩提树下。当年我们曾应李约瑟和鲁桂珍的邀请赴剑桥小住,为此我们于2008年曾再次赴英访问并去剑桥旧地重游有所瞻仰。
  鲁桂珍的病逝,使李约瑟受到又一次精神打击。此后他身体时好时差,已不能走动,靠护士照料。鉴于李约瑟的学术功勋,1992年6月,英国女王陛下授予他Companion of Honour勋位,意即荣誉勋爵。
  1995年3月,李约瑟博士享年95岁,也走完传奇的一生,去天堂寻找他那两位挚爱的终身伴侣。
  这是一段难得的国际佳话,它将伴随着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在地球上长久流传于人间……
  据回忆所及,李、鲁生前曾同我谈及以下学术见解:
  ●中国原始资本启动阶段一般学界多人认为始于明朝,但李约瑟先生认为当自南宋开始,彼时的中国海外贸易规模即是历史见证之一。
  ●他以亲自考察四川自贡地区的制盐工业为实例,认为其生产规模和组织方式已逐渐呈现早期资本主义的某些特色。
  ●他认为火箭技术也是古代中国人首创,其特点确是多半用于和平目的。诸如庆祝活动等等,这体现了中国科技文明珍贵的特色。
  ●他向我同王章丽在其图书室内热情展示明代的经典科技著作《火龙经》,并对此著作盛加赞赏。
  摘自《世纪》2012年第1期
离线sunsky

发帖
3417
铜币
32543
威望
125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3-03
学习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