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集团正加速在武汉的布局。昨日,国药控股湖北有限公司与武汉爱民制药签订了第三方医药物流合作协议。记者获悉,国药在武汉的研发与设计、生物制剂、制药工业、医药流通和综合
去年7月,《财富》发布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的最新排名,入围门槛约195亿美元,比上年提高24亿美元。中国央企共有38家入围,比上一年增加8家。其中,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跻身前十。
刚刚公布的2011年中央企业经营数据显示,现有117户央企,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0.2万亿元,利润9173.3亿元,资产总额达到28万亿元。“财大气粗”的央企们急于为手中的财富找寻出路。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至今,10多家央企密集造访武汉,携千亿元布阵,不少项目当年接洽,当年签约,尽快开工上马。
武汉,只是央企排兵布阵的战场之一。3年内,央企正在快速兼并重组,可望砸10万亿元投资。
一时间,全国各城使出浑身解数,争夺央企“座上宾”的“硝烟”正浓。
接下来的1、2个月内,会有庞大的央企对地方投资签约会议,实现投资项目的快速增长。
有消息称,到“十二五”,央企的最终规模会定下框架,央企一旦布点,短期内不会再增资,市经信委有关人士表示,“如果没有把控下这一轮投资潮,武汉可能在下一阶段争夺中失去有利位置。我们与央企对接,速度还要加快。”
武汉央企 2011新版图 三大央企项目同开工 总投资超30亿元 昨日,光谷未来科技城迎来今年首批开工项目,分别为中国航天科工锐科光纤激光器研发基地、中国电信湖北(国家)宽带研发中心和中国移动湖北信息港,项目总投资超过30亿元。
据了解,中国航天科工锐科光纤激光器研发基地规划用地80亩,计划在3年内建设成为中国最先进的中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研发、试验和生产基地。
中国电信湖北(国家)宽带研发中心是国家863计划重要内容,规划用地约100亩,建成后将形成区域网、IPTV、移动流媒体等统一交互式服务网络,使武汉在我国“三网融合”技术研发中发挥聚散作用。
中国移动湖北信息港项目规划用地100亩,主要包括湖北第四通信枢纽楼、IDC机房楼、湖北信息外呼服务中心大楼、TD研发中心及分公司管理中心、湖北培训中心等。
现场 本报讯(记者蔡木子
通讯员武经轩)在与湖北签订50亿元的一揽子协议后,全国医药行业的“头牌军”——中国医药集团正加速在武汉的布局。昨日,国药控股湖北有限公司与武汉爱民制药签订了第三方医药物流合作协议。记者获悉,国药在武汉的研发与设计、生物制剂、制药工业、医药流通和综合服务平台等共计5个项目,也均已启动。
偌大的货架,数以万计的药品,一辆辆叉车穿梭其中,一切都在静悄悄地进行。昨日,记者在国控湖北物流中心里看到,从拣货区到上架区,再到补货区,井井有条。“这个物流中心一共有2.3万平方米,可以储备药品20万件,去年年底启用”,工作人员介绍:“药品自动储存、自动分拣、自动传输、自动补货,用的是全球最先进的美国曼哈顿物流软件。日均吞吐能力1.6万件,却只需要十几个工作人员控制电脑就行了。”
推开一扇厚重的大门,记者看到,在物流中心里,还藏着一间冷库。据介绍,这里是华中地区符合欧美冷链稽核标准的最大冷库,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由于武汉优越的地理位置,该物流中心的辐射半径可以达到整个华中地区。
事实上,除了药品流通业,国药在武汉正紧锣密鼓的布局医药全产业链。
去年8月,武汉中联药业“花落”国药,也成了其在武汉发展制药工业的重要一环。“国药接手中联后,销售额每月都有10%左右的提升,今年预计能够扭亏为盈”,武汉中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训告诉记者:“国药已经投资5亿元,在光谷生物城新建250亩的产业基地,中联将在2014年前整体搬迁,年产值超过10亿元。”
此外,国药在武汉的投资项目还包括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医药工业总院光谷分院等。
国药控股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占军说:“随着医改的推进,可能没有哪一个行业会像医药一样迎来这么大规模的兼并潮。央企有的是技术、资源、管理水平,湖北有的是优越的地理位置。这几年,国药还将在武汉加紧布局中药饮片、零售连锁,仅国控湖北到2015年销售额就要超过百亿元。”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港口桥梁与钢结构工业物流园
中粮集团:
淀粉糖生产基地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项目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核电装备产业园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
太阳能单晶硅片、电池生产
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
发电设备制造
昨日,国药控股湖北有限公司物流中心跟武汉爱民制药正式合作。图为物流中心的冷冻存储库。
记者 高宝燕 摄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建材工程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国药控股物流中心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记者冯欣楠
中烟公司:
年产150万箱烟草生产基地
背景分析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机电产业园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至今,10多家央企密集造访武汉,携千亿元布阵,不少项目当年接洽,当年签约,开工上马。
武汉,只是央企排兵布阵的战场之一。3年内,可望砸10万亿元投资。
一时间,全国各城使出浑身解数,争夺央企“座上宾”的“硝烟”正浓。
巨额财富需找出路 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组建,进一步将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集结成央企大航母。
去年7月,《财富》发布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的最新排名。中国央企共有38家入围,比上一年增加8家。其中,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跻身前十。
刚刚公布的2011年中央企业经营数据显示,现有117户央企,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0.2万亿元,利润9173.3亿元,资产总额达到28万亿元。“财大气粗”的央企们急于为手中的财富找寻出路。
兼并是为掌握主动权 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资本纷纷收缩。此时,央企“国家队”却逆势出动,在国内各个城市掀起投资狂潮。央企潮为何来势如此凶猛?有关人士分析,除了调整结构做强做大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想获取兼并主动权。
不能兼并别人,就只能被别人兼并。在此,央企们无不开足马力全国重组。
全面出击抢渠道 如果说,产业转移是将原有生产能力复制到生产要素更低的地方,更多考虑原材料、劳动力成本降低,那么央企布局的出发点则截然不同,更看重渠道资源把控,将盘子做大,以期在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获得持续发展后劲。
因此,央企的投资全面出击,制造业,房地产,商业开发,物流,金融投资,甚至养猪种地,哪里有利润,哪里就能见到央企的身影。
去年,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一举投资337亿元,参与建设武汉5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金融危机之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呼声渐起,2-3年间,117家中央企业就有半数以上布局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
央企投资单体项目动辄投入上十亿,对于地方而言,一旦“对接”,产业可以迅速做大。而且,能获得央企技术、人才,形成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
去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重组武重,计划到“十二五”末,将武重年销售收入提高到100亿元,把武重原有的产业规划提高40亿元。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在汉投下50亿元,选择新能源入手,填补武汉空白。
各地展开央企拔河赛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已有十多个省率领庞大的企业代表团,马不停蹄地与中央企业签下超过6万亿的合作协议。
2011年9月,湖北与中央企业深化合作会议暨项目签约仪式上,引来央企在鄂投资近5000亿元,其中武汉引来项目10个,投资总额440余亿元。
在今年1月5日召开的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安徽省作为央地合作典范,交流与央企对接收益:截至2011年11月底,安徽省与中央企业累计签约项目674个,投资规模17983亿元。
新年伊始,各地与央企的对接一茬接一茬。2月4日,新疆召开央企援疆项目对接成果汇报会;2月9日,安徽召开全省推进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工作会;10日,河南省召开中央企业在豫机构负责人座谈会。
接下来的1、2个月内,会有庞大的央企对地方投资签约会议,实现投资项目的快速增长。
有消息称,到“十二五”,央企的最终规模会定下框架,央企一旦布点,短期内不会再增资,市经信委有关人士表示,“如果没有把控下这一轮投资潮,武汉可能在下一阶段争夺中失去有利位置。我们与央企对接,速度还要加快。”
东风汽车公司:
东风本田二厂、神龙三厂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钢构,幕墙
进展
武重:
得到兵器集团订单
昨日,武重董事长黄照证实,正在考虑生产非标设备和中小机床,“这是去年成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旗下企业之后,获得的崭新市场。”
去年10月,中国兵器集团整合武重集团,将确保武重集团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并力争突破100亿元。由于中国兵器集团旗下企业众多,具有中小型机床和非标准设备的广阔市场,将需求与武重制造对接。黄照说,年内,武重可能从过去极限机床制造突破,向非纯机床领域发展,成为更全面的装备制造企业。(记者冯欣楠)
中建幕墙:7月可投产 去年11月开工,至今已完成投资2亿元。昨日,中建幕墙武汉项目负责人袁德胜说:“最多到7月份,工厂就可以投产。”
中建幕墙武汉项目由央企中建集团下属的中建装饰集团投资建设,占地481亩,总投资10亿元,主要生产高档玻璃幕墙,一期投资5.61亿元,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亿元-20亿元。
“现在,我们正在日夜赶工,想早点投产,生产设备全部预订好了,部分进口设备已运到厂里正在安装调试,按照目前进度,6月份就可以投产,最多不会超过7月份。”
(记者吴昊 通讯员高池)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三江航天化合物半导体研发产业基地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武汉邮科院
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
出口船舶基地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80万吨乙烯及其配套工程
华能集团:热电联产
制图/陈昌
武钢集团: 四冷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