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河北省滦南县司法局)
看到几个小学生在办“学雷锋”黑板报,便走过去问:“你们了解雷锋吗?”他们抢着回答,一个说,“他是专门做好事的人。”一个说,“雷锋自己艰苦朴素,却经常帮助别人。我们更应该多多帮助别人。”
听了他们的话,我很感动。50年来,我们很多人的灵魂深处,其实都装着雷锋。在未来的征程中,我们的心中,仍然要装着雷锋。要像雷锋那样,不懈地奉献爱心,让善良之花、友爱之花和文明之花,在我们的社会竞相绽放。
小善成大爱
操砺(蕲春县横车高中)
看到贫困大学生坚持帮妈妈扫大街,拾荒老太救起被碾小悦悦,见义勇为王盼父子浴血街头,总感觉心灵被震撼,让人感到小善成大爱,小事亦最美。
现实中也有扶不起的老人或冷漠的看客,使人感到道德沦丧、好人难做。在危急时刻、紧要关头,这样一些“小人物”表现得义无反顾,大义凛然,令人敬佩而感动。这种美一尘不染,不带半点作秀的痕迹;这种美虽是瞬间,却让人难以忘怀。让我们像雷锋那样,怀着善心,做着善事,不求感恩,但求无悔。
学雷锋要常态化
王翔 雷泓霈(团风县委组织部)
曾有人感叹,“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学雷锋需要常态化,营造“人人学雷锋,天天学雷锋,时时有雷锋”的良好社会氛围。即便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应随时将关爱的眼神、温情的笑脸、援助的双手,伸向那些需要援助者。当大家都摒弃冷漠,我们这个社会定会是温暖的社会。
其实,雷锋殉职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常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在常态化中以更多行善的行动,践行雷锋精神,使雷锋精神永远熠熠生辉。
心动不如行动
宛诗平(河南省内乡县委组织部)
在少数地方,对学雷锋还存在着误区。一是片面肢解式的学,二是应景作秀式的学,三是脱离现实式的学,四是光说不练式的学。
学雷锋不在于口号喊得多么震天响,而在于究竟干了多少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倘若光说不练,或者光强调让别人学,自己却动口不动手、心动不行动,非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遭人侧目。
雷锋精神润物无声
南静(武汉市民)
当下,一些活跃在身边的好人和榜样,让我们坚信崇德扬善仍是社会主流。诸如身残志坚、奉献不止的道德模范董明,逼停酒驾、英勇大义的武汉的哥,以身为盾、慑服凶手的民警王劲松,可歌可泣、捐献爱女器官的荆州夫妇……是他们,用爱心验证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用义举诉说了“四海相逢骨肉亲”,用博爱谱写了“众人拾柴火焰高”。
雷锋精神是一种爱的衍射,润物无声,悄然折射了人性的光辉和道德的力量。
匡扶道德失范
刘家云(大冶市人民检察院)
雷锋是耸立在人们精神高地的道德丰碑,更是一座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精神宝库。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进步潮流、党的先进性本色相契合,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郭明义、杨善洲等一代代学雷锋楷模,更使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曾几何时,有人认为雷锋和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时代格格不入。在这种错误观念的误导下,做好事的人被看成是傻瓜,一些人即使看到老人在自己面前跌倒,也不敢上前扶一把。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富有的同时,如何匡扶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道德本身的调节作用不可或缺。让我们高唱雷锋之歌,与雷锋精神同行,与文明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