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银行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13日就中行如何加强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经济等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
中行在支持实体经济上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何具体打算?
李礼辉:
商业银行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要把握信贷投放的规模和节奏,还要发挥信贷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加大对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中行一直重视对“三农”、小微企业的支持。2011年,中行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分别增长26.98%和62.34%,增速大大高于整体贷款平均增速。
在产业方面,中行将着重支持能源、交通、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基础性行业的发展,并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此外,持续推动保障民生、扩大内需、海洋经济、文化产业、碳金融等相关产业发展。从区域上考虑,2012年,中行将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确保中西部地区公司贷款余额占比持续提升。
改善民生也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责所在。中行在2011年向全国推出了“银医通”,通过连接医院系统与银行系统,客户持银行卡可在医院内的自助设备完成发行诊疗卡、挂号、缴费等就医流程。
记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要切实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中行在支持小微企业方面有哪些创新性的举措?
李礼辉: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银行需要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加快审批流程,以更好地适应小微企业个性化的需求。
为了改善小微信贷的工作机制,中行推出了“中银信贷工厂”新模式,对信贷业务申请实行标准化、表格化的操作以提高审批效率;对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设立信用恢复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目前,“中银信贷工厂”已在中行27家省级分行推广实施。2011年末,中行服务的小企业超过3.8万户,小企业贷款余额超过3800亿元,客户数和贷款余额分别比2008年增长247%和404%。
此外,中行已向市场上推出了100多项适合小微企业的专属创新产品。例如,中行专门面向影视剧制作企业开发出“影视通宝”产品,以企业影视作品的版权和应收账款作为抵质押品,向小微企业提供授信支持。“影视通宝”先后支持了《永不消逝的电波》、《风语》、《梨花泪》、《悬崖》等电影和电视剧制作。
记者:
在支持“三农”方面,中行已和富登金融合作陆续设立近20家村镇银行。下一步,在推进村镇银行建设方面有什么打算?
李礼辉:
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金融需求日益增长,广大的县域和农村地区有望成为银行业务新的增长点。我们选择新加坡富登金融公司作为合作伙伴,是因为富登长期专注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拥有丰富的微型金融运作和管理经验。
自去年3月第一家村镇银行在湖北蕲春开业至今,中行已设立村镇银行18家,服务客户2.4万户,贷款余额5亿元,户均贷款43万元,主要投向了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客户。
下一步,中行将加大资源投入,继续在中西部地区集中推进村镇银行建设,将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和基层。
记者:
中行一直是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未来将如何发挥自身国际化、多元化优势帮助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李礼辉:
为了更好地支持企业“走出去”,银行在创新产品组合、优化服务模式等方面还有不少要做的工作。
首先要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门类齐全的金融产品。目前中行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包括全球现金管理、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融资类产品、养老金服务、投行类产品等。
例如,中行为解决境外投资企业资金不足、授信困难的问题,推出了融资性对外担保业务,2011年累计办理融资性对外担保业务301笔,合计担保123亿美元。
此外,中行建立了全球客户经理制,使每个“走出去”客户不仅有区域客户经理负责其在本地区或国内的业务管理,也有一名全球客户经理协调企业“走出去”后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业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