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8月和2011年6月,胡 锦涛总书记两次来鄂视察,两次深切嘱托: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正处于跨越发展风云际会上的湖北,在党中央的关怀和指导下,省委省政府结合湖北实际情况,推出了一个个重大的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了“一元多层次”的战略体系。
“一元支点”统领发展
以构建“支点”为一元,统领“两圈一带”、“四基地一枢纽”、“一主两副”等战略;统领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鄂州综合改革示范区,大别山和武陵山“一红一绿”两个试验区,“一江两山”生态文化旅游工程,荆门“中国农谷”,荆州“壮腰工程”,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黄石、大冶、潜江、钟祥等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两市两园区两社区低碳发展试点和7个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试点……
战略是最重要的生产力、竞争力。我省“一元多层次”战略引领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如开足马力的列车“呼啸前行”。近年来,我省发展速度好于历史,高于全国、先于中部。2011年我省生产总值达19594.19亿元,5年净增1.2万亿元,升至全国第10位,人均生产总值中部第一,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净增千亿元。全省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协调,每个市州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定位。
“一主两副”带动跨越
我省经济有“三个三分之一”,武汉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两个省域副中心襄阳、宜昌占三分之一,其他市州占三分之一,由此形成了“一主两副”发展格局。2011年4月,省委省政府分别在武汉、襄阳、宜昌召开“一主两副”现场办公会,实施“一主两副”重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武汉、襄阳、宜昌等中心城市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效果明显,三角阵型稳固支撑了全省跨越式发展。2011年,武汉生产总值达6756亿元,年增千亿,升至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五,迈入第一方阵,成为中部唯一超6000亿元的特大城市。“两副”襄阳、宜昌双双超2000亿元,“四个襄阳”的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建设加快;宜昌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综合实力跃居长江沿线同等城市第四,中部地区同等城市第三。全省经济“三个三分之一”格局不断在加快发展中向更新层面推进。
补齐短板多点支撑
政策不忘老区人民,2011年2月,省委省政府启动“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春风吹绿了大别山、武陵山,两区的经济也红火起来。
2011年,大别山试验区的黄冈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8%;武陵山试验区的恩施州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一年就增加了14家,总数达到40家。“一红一绿”两个试验区的建设,增添了两个新的发展平台。
除了补齐短板,省委省政府也不忘“两圈一带”建设抓手。有人曾形象地将湖北长江经济带比作一条巨龙,武汉为“铜头”,宜昌为“铁尾”,而荆州是“木腰”。荆州兴则湖北兴,荆州“壮腰工程”为全省发展“挺直”腰杆。2011年11月26日,省委省政府在荆州召开了实施“壮腰工程”现场会,省委书记李鸿忠在会上明确表示,要把荆州建设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坚持工业壮腰、交通壮腰、兴城壮腰、强县壮腰、文化壮腰。2011年,荆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从低谷徘徊、奋力爬坡到逐步进入快车道的重要转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我省区域经济竞相跨越,多点支撑、多点突破的增长格局正在形成,荆楚大地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壮美景象。
本报记者 余鲁西
2011年12月9日,繁忙的武汉新港。武汉新港以26个港区建设为基础,重点规划建设2大集装箱港区、1个新港商务区、5座临港新城、12个临港产业园区,目标是把武汉新港打造成为集现代航运物流、综合保税服务、临港产业开发为一体的现代港、国际港、枢纽港,实现“亿吨大港、千万标箱”。 肖劲松 摄
2011年9月23日,第十二届机博会上展出的工业机器人,世界500强、行业内尖端企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展出了最新最具高科技的产品,为业内人士们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 本报记者 孙辰 摄
2012年3月22日, 神龙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在流水线上进行喷漆、焊接、淋水试验、贴膜等多道工序。 本报记者 王筝 摄
2009年11月10日,第六届农博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武汉市农科院展出的工艺南瓜引来围观。本报记者 原丽阳 摄
2012年4月29日 ,游人在杜鹃花海里游玩。 “五一”小长假首日,湖北麻城龟峰山原生态古杜鹃花正值花期,10万亩连片野生杜鹃竞相怒放,漫山遍野,红花似海,游人如潮,成为湖北假日旅游一大亮点。
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于2011年2月成立,初期范围包括湖北省黄冈市的红安县、麻城市、英山县、罗田县、团风县、蕲春县,孝感市的大悟县、孝昌县8个县市。湖北将实现“红色的大别山、发展的大别山、绿色的大别山、富裕的大别山”这一总体目标,把试验区建成全国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红色文化传播基地、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建成全国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和生态保护示范区。
新华社 图
2007年6月12日,武汉光谷高科技企业鸿景科技,工人在流水线上作业。本报记者 原丽阳 摄
2007年12月18日,年产80万吨乙烯裂解项目在湖北武汉开工奠基。今后5年内,中国将投资300亿元,围绕这一龙头项目在武汉兴建中部地区最大的石化基地。 新华社 图
2012年5月9日,在湖北宜都市枝城镇茶场内,农户利用机械采茶。正值茶叶采摘的“黄金时节”,湖北宜都市枝城镇茶场的农户抓紧采茶时机采摘春茶。据采茶农户介绍,采茶好手每人每天最多也只能采35至40公斤鲜叶,而一台机械每天可采1000多公斤鲜叶。
新华社 图
2008年6月27日,武钢生产的冷轧卷材产品。
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847.8亿元,同比增长31.7%,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66万户,提前实现“十一五”目标。继汽车、石化、钢铁三大产业之后,2008年湖北省电子信息、食品两大产业的销售收入又跨越千亿元门槛。“千亿元产业”不断壮大表明湖北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