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221阅读
  • 0回复

湖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ky
 

发帖
3462
铜币
23255
威望
18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6-12

打造中部崛起战略支点

“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2005年8月和2011年6月,胡锦 涛总书记两次视察湖北,确立湖北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

什么是重要战略支点?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此作了清晰的描述:要在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上好于、快于同类地区,在总量规模和综合实力上大于、强于同类地区,在地位和作用上重于、高于同类地区,在重要性和影响力上突出于同类地区,从而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点和增长点。

跨越发展起宏图

担当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湖北科学发展任重道远。反复审视省情,发展不够是湖北最大的实际。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就成为构建战略支点的突破口。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武汉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这是在国家层面对湖北构建战略支点给予的具体支持。

舞好武汉这个“龙头”,湖北确立了先行先试,敢为人先,大胆突破,宽容失败的改革理念,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与布局、区域市场、城乡统筹、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为标志,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率先在武汉城市圈展开。

武汉的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快速提升:15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武汉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在其他8城市设立生产基地;2011年,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专利7198件,同比增长78.4%;示范区以光电子信息、生物等五大产业为支撑,全年实现企业总收入3810亿元,同比增长30.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98亿元,同比增长27.2%。

与此同时,武汉开发区和东湖高新区在其他8城市设立“园外园”,黄石、孝感、黄冈、咸宁、鄂州等地市在汽车、化工、纺织等多个产业上进行有序流动与转移。在武汉城市圈内,“8+1”各城市共同打好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张“两型社会”改革牌,通过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同步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然而,武汉城市圈还不能把全省的发展全部带动起来。构建战略支点,全省如何同步走?

2008年12月,一个新的决策思路出台:在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同时,加快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长江三峡旅游、武当山旅游、恩施土苗风情旅游、襄阳和荆州三国文化旅游,独具特色的生态、源远流长的文化,都已融汇在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旅游和文化项目之中。

经济总量占全省三分之二的长江经济带犹如一个传动轴,连动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省发改委主任许克振向记者介绍说:以武汉为中枢,以宜昌、荆州、黄石、黄冈、咸宁等大中城市为节点,以沿江25个县市为依托,发挥传承和扩散功能,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沿江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等产业走廊,支柱产业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宜昌和襄阳两个副省域中心城市也在“两圈一带”的总体战略中发挥出辐射带动作用。

2011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达6500亿元以上,迈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武汉城市圈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25亿元,同比增37.5%,占全省比重达63%;宜昌和襄阳地区生产总值均突破2000亿元,宜昌综合实力跃居长江沿线同等城市第四位、中部地区同等城市第三位,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人数达1.05亿人次,比2008年增长118.03%,年均增长近30%。

“两圈一带”的总体战略,使湖北发展实现了由“重点突破”向“多点支撑、协调共进”的转换,2011年湖北经济增幅为13.8%,GDP达到1.96万亿元,增幅居中部六省第一,GDP总量和增速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区域协调同步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县域经济发展不足,一直是湖北经济发展的短板。巍巍大别山位于湖北东部,连接黄冈革命老区;绵延武陵山雄踞湖北西部,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居住区。两区面临着共同的困境:发展相对滞后,连片贫困地区较多。

2011年初,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建设双双启动,成为湖北经济增长新的引擎。

大别山老区人民昔日浴血奋战的“精气神”,再现于今朝跨越式发展的征途上。团风全力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钢结构产业基地,新建的30万平方米钢结构加工车间投入使用;英山引进世界最大的茶商天福集团,打造茶叶产业链;蕲春李时珍国际医药港开港,以医药加工、生物制药、医药保健品、药品包装为主的医药产业集群蓬勃兴起。

武陵山试验区从生态点“睛”,按照“生态立州、产业兴区、开放活区、富民稳区”的目标,农业向大山要富、向绿色生态求财,全州已发展60万亩优质烟叶基地、40万亩优质茶园、1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100万亩道地药材基地和100万亩特色蔬菜基地,初步形成了烟、茶、畜、果、药、菜六大农业支柱产业。恩施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1000多个特色农产品进入沃尔玛、家乐福、武商量贩等超市的销售网络,产品供不应求。

生态文化旅游引爆全省。大峡谷、腾龙洞、清江山水画廊等奇山秀景、土苗风情让游客流连忘返。截至目前,恩施州3A级以上景区达到14家,其中5A级一家、4A级3家,正在申报4A级景区10多家。去年,全州游客突破1700万人,旅游业对GDP贡献率超过15%。

两个试验区建设平添两个新的发展平台,2011年,大别山试验区的黄冈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8%;武陵山试验区的恩施州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一年就增加14家,总数达到40家。

内外同步共筑“中三角”

今年2月10日,湘鄂赣三省在湖北武汉共同签署了共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合作框架协议,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依托,共筑“中三角”,加速中部崛起。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形成后,GDP占全国比重约7.3%,占有全国约2.6%的国土、7.9%的人口、7.8%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0.1%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有望成为中国又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城市群。

中国工程院名誉院长徐匡迪院士说,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理应成为我国中部崛起的支点和杠杆。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认为,中三角是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之后打造的又一个城市群,其发展对构筑战略支点、实现中部崛起、促进区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串珠为盘,合掌成拳,一系列顺势而为的探索之举,正迅速展开。三省的交通、旅游、商务、农业、科技、经信等部门纷纷行动,在各自领域、行业开展深入合作,共促中部崛起。

2月4日,由湖北省交通厅发起,湖南、江西、安徽四省交通部门负责人齐聚武汉,提出设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的宏大构想。示范区集航空、公路、铁路、水运和管道等运输方式为一体,覆盖武汉、长沙、合肥和南昌及其邻近的39个中心城市,旨在推进多种运输方式联运,建立便捷、经济、可靠、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湖北省旅游局局长张达华介绍说,三省将按照“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品牌同建、市场齐管”的原则,打造“一个集群品牌”,并推动旅游规划一体化、旅游产品一体化、市场开发一体化、企业发展一体化、旅游标准一体化、旅游信息一体化。共同开发“一江两湖三名楼”和韶山、井冈山、大别山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并合力开发国际旅游市场。

5月4日,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业部门的负责人齐聚武汉,共同签署了《湘鄂赣三省农业合作协议》,将从产业、市场、技术、信息、防疫、资源保护等八个方面“联姻”,齐步迈向农业强省,共同造就长江中游农业带。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对三省共建“中部粮仓”寄予厚望。他说,三省山水相连,在长江中游建设国家粮食安全核心保障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型工业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破解发展不足这道难题,关键在于做强做大产业。湖北省确立了构建战略支点的产业发展目标,就是要经过不懈努力,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成为中部地区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产业高地、资源要素配置辐射的市场中心、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的主策源地、对外开放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

今年1至4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31.5亿元,同比增长16.3%,高于全国5.3个百分点。

项目引进推动产业升级

宜昌市高新区联邦电缆有限公司园区内,高达180米的立塔车间已封顶,工人们正忙碌地施工作业。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1100KV特高压VCV立式生产车间,其高度为世界同行业立式生产车间之最,“今年全面建成投产后,销售收入将超过100亿元。”

“这里马上要成为第二故乡了。”6月6日,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叶永明的一句感叹,让人会心一笑。这一天,投资140亿元的上海通用第四基地奠基武汉。

从通用落户到联想进驻、从联邦千亿元电工电缆产业园到东阳光工业园,1至4月,全省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771个,总投资305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2.4%、164.8%。

今天的项目布局就是明天的产业布局。正是循着这一理念,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湖北,始终把招商引资、加强项目建设和企业家队伍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构建战略支点的重要抓手。1至4月,全省工业产业完成投资1756.7亿元,增长52%,占全省投资比重的48.1%,食品、石化、医药、汽车等制造业投资强劲。

顺着这些大项目,电子信息、钢铁、汽车、石化、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建材、医药等9大千亿元产业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从产业链的源头到制造业的高端,湖北千亿元产业见证了该省从“打基础、管长远”到把握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产业产品升级、加速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全过程。

项目云集,投资潮涌,非一日之功。近年来,湖北大力实施“体制创新、行政提速、信用湖北、优质服务”4大环境创新工程,加快各类工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软硬投资环境,为全省构建战略支点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投资软环境的改变,加上原有的区位、交通优势,湖北已经成了吸引各类投资的资本洼地。”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告诉记者,他在湖北投资已逾10亿元,布局了3个饮用水及饮料生产基地,目前又投资2亿多元在武汉东西湖布局了八宝粥生产线,每分钟可生产650罐。

5月25日,在全国工商联和湖北省政府共同举办“民企携手湖北,共促中部崛起”主体活动上,到会的企业家云集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当日集中签约项目302个,投资总额6423.9亿元。

产业发展呈现全新格局

既要做大经济总量又要做优经济质量,在加快发展中使结构趋于合理,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2011年,武钢集团在全国钢铁行业一枝独秀,逆势增长,销售收入、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14.3%和17.4%。这得益于武钢及时由一业为主向一业特强、适度多元化转变,由内陆向沿海、国外发展转变。近年来,武钢一方面做强主业,产品由“厚”到“薄”、从“优”到“特”,技术水平、产品附加值与日俱增。另一方面,“非钢饭”越吃越香,范围已包括海外铁矿石基地、工程设计建设、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物流仓储、码头、天然气、投资融资等。“我们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非钢产业收入1100亿元以上,占比将超过30%。”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说。

调整产业结构,完成转型升级,武钢只是湖北这个老工业基地的一个样本。如今,湖北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技术革命在“强块头”中“壮筋骨”,为企业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过去5年间,湖北工业技改投资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全省2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开发新产品12622项,有效发明专利突破1300多项。

在推动传统工业转型的同时,湖北不失时机地实施新兴产业工程,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为主体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涌现了烽火通信、长飞光纤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创造了全球首台71英寸激光电视等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9家企业,平均每天有10项发明专利诞生。

着眼未来,湖北正加紧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襄阳、武汉先后被列入全国25个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东风混合动力电动公交车和轿车攻克了系列技术瓶颈,通过了全套性能试验和强制性检测,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

在风电领域,湖北已有荆州巨鲸、武汉重工铸锻等10多家企业从事风电装备制造,涵盖发电机、齿轮箱、电控系统等多个关键配件行业,九成零部件实现“湖北造”。制造风电机组的武汉国测诺德,通过与欧洲技术团队合作推出的兆瓦级两叶片风机产品,已在东北、内蒙古及山西等地成功并网。

如今,在湖北的产业天平上,新兴产业不断加码并逐渐构成支柱。2011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325.9亿元,可比价同比增长23.4%,高于同期工业增长速度2.9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上升到11.8%。

“三化”协调支撑中部崛起

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三化”协调发展,是夯实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现实选择。

去年以来,一股“中国农谷”建设的热潮从荆门席卷全省。荆门市按照“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的要求,率先在全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为全省“三农”发展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汇源集团142亿元生态农业项目的签署,隆平高科现代种业基地的落户,傅廷栋、张启发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揭牌……一年来,“中国农谷”的品牌效应已经初步显现:6大类80多个项目已成功策划,总投资400多亿元。

湖北是农业大省,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湖北省委、省政府坚持工业化发展农业的理念,大力发展板块经济,推动分散农业向规模化转变。近年来,省级财政投入资金9亿元,撬动100亿元社会资金参与,已建成种植业板块基地4000万亩,水产板块基地面积600万亩。全省还打造30个农业专业大县,粮食、水产等初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生产格局。一批园区、龙头脱颖而出,成为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数据显示,板块内农产品优质率达95%,商品率达90%;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高达98.7%,居全国前列;全省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产品为4137个,居全国前列。

2011年,湖北农业科技贡献率和机械化率超过54%;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增长“八连快”,总额居中部第一,增幅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率达到51.83%。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