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865阅读
  • 0回复

中原崛起的新路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5220
铜币
34094
威望
325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6-14
  丰收时节,中原大地麦浪飘香,农业机械纵横田间,忙碌的人们正在收获喜悦,播种希望。连日来,记者在河南采访中深切地感受到,城乡处处涌动着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

  活力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的强劲释放。科学发展、务实创新,使河南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新路子。

  (一)

  提起河南,首先要说到农业、农村和农民。

  千里沃野,万顷良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河南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大粮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产出全国十分之一以上的粮食,每年调出原粮及加工转化制成品折原粮超过4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农业是河南的“强项”,也造成了“弱势”超过1亿的户籍人口,仅有16.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三农”问题突出是影响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影响“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则是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逐年提高,农民一家一户在责任田耕种的传统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大生产迫切需要整合土地资源。农业的提质增效,也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渴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然而,全省的4.7万个村庄没有基础配套设施,缺少公共服务。宅基地上的自建房没有规划,没有水、电、气等设施,农民长期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如果不进行科学规划,重新布局建设,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农村住房又进入了新一轮拆建周期,再建住房一是无法改变原有环境,二来依然没有产权。更为突出的是,原有宅基地占有的面积总和,比城乡居住和工矿用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三还要多,废弃宅基地和“空心村”的出现,造成了大量土地闲置,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按照传统的发展规律,城镇化发展有赖于工业化的支撑,离开工业的反哺与拉动,农业的现代化也难以实现。但现实是,河南工业存在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实力不强等问题,反哺能力不足、拉动能力有限;河南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多百分点,城市发展滞后,城镇承载能力不强,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流动的需要,更不具备充足的就业条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这就意味着,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就无法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也无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另一方面,工业要发展需要土地,城镇化建设也需要土地。据了解,河南每年建设用地需求约80万亩,而国家的指标不到30万亩。要是走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就需占用大量土地资源,造成对资源和环境的牺牲和破坏。而国家规划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河南要贡献七分之一的增产份额。也就是说,10年之内每年都要增产近20亿斤。要保粮增收,耕地“红线”哪能碰?

  矛盾摆在面前,交织叠加,绕不开、放不下、等不了。

  为了破解“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等一个个难题,河南立足省情,不懈探索。从“八五”到“十二五”,从“围绕农业上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再到“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不同时期的实践,推动着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逐步由一个传统农业大省成长为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

  2011年9月,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核心任务就是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走好这条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二)

  河南经过探索,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三化”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具体来说,就是以新型农村社区为战略基点和切入点,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由偏重外延扩张向注重结构优化和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城市建设向注重产业集聚、产城互动发展转变。

  记者在新乡市看到,许多农民已经住进新型农村社区。这些社区大都毗邻产业集聚区,交通便利,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辉县市的裴寨社区后面的一大片土地是以前的裴寨村,通过宅基地整理,节约出600亩土地用于新兴产业发展。在长垣县常村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流转土地上发展高效农业,农民既可获得每年每亩1300斤小麦的收益,又可到企业打工,月收入2000元以上。在整个新乡市,已有近3万亩旧村宅基地实现复耕,向种粮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集中。

  这些先行一步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同时,将置换整理出来的土地,保留集体土地性质用于现代农业发展,既充分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与新型社区配套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又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载体,为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可靠保障。农民除了传统的农业收入和务工收入外,还增加了一部分资产性收入,逐渐成为居住在社区里的产业工人。

  在舞钢市枣林镇枣园社区,55岁的村民李凤山告诉记者,他家宅基地上的旧房,比新社区的二层小楼可差远了。他把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后,不但有土地上的固定收益,每天还能到社区后面的面粉厂里打工,“能住在"农庄"里挣工资,以前想都不敢想!”他提到的面粉厂,就是依托小麦主产区的资源优势,利用流转出来的土地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河南的新型城镇化,有着不同于以往城镇化的丰富内涵。过去的城镇化仅限于城镇范围,不包括农村。河南新在把农村农民涵盖进来,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推进、协调发展,构建了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它改变了以往就城镇化而城镇化、就工业化而工业化、就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做法,真正将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协调发展,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特别是他们确立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突出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突出了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突出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河南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战略基点着力推进,是基于改善民生这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强调“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再建没有设计的住房”。舞钢市把新型社区建设和城市建设、产业聚集区建设统筹规划,坚持社区建设和产业定位同步进行,因地制宜为每一个社区规划相关的产业作为支撑,为入住农民就业或从事家庭经营提供保障。在17个中心社区相配套的产业集聚区内,分别规划了“现代农业型、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服务型”四种产业类型,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今年4月,该市还为入住新型社区的21户农民颁发了房产证,让“死资产”变成“活资本”,为农民抵押贷款自主创业提供了条件,也转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

  在新密市岳村镇五星社区,入住新居的冯华民感慨地说,过去的老宅子交通不便,下雨泥泞,更别说有自来水了。搬进新社区后,生活便利,享受到公共服务,觉得比城里人还好。以前挣点钱都盖房了,现在两代人都不用再建了。在新乡市,以中心城市为主体,新型农村社区、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城镇化格局已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广大农村在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上逐步实现“四个城市化”。

  不仅如此,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种新型城镇化就像一座桥,贯通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

  距离沁阳市20公里外,太行山前有片扇形坡地,在过去荒草乱石上建起的沁北产业集聚区成了小城市。这个集聚区既承接了闲置土地,又吸纳了富余劳动力转移,同时还吸引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向产业集聚区汇拢。产业区内,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河南天香面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丹说,进了产业集聚区,政府有扶持,土地有保证,服务有配套,发展有空间,农民就业有出路。

  这样的产业集聚区,河南有180个,吸纳了262万人就业、其中农业户口176万人,大部分来自省内,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统计显示,河南省10个城市新区已经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成近300个、在建1400多个。截至去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累计2465万,省内转移就业的人数首次超过省外。

  经过两年来的奋斗,在确保了两个“不牺牲”的前提下,河南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了1.8个百分点,2011年底达到40.6%。现代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互动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破解“三农”问题取得重大进展,“三化”协调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三)

  河南的“三化”协调发展迈出了坚实脚步,他们仍在进一步探索

  比如,协调发展的认识还需深化。要让更多的干部群众认识到,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能急于求成。

  在平顶山市采访,有份调查报告引起我们的注意:全市每年有20%的农户有建房需求,如果不科学规划、有效引导农民建设新社区,农村还是脏乱差,新型社区建设“拖不得”。建设新型社区,规划可以一步到位,但实现需要过程,要与农民的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目前农村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建新房没有问题,三分之一的农民需要借钱,还有三分之一的农民盖不起新房。因此,新型社区建设又“急不得”。

  "拖不得"是紧迫性要求,"急不得"是科学性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结合实际,既拖不得,也急不得!”平顶山市委书记赵顷霖说。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发展路径不同,选择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方式和进度也不同,不能“一刀切”推行,“一窝蜂”推进,也不能“一模样”推广。

  比如,还有不少制度难题待解。“不是说让农民做市民吗?我们就住在城边,啥时候能给我们城市户口?”温县袁屯村的农民王小冬问。按照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5%的规划目标计算,河南需要转移农村人口1500万,其中800万人口将转移到以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如何让农民真正变成市民,如何保护农民合法财产权,使农民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受益,这都需要进一步破解。

  再比如,一些薄弱环节还有待加强。

  工业硬实力不足,对“三化”协调主导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中信重工是河南洛阳最好的企业之一,但这个年产值158亿元的企业,利润率还不到5%。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也长期困扰着工业转型。“三化”要协调,必须突破工业发展难点,迎难而上。

  新型城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河南已是遍地开花,但每年从财政得到的资金只有10亿元。河南省财政厅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涉农专项资金比较多,由于大多指定用途,分散使用,整合统筹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操作难度较大。”与资金不足相对应,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需完善。尽管各地都在规划医院、学校、幼儿园、邮局、银行、电信等服务机构进社区,但还难以满足居民需要……

  务实河南,任重道远。中原大地,崛起在望!

  打造中部崛起战略支点

  湖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纪实(上)

  “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2005年8月和2011年6月,胡 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湖北,确立湖北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

  什么是重要战略支点?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此作了清晰的描述:要在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上好于、快于同类地区,在总量规模和综合实力上大于、强于同类地区,在地位和作用上重于、高于同类地区,在重要性和影响力上突出于同类地区,从而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点和增长点。

  跨越发展起宏图

  担当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湖北科学发展任重道远。反复审视省情,发展不够是湖北最大的实际。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就成为构建战略支点的突破口。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武汉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这是在国家层面对湖北构建战略支点给予的具体支持。

  舞好武汉这个“龙头”,湖北确立了先行先试,敢为人先,大胆突破,宽容失败的改革理念,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与布局、区域市场、城乡统筹、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为标志,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率先在武汉城市圈展开。

  武汉的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快速提升:15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武汉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在其他8城市设立生产基地;2011年,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专利7198件,同比增长78.4%;示范区以光电子信息、生物等五大产业为支撑,全年实现企业总收入3810亿元,同比增长30.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98亿元,同比增长27.2%。

  与此同时,武汉开发区和东湖高新区在其他8城市设立“园外园”,黄石、孝感、黄冈、咸宁、鄂州等地市在汽车、化工、纺织等多个产业上进行有序流动与转移。在武汉城市圈内,“8+1”各城市共同打好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张“两型社会”改革牌,通过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同步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然而,武汉城市圈还不能把全省的发展全部带动起来。构建战略支点,全省如何同步走?

  2008年12月,一个新的决策思路出台:在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同时,加快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长江三峡旅游、武当山旅游、恩施土苗风情旅游、襄阳和荆州三国文化旅游,独具特色的生态、源远流长的文化,都已融汇在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旅游和文化项目之中。

  经济总量占全省三分之二的长江经济带犹如一个传动轴,连动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省发改委主任许克振向记者介绍说:以武汉为中枢,以宜昌、荆州、黄石、黄冈、咸宁等大中城市为节点,以沿江25个县市为依托,发挥传承和扩散功能,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沿江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等产业走廊,支柱产业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宜昌和襄阳两个副省域中心城市也在“两圈一带”的总体战略中发挥出辐射带动作用。

  2011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达6500亿元以上,迈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武汉城市圈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25亿元,同比增37.5%,占全省比重达63%;宜昌和襄阳地区生产总值均突破2000亿元,宜昌综合实力跃居长江沿线同等城市第四位、中部地区同等城市第三位,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人数达1.05亿人次,比2008年增长118.03%,年均增长近30%。

  “两圈一带”的总体战略,使湖北发展实现了由“重点突破”向“多点支撑、协调共进”的转换,2011年湖北经济增幅为13.8%,GDP达到1.96万亿元,增幅居中部六省第一,GDP总量和增速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区域协调同步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县域经济发展不足,一直是湖北经济发展的短板。巍巍大别山位于湖北东部,连接黄冈革命老区;绵延武陵山雄踞湖北西部,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居住区。两区面临着共同的困境:发展相对滞后,连片贫困地区较多。

  2011年初,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建设双双启动,成为湖北经济增长新的引擎。

  大别山老区人民昔日浴血奋战的“精气神”,再现于今朝跨越式发展的征途上。团风全力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钢结构产业基地,新建的30万平方米钢结构加工车间投入使用;英山引进世界最大的茶商天福集团,打造茶叶产业链;蕲春李时珍国际医药港开港,以医药加工、生物制药、医药保健品、药品包装为主的医药产业集群蓬勃兴起。

  武陵山试验区从生态点“睛”,按照“生态立州、产业兴区、开放活区、富民稳区”的目标,农业向大山要富、向绿色生态求财,全州已发展60万亩优质烟叶基地、40万亩优质茶园、1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100万亩道地药材基地和100万亩特色蔬菜基地,初步形成了烟、茶、畜、果、药、菜六大农业支柱产业。恩施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1000多个特色农产品进入沃尔玛、家乐福、武商量贩等超市的销售网络,产品供不应求。

  生态文化旅游引爆全省。大峡谷、腾龙洞、清江山水画廊等奇山秀景、土苗风情让游客流连忘返。截至目前,恩施州3A级以上景区达到14家,其中5A级一家、4A级3家,正在申报4A级景区10多家。去年,全州游客突破1700万人,旅游业对GDP贡献率超过15%。

  两个试验区建设平添两个新的发展平台,2011年,大别山试验区的黄冈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8%;武陵山试验区的恩施州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一年就增加14家,总数达到40家。

  内外同步共筑“中三角”

  今年2月10日,湘鄂赣三省在湖北武汉共同签署了共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合作框架协议,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依托,共筑“中三角”,加速中部崛起。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形成后,GDP占全国比重约7.3%,占有全国约2.6%的国土、7.9%的人口、7.8%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0.1%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有望成为中国又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城市群。

  中国工程院名誉院长徐匡迪院士说,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理应成为我国中部崛起的支点和杠杆。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认为,中三角是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之后打造的又一个城市群,其发展对构筑战略支点、实现中部崛起、促进区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串珠为盘,合掌成拳,一系列顺势而为的探索之举,正迅速展开。三省的交通、旅游、商务、农业、科技、经信等部门纷纷行动,在各自领域、行业开展深入合作,共促中部崛起。

  2月4日,由湖北省交通厅发起,湖南、江西、安徽四省交通部门负责人齐聚武汉,提出设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的宏大构想。示范区集航空、公路、铁路、水运和管道等运输方式为一体,覆盖武汉、长沙、合肥和南昌及其邻近的39个中心城市,旨在推进多种运输方式联运,建立便捷、经济、可靠、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湖北省旅游局局长张达华介绍说,三省将按照“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品牌同建、市场齐管”的原则,打造“一个集群品牌”,并推动旅游规划一体化、旅游产品一体化、市场开发一体化、企业发展一体化、旅游标准一体化、旅游信息一体化。共同开发“一江两湖三名楼”和韶山、井冈山、大别山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并合力开发国际旅游市场。

  5月4日,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业部门的负责人齐聚武汉,共同签署了《湘鄂赣三省农业合作协议》,将从产业、市场、技术、信息、防疫、资源保护等八个方面“联姻”,齐步迈向农业强省,共同造就长江中游农业带。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对三省共建“中部粮仓”寄予厚望。他说,三省山水相连,在长江中游建设国家粮食安全核心保障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伦落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