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曲艺词典》戏曲声腔剧种条目中记载:《东路花鼓戏》又名“ 东腔”,起源于湖北东北地区麻城,流行于蕲春、罗田、英山等地。是在当地民歌小调演变成的“ 哦呵腔”的基础上形成的,成长中吸收了清戏的声腔和剧目,唱腔有正腔、二高腔、火攻、四平、对腔、二行、叹腔、腊花腔和彩腔杂调(彩腔杂调多为民歌小调)。其中以“ 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其它行当由“ 三小”兼演。正腔分为男正腔和女正腔,起腔时配以十三大锣; 二高腔高吭明亮, 帮腔即一人唱众人和,配以锣鼓伴奏哦吙喧天,慷慨激昂,动人心脾。
东路花鼓戏在鄂东流传了近200 余年,受清戏影响颇深。明末清初,麻城一带盛行清戏, 知名的戏班有“ 天泰班”、“ 天福泰班”、“ 天富泰班”等。东路花鼓戏移植了清戏的《白兔记》、《幽闺记》、《开元寺》等剧目,并用二高腔演唱,韵味清新典雅,深受观众喜爱。
东路花鼓戏的传承方式多以艺人拜师收徒,口传身授为主,最有名的戏班有“ 余八班”,起班于光绪6 年,班主余八;戴家班,起班于1928 年,班主戴桂亭;周淑香班,起班于1934 年,班主是戴桂亭之弟子周淑香。昔日演员的名气很大, 但地位极低, 经常受到兵痞流氓和富人官商的欺侮。因此少有女演员, 多为男扮女装。音乐伴奏只有武场(锣鼓)没有文场(丝弦管)。演员没有固定的收入, 班主亦难保富贵终生, 唱戏是个吃青春饭的活路, 因此不少演员到了老年, 不能登台演出,亦不会干其它活计,穷困潦倒,只有乞讨度日,还有的漂泊在外,客死异乡。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艺术工作。1950 年8 月,麻城组织东路花鼓戏老艺人戴桂亭、刘玉清、邹鑫、徐聘山、吴元凯、郭成福、何明钊、苏水福、许德珍、傅仲华等18 名老艺人,成立了东路花鼓戏剧改革组(事实上就是大戏班),演出剧目是《大熊山》、《闯王进京》、和现代戏《土地回老家》。1951 年3 月,麻城宣传部门组织成立了“ 麻城地方剧团”。
1959 年10 月1 日, 麻城政府主办首届“ 五年制麻城戏剧训练班”,使东路花鼓戏由“ 草台班”正式转为“ 科班”,并且后继有人。1960 年麻城剧团正式改名为麻城东路花鼓戏剧团。此后的50 年中,东路花鼓戏连续招收了8 届学员,累计180 余人,教学方式不再是口传心授,而是有一整套的科学理论和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戏剧程式。
解放后,东路花鼓戏“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大胆改革、不断创新,配备了文场伴奏。该团音乐工作者丁时吉、徐聘珊、刘玉清等人精诚合作,对所有的传承剧目都配齐了管弦乐伴奏。编创人员还认真整理改编了《血泪仇》、《御河桥》、《井台会》、《扯伞》、《珍珠塔》等剧目,恢复和排演了《打猎归来》、《陈琳捧盒》、《花亭会》、《细姑贤》、《杨三笑》、《樊梨花》、《郭丁香》、《白蛇传》、《状元媒》、《告堤霸》等剧目。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们还上演了《甲午海战》、《海防线上》、《南海长城》、《江姐》、《半把剪刀》、《红灯记》、《白毛女》、《智取威虎山》、《南昌起义》、《沙家浜》、《杜鹃山》、《海港》、《龙江颂》等剧目,由原来的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本,发展到二百多个剧目。该团移植的大型现代戏《杜鹃山》,为毛泽东主席作过专场汇报演出。麻城东路花鼓戏剧团还被文化部命名为“扁担剧团”,《光明日报》、《湖北日报》进行了广泛宣传。(通讯员 林明康 田良)
近年来,该团排演的现代戏《麻城凤儿》荣获省改革开放三十年地方戏剧汇演金奖,古装折子戏《访友》获省“ 五个一”工程奖,其主要演员晋升为国家一、二级演员。
2007 年,东路花鼓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财政部、文化部为东路花鼓戏剧团配送了价值38 万元的演出车, 麻城市政府特批编制, 培训了一批东路花鼓戏学员为剧目传承人。如今的东路花鼓戏犹如盛开的杜鹃花, 越开越艳常开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