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省鄂西圈启动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其中,“创新和探索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融资模式”成为新亮点。记者昨从省战略办获悉,今年已计划整合安排3200万元作为示范工程启动资金,明年起将陆续在圈域内基础设施领域尝试更为市场化的投融资方式。
3年力争撬动社会资金200亿
记者昨了解到,3200万元启动资金将全部投入到首批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工程上。其中,补助襄阳市生态绿道网建设项目1000万元,该项目对其他城市的人文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示范意义;补助大洪山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1000万元,作为鄂西圈资源整合和开发模式创新的示范,该开发区横跨随州、荆门、襄阳(枣阳)、孝感(安陆)等四个市;补助武当太极文化产业园400万元,该项目依托武当山的生态资源和文化,以企业合作为主引进了国外创意理念与先进技术;补助荆门客店镇(特色文化改造型)、十堰均县镇(移民新建型)、恩施女儿寨(企业主导新建配套型)、郧县柳陂镇绿色幸福村镇(产业转型致富型)4个综合示范镇各2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政府“以奖代补”的专项资金背后,还有一个“撬动倍数”的深层目标。省战略办相关负责人解释说,目前每年省政府对鄂西圈建设给予3亿元的专项资金,但这笔钱对于庞大的旅游资源开发来说,远远不够。为此,每拨发一笔补助资金给景区或旅游项目,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企业都需按1:6的比例,给予配套资金投入。
而在三年行动计划方案中也明确提出,在未来三年里,力争通过“以奖代补”引导地方和社会投资达到200亿元。
多渠道融资解“缺钱”难题
随着鄂西圈内越来越多景点和项目的纷纷上马,资金瓶颈凸显。“湖北旅游资源潜力巨大,却缺钱开发、缺钱包装、缺钱策划,硬件跟不上,软件没特点。”该负责人表示。为此,三年计划方案里,探索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融资模式被列入重点任务。“此举目的在于为地方政府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思路,指方向。”
据悉,从明年起,我省在鄂西圈域内的基础设施领域,将积极推进BT、BOT等融资模式;在竞争性较强的经营性领域,引进各类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或采取企业债和股份上市的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大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资产的证券化,逐步解决制约鄂西圈的资金瓶颈。
据悉,为帮旅游景区和圈域项目打响知名度,拓宽“吸金”渠道,我省还专门投入3000万元,用于为荆州古城旅游区、恩施大峡谷—腾龙洞旅游区等鄂西圈十大旅游区举办大型招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