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大坝电厂北侧,有一幢三层钢构建筑,这里是北京市水务集团在南水北调水源区设立的一个微型水厂,日处理能力150吨。
2014年汉水进京之前,需要有成熟的汉江水处理工艺,并预防水源切换出现黄水。于是,一项被称为“南水北调受水区饮用水安全保障共性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课题研究,纳入了国家“十一五”重大水专项。
承担项目的是北京市水务集团,中科院、清华大学、北科大、北京市政规划设计院和郑州市水务集团共同参与。去年4月运行,北京市水务局派出4名专家驻丹工作。
昨日,记者走进北京市水务集团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丹江口水库中试基地,房内是密密麻麻的管道和排列整齐的不锈钢过滤柱。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身穿白大褂的北科大研究生张磊和中科院生态中心研究生徐硕讲解了水处理工艺:丹江口库水进入实验原水池后,先进行预臭氧化杀菌处理;然后进入混合池,加兑混凝剂,固液分离后再进入过滤池,在4个金属过滤柱内,分别填充有细砂、粗砂、煤质和煤砂混合4种滤料过滤;接下来是深入臭氧处理,向水中爆气,对水中有机物作较为彻底的粉碎和分解,再进入活性碳过滤池,以吸附水中有机物和有色物质。
真没想到饮用水处理工艺这么复杂。“后面还有呢!”张磊说:“经活性碳过滤处理后,水中的悬浮物、胶体、有机物质被除去了,但活性碳上还吸附有微生物,原水中还有细菌病毒,还要进行紫外线消毒处理。”
经过以上工艺处理后,水池里是水花翻滚的清水。张磊介绍,丹江口库水水质很好,处理后纯度为0.05,接近矿泉水纯度。
在管网试验系统,排列着许多带有泥土的旧钢管,这是从北京不同地段挖来做试验的。徐硕讲解:“北京饮用水源多且复杂,有本地的密云库水和地下水,客水中有河北水、汉江水,应急时还会用黄河水。不同水源切换时,易发生铁释放和管网腐蚀,产生黄水。”记者看到,这些管网上有“央视新址”、“翠微中里”等标记,表明了管网选取的地段。工作人员每天记录数据,对管网进行稳定性研究。
汉水进京后,微型水厂使命是否结束?两位研究生介绍,这里作为北京自来水前哨基地,将长期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