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花别样红
——记身患重病奉献不息的基层组工干部张琼
近来,在大别山麓、荆楚大地,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组工干部的生命安危,深深牵动着人们的心。
她就是湖北蕲春县委副科级干部监督督察员、干部教育培训科和干部监督科负责人张琼,一个有着10多年党龄、如花年龄的“80后”。今年2月,因积劳成疾,她被诊断患上了“恶性淋巴肿瘤”重病。
就是这位普通的组工干部,像螺丝钉,像铺路石,像蜡烛,也像大别山中悄然绽放的杜鹃花,在组织工作的平凡岗位上,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热情服务的朴实行为,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和公道正派的职业操守,把平凡奏成了一曲动人的歌,把不平凡写进了人们的心田。
“她一年四季少有节假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再苦再累都不吭一声……”
1999年秋,张琼从黄冈财校毕业,到蕲春县委组织部办公室当文员。在这之前,先后有两个文员受不了没日没夜的劳累,辞职了。
生活以特殊的方式考验着这名“80后”,锤炼着她的品性。
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她只有19岁。那一年,在劳动中摔断双腿的父亲身染绝症,不治身亡。次年,母亲也因病溘然离世。
连失双亲,对年轻的张琼是摧枯拉朽般的打击。但她,硬是挺过来了。她记着父母的嘱托,在工作、生活、学习上比以往更勤勉更努力。
当时,整个组织部仅办公室有一台电脑,一台复印机,组织部材料多,文印的担子都集中到办公室处理,等着打印、修改和文印的资料排成了“长队”。张琼一上班就被繁忙的工作包围,这边正在忙着打印文稿,那边有人喊接电话,一天到晚,在文稿打印、接待来访、上传下达、回答咨询等各种琐事中,忙得团团转,楼上楼下来回跑。
现任副部长余华,当时是部里的纪检员,协管办公室。他是最早知道张琼不幸家世的人,也是张琼成长的见证者。张琼连失双亲,他担心姑娘承受不住打击精神崩溃,就想找小张谈谈心,好好开导开导。
可是见了小张之后,他又改变了主意。那天上午,小张端坐在微机桌前,十个指头在键盘上灵巧地跳动,正在打印一份长达数十页的字迹难认的手稿。看她全神贯注的样子,全然没有受到母亲去世的影响。可在进门的一刹那,余华又分明看到姑娘的脸上挂着泪珠。听到响声,张琼微微一怔,迅速低头拭去泪水,然后一回头,脸上挂着笑。十多年后,余华仍然记得当时的一幕,内心的震撼无法形容。面对这样坚强的姑娘,任何安慰的话语都显得苍白无力。
一天下午快下班时,当时的办公室副主任刘海匆匆递过来一份厚厚的手写材料,一万多字,字迹潦草难认。刘海交待说,明天一早领导要看。
张琼轻轻“嗯”了一声,接过材料立即打印。在她手边,还摞着一叠等待打印的文稿。
这天晚上,张琼一个人加夜班到凌晨4点,才回家合了会儿眼。早晨7点多她又来到办公室,一如既往地烧水、拖地、打扫楼道卫生。
2000年,在蕲春县委组织部搬家时,张琼发现,组织部不少文书档案急需整理,要赶紧转为电子档案,以便于保存和查询。
由于当时县级组织部条件有限,铁皮柜子也没几只,大量的干部档案成捆地堆放在地上,不仅占地方,也无法科学管理。有时考察干部要查阅档案,得在文件堆中翻找个把小时。还有一些干部档案不齐全、不规范,破损严重。
这些,张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请示部领导后,张琼利用空余时间,见缝插针,牵头整理录入。
这是一件多么浩大的工程!翻开那些陈旧的档案,有的是扑面而来一股浓重的霉粉味,呛得人直咳嗽;有的是缺页少张,需要调查补充。几本档案材料翻下来,从脸到手都是黑的。张琼不怕脏不怕累更不怕苦,她和其他干部一起,一张张、一页页,细心地核对、整理、录入……
录入档案,同样的动作要重复几十万次,同样的表格要填写几十万次。冬去春来,星移斗转,正值花季的张琼终日埋在故纸堆里,没有花前月下的青春浪漫,没有灯光闪烁的流行歌唱,甚至连同龄姑娘逛街购物、化妆打扮都很少了,但她却将自己对组织工作的忠诚和热爱,一点一滴地融入到20多岁的生命之中。
人,要做好一件普通事并不难,难的是自觉把每件普通事都做好,张琼做到了。两年间,小张见缝插针,挤出时间,共录入5000多名干部档案,万余份其它档案。2002年,蕲春县委组织部的档案规范化工作跃上新台阶,在全省率先实现文书档案省特级、干部人事档案中组部一级。当年,湖北省档案管理工作现场会在蕲春召开。
现任蕲春县非税局局长的蔡晓军,当时是组织部办公室主任。提起小张,他感叹地说:“她是一个把本职工作举在头顶上的人,部里哪怕是件细小的事,她也会当成天大的事,一丝不苟,按时出色地完成。她一年四季都在忙,没有节假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再苦再累都不吭一声……”
张琼对本职工作的默默坚守和忘我投入,赢得了来访群众和机关同事的一致好评。2001年,她光荣地加了中国共产党。2003年,被任命为办公室副主任。
办公室忙多闲少,苦多甜少,责多权少,张琼在办公室一干就是十年。副主任虽然只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职务,却让小张受到了极大鼓舞。想想吧,一个失去双亲的孤儿,能够获得一份工作,并且入了党、提了干,这是多么不容易呀。更重要的,是组织的信任让张琼找到了家的感觉。走进组织部,她就像回到了娘的怀抱。在她心里,大家就是她的亲人。
从此,张琼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连续几年,她主动揽下了许多“兼职”。
部里曾想请一名清洁工每天打扫机关一至四楼的卫生。张琼说:“打扫卫生的事情还是交给我吧,我每天早点来!”她每天赶早来到办公室,当起了保洁员。后来部里实行卫生分区值班制度,每天上班大家争着搞卫生。即使这样,张琼仍把一楼办公室、四楼会议室和楼梯过道等公共场所当成自己的“卫生责任区”,并且在怀有几个月身孕的情况下都未间断,以至不少来机关办事的同志,一开始把她当成了清洁工。
2010年9月,办公室主任调任他职,副主任张琼临时牵头办公室工作。部里想给办公室增加一名打字员,小张却说:“还是我来吧,我业务熟,打得快!”
因为工作需要,负责机关工资发放的同志另有任务,会计一职出现空缺。可是办公室里人手紧,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有一摊子事。大家想来想去,又想到了小张。可是小张已经有了这么多的“兼职”,她能忙得过来吗?领导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征求小张的意见,没想到小张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下来。这一接手就没有脱手,直捱到她病重住院。
十多年来,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份内份外,只要是部里的一声招呼或是一个电话,她都迅速赶到。有时半夜被叫醒加班,四九寒冬双手冻得发肿,炎热夏夜汗浸全身。所有这些,她从来没有半句怨言,从来不叫一声苦和累。
有年清明节,二姨带她回老家狮子黄泥村祭奠父母。这天上午天下着小雨,她和弟弟拿着坟标默默地跟着二姨往山上走。快到半山腰时,部里打来电话,说有紧急任务,要她迅速赶回。小张望着父母安息的那片松林,泪水在眼打转。她走到二姨跟前,拽着二姨的手为难地说:“二姨,部里有任务,叫我回去……”二姨不解,有些埋怨地说:“伢儿,今天是清明节啊,你就这么忙吗?”张琼低着头说:“办公室今天加班,我是请假来的……”二姨见张琼泪水打转,不由一阵心酸。她太了解这个外甥女了,把工作上的事看得比命还重。她从外甥女手中接过坟标,叹口气说:“既然部里有事,你就赶紧下山,你爸你妈的坟,我就替你烧几把纸,磕几个头吧!”张琼再也忍不住悲痛,双手捂面跪在地上,面向山头哭着喊:“爸,妈,女儿就在这里给你们磕头了,女儿不孝……”在二姨的劝慰下,小张起身擦干眼泪,匆匆下山。当她从七十多里外的深山赶回办公室时,全身都湿透了。
张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超负荷工作,弟弟有些心疼,他劝姐姐说:“公家的事你忙不完,少做一点也没有人说你,何必这样辛苦呢?”张琼开导弟弟说:“组织部的工作本来就是这样忙,连部领导都很少过双休日,常常加班加点,我哪好意思闲着?再说,像我们这样的孤儿,如果不是组织关心,还不知会苦成什么样子。就是再辛苦点,我也心甘情愿……”
她把来访者当亲人,端茶送水,体贴入微,是传递满意服务的“花之天使”
蕲春县委组织部办公地点在县委大院里一栋比较旧的五层小楼,一楼第一间,就是部办公室。这里是党员干部、各类人才和群众来到组织部办事的第一站,小小的办公室里常常挤满了人。
县委组织部共9个科室20名干部,班子成员5名,服务的对象是全县近百万人,近4万名党员以及各类干部和人才。
办公室接待来访最多。来访者都有着这样那样的怨气,有的进来就发脾气,有的不解决问题不走。面对来访者,不论多忙多累,张琼总是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腔耐心。久而久之,人们都喜欢找她倾诉。
1949年入党的张连生老人拄着棍子到组织部上访时,张琼已是刚有了孩子的年轻妈妈。
虽然退伍多年,年逾古稀,张连生老人仍然保持着当兵时那么一股火,声音大,嗓门高,脾气火爆。退休前,他在县航运公司上班。因为思想好、爱管“闲事”,退休回到村里还当了几年小组长。后来年纪大了,病也多了。他来“娘家”上访只为一件事:解决医药费。那天正好是张琼跟班。面对这位党龄比自己父亲年龄还大几岁的上访者,小张就把老人当成了爷爷,端茶送水,跑前跑后,体贴入微,“爹呀爹”的叫得亲热。面对这位服务周到、亲热得就像乖孙女儿的接访员,老人的火气一下子就没了。
在部领导的亲自过问下,张连生老人的医药费得到了妥善解决。
说起那天的上访情景,老人有些不好意思。“我当时心里有气,心想革命几十年连个医药费都解决不了,跑到组织部二话不说,拿起拐杖就敲部长的门。原以为会吵一架,没想到伢儿待我那样好……”老人感叹不已。
那天,老人因为走了很远的路,气喘得厉害,说话时流了不少鼻涕。小张见了,就扶老人坐下,用热毛巾替老人擦去鼻涕,还沏上一杯热茶。不知情的,还以为她是老人的孙女。中午下班时,“乖孙女儿”给老人递上一个保温瓶,叫他填填肚子。老人打开一看,竟是鸡汤。面对“娘家人”的热情款待,老人一时百感交集,泪流满面。可他哪里知道,这瓶鸡汤,是小张家人特为小张做的补品。小张自幼身体瘦弱,生孩子后奶水不足,家人就想给她补补。那天,小张原本是要回去吃的,因为打印急件中午加班,家人只得把做好的鸡汤送到办公室里,却没想到她把鸡汤给了素昧平生的上访老人,自己叫了一份快餐
……
张连生老人只是小张接访的一个代表。十多年来间,从工厂下岗职工到农村无职党员,从离退休干部到在职干部,小张参与接访了多少位“爷爷”、“奶奶”、“叔叔”和“阿姨”,她已经记不清了,但凡找过她的,都会留下一份舒心和满意。
今年4月,张大爷听说小张病重住院很是担心,不顾年事已高,拄着棍子,从十几公里外的家里一步一喘地来到组织部,看望他的“乖孙女儿”。不巧的是,张琼正在武汉医院接受化疗。老人实在放心不下,就对办公室副主任王小龙说:“小张要是从武汉回来,你一定要通知我,我要看看她!”
5月3日,张大爷得知张琼做完二期化疗从武汉医院回到蕲春,就特意做了一罐鸡汤,拄着棍子送到组织部。这天上午,恰巧张琼也从家里来到组织部上班。老人握着“孙女”的手说:“听说你回来,我做点鸡汤送你补补身子。孩子,你要坚强地活下去啊!”
面对老人的一罐鸡汤,小张的泪水在眼里打转,在场的干部无不动容。
面对亲人说情,她说:“这是一根红线,谁也不能碰,……”
6月2日,记者走进蕲春县委组织部干部监督科,看到不大的桌面上铺满一摞摞文件:《2011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统计表》、《自查报告》……这些都是张琼住院前整理好的。
2011年是“换届年”,也是组织部的大忙年。全县15个乡镇、100多个科局级单位的干部要调整,社会各界都在关注,容不得半点失误。
干部监督科负责换届纪律宣传和干部任职资格审查工作。这一年,张琼身兼两个科的负责人,实际上只有她一名“光杆科长”。
换届期间,干部监督和干部教育培训科的工作重点之一,都是“教育警示”。为此,张琼精心制作了一万多份《换届纪律提醒卡》,发到县乡村党员干部手中;带领严肃换届纪律督查小组,对全县各地执行换届纪律进行抽查;精心组织县乡换届业务骨干培训班,认真办理来信来访。60多起信访件,都在第一时间办结。她还组织换届风气测评,发放并收回测评问卷5000余份……
干部监督是刚性工作,直接关系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选拔任用风气。换届中,一次她到县直某单位调查群众举报的“拉票”行为,“好心人”劝她不要小题大作。张琼坚持原则,悄悄与举报人见面,询问情况,获取证据,及时将调查结果向领导作了汇报。
通过这些“具体事”,蕲春县委组织部加大了中央“五个严禁、十七个不准、五个一律”和黄冈市委“二十个禁止”的换届纪律宣传力度,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广宣传、全覆盖”的舆论氛围,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得到了省委巡视组的充分肯定和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蕲春县被确定为黄冈市“严肃换届纪律、确保风清气正”试点县,其作法经验在全市推广。
9月下旬,全县乡镇领导班子换届进入倒计时,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全额定向民主推荐在15个乡镇同时展开。按组织工作程序,民主推荐的干部材料,其年龄、学历、任职年限等详细信息,都要经过干部监督科的审核把关。
那段时间,部领导见张琼面色苍白,就劝她去医院看看。可是她不仅没去医院,还一如既往地加班加点。
张琼和审核小组的同志夜以继日,按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经过准确、全面、客观地资格审查,17名干部因任职资格不符被审核淘汰。这其中,有个人是张琼舅舅的亲戚。
舅舅心有不甘,就亲自出面找外甥女说情。舅舅说:“亲不亲,自家人。我知道你年轻胆儿小,又是刚刚当上干监科长,这个事,你只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不会犯错误的。孩子,你就马虎一点算了吧!”
看到张琼沉默不语,舅舅有些不高兴:“再怎么说,我也是你舅舅,你总不能一点面子也不给吧?”
张琼的心一阵颤抖。她何尝不知道舅舅一向对自己疼爱有加。父母病重期间,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工作,舅舅主动照料,风里来雨里去为自己分担了许多忧愁。双亲去世时,舅舅跑前忙后,帮着料理后事,千辛万苦,几乎累倒。父母去世后,自己姐弟也得到了舅舅无微不至的关照。舅舅从未找过自己,这次上门说情,再怎么说,也应该给舅舅一个面子。
然而,如果答应了舅舅,那就违背了组织原则;如果不答应,又怎么面对九泉之下的父母和恩重如山的舅舅?
一边是党性原则,一边是娘舅亲情,张琼面临着痛苦的选择。
思前想后,最终,张琼还是哑着嗓子说:“舅舅啊,这是一根红线,谁也不能碰。您说的这个事,我真的没有办法,对不起,实在对不起……”
换届期间,张琼接到一个举报信,举报一个拟提拔对象存在超生问题。张琼及时到计生局、医院和学校,将事情查了个水落石出,证明那个孩子是抱养的,还了那名干部一个清白,使之得到了组织的提拔任用。
“如果上天能给我第二次生命,我愿化作一团火焰,发出热和光”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张琼的身体频繁出现“感冒”症状,发烧,眩晕,脚酸手软。每次发病,她都咬牙坚持,实在熬不住,才去附近的诊所打几瓶点滴,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
张琼的丈夫在乡镇工作。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她几乎包揽了全部家务。每天下班回家,既要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又要料理孩子,常常忙到深夜。第二天又早早起床,准备早点,送孩子到幼儿园,提前上班。多少年来,张琼一直保持着这种晚睡早起、早出晚归的生活节奏。
到了去年11月,张琼的身体越来越差,“感冒”症状越来越重,三天两头去诊所打针。她的公公和婆婆感觉情况有异,多次劝她去医院做一次全面体检,她却总是摇头:“可能是换季的原因吧,打几针就过去了。”
公婆也只有无奈,他们知道,勤劳的儿媳是放心不下工作呀!
今年春节后,张琼感觉浑身不舒服,打针吃药不见好。一天睡到半夜,突然腹如刀绞,丈夫把她送到医院,医生说是阑尾炎,要她做手术。她说要准备组工会的材料,时间太紧,医生只好采取药物治疗。输了几天液,她又开始了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
正月十五以后,张琼的“感冒”症状加重,胸部痛得厉害。2月11日是星期六。在丈夫的催促下,她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拿着化验单半晌没有吱声,显然他意识到了面前这个患者的病情非同一般。但是作为医生,他不便把最坏的结果告诉对方,只是面色凝重、一字一顿地对张琼的丈夫说:“怎么拖到现在才送她来?赶快到武汉大医院做个检查,不要拖。病要早治,你明白吗?”
从医生异样的表情中,丈夫感觉情况不妙,要立即带她去省城医院检查。她却说:“过两天再去吧,我先把科室的工作理一理,有几个文件要起草,还有几个单位的条例落实情况要摸摸底,明天又要开组工会,干监科和干训科都有文件要发……”
丈夫无可奈何,只能干着急。
当晚,张琼又开了一个夜工,起草了《全县党员干部培训计划》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第二天,全县组工会如期召开,张琼像往常一样,为大会提供后勤服务。第三天是周一,她带着督查组,对粮食局、物价局、审计局和计生局等单位《干部任用条例》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对干部选任工作进行“一报告两评议”。周一晚是组织部机关干部学习例会,丈夫要替她请假,她不肯,准时参加晚上的学习活动,并接受了起草全县组工干部培训班辅导报告的任务。
第四天,也就是2月14日,天下着大雨。在丈夫的坚持下,张琼打消了上班写讲稿的想法,一早出发,到省城医院检查身体。
丈夫拿到检查结果,人就有些懵了。他怎么也不能相信,勤勉上进、似乎有无穷干劲的妻子,病情严重到了这种程度!而且,她还那么拼命,一天都不想停下来,她才31岁呀……这名刚强的汉子,靠在一个角落,放声痛哭起来。
按医生要求迅速为妻子办理了住院手续。张琼从丈夫强作镇定的脸上读出了意外,便趁丈夫不注意,去医生办公室看了自己的检查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癌”,触目惊心的字眼闯入眼帘。
那一刻,在小张的脑海里,经历了怎样一种精神打击?是滚滚而来的晴天霹雳,还是猝然冲起的惊涛骇浪?
丈夫得知妻子看到了医生的诊断结果,顿时急得六神无主,泪水在眼里打转,安慰的话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张琼却反过来安慰丈夫说:“不要紧的,我不会这么快就死的,你说是不是?”丈夫连连点着头说:“是的是的,你不会有事的,不会的,肯定不会的,医生都说了……”
按照主治大夫的治疗方案,张琼住院后,要接受淋巴肿瘤和癌变肿块的切除手术。这是一个难度较高、风险较大的手术,手术创面大,涉及胸、腋、手臂等多个部位。如果手术成功,则可进行下一步的全身化疗;如果手术失败,癌细胞会迅速扩散,后果难以预料……
张琼静静地听着,知道自己危在旦夕。回到病房后,她平静地对丈夫说:“我们回去吧。”丈夫大吃一惊,以为妻子拒绝治疗,张琼却坦然地笑着说:“我一住院,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回去,不如趁早回去把科里的工作交待一下,免得耽误工作。我们这就走,晚上再赶过来。”
丈夫知道张琼的脾气,只得陪妻子从省城返回。
从武汉到蕲春,一百多公里的路程,来回一刻不耽搁也需要四个多小时。
当天下午,张琼回到组织部,走进了副部长余华的办公室。余华是分管机关的领导。按规定,机关干部住院,要向分管机关的部领导请假。
余华知道张琼去武汉医院检查身体,就很关切地询问病情。此时此刻,一向坚强、就连父母去世都没有在部领导面前流过眼泪的张琼,突然泪流满面,半晌没有说出话来。余华见状,暗吃一惊。
“小张,你坐,喝点水,有什么事慢慢说……”
“医生要我住院……做手术……”张琼拭去泪水,小声地说,“我手头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我怕影响工作……”
余华做出轻松的样子,摆了摆手,笑着说:“工作上的事情部里会安排好的,你就安心住院,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回来上班!”
张琼点了点头,回到办公室整理材料,又把手头的一份文件修改完稿。默默做完这一切,天已经黑了。
夜色沉沉,暴雨倾盆,张琼在丈夫的护送下赶往省城。到医院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经历几个小时的颠簸,她几乎虚脱,在丈夫的搀扶下踉踉跄跄地走进病房。医生得知这个病人仅仅是为了交接工作,冒雨几百里跑来跑去很不理解。难道工作上的那点事,比生命还重要?
两天后,张琼接受了淋巴肿瘤和癌变肿块的切除手术。经过几个小时的手术,医生从她的体内切除淋巴肿瘤和乳腺肿瘤27块。经化验,确诊为恶性。
张琼的主治大夫、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血液科主任左学兰说,小张的病是工作压力过大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所致,经历了一个由局部病变到全身病变的过程,如果发现得早,及时治疗,肯定不会病成现在这个样子。
跟张琼一起生活时间最长的小姨说了一件事。2005年2月,张琼生女儿豆豆时难产,险些发生不测。女儿还没满月,她就拖着虚弱的身子提前上班了。那时她是办公室副主任,还做着保洁员、打字员、收发员、档案员、会计员、信息员和接待员的多项工作。正月是办公室最忙的一段日子,因为要筹备全县组工会和科室年初工作,所有的准备工作必须提前完成。张琼一到办公室,就连连加班加点,即使是铁打的人也受不了。“她这样没日没夜地熬着,能不病吗?”小姨抹着眼泪说。
县畜牧局干部吴彬,与张琼有过一段工作交往。听说张琼病重住院,专程赶到武汉探望。几天后,她深情地写下了《我眼中的张琼》:
去年五月,我被抽到县委组织部工作,与张琼科长朝夕相处了半年多,并且成了知心姐妹。
去年9月的一天中午,我见她在办公室里悄悄服药。我问她是不是病了,她摆摆手,示意我不要声张,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好像是乳腺增生吧,不要紧的,休息一下就会好的。”过了一段日子,我发现她还在服药,一问才知胸部疼痛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我几次劝她去医院检查,她总是说再等等,再等等,忙完这阵子再说。这样一拖再拖,从秋天拖到冬天,从去年拖到今年,不幸把自己拖到了手术台上。
现在想起这些,我就心里发痛。我的好姐姐,从你身上,我看到了一团火,一团燃烧生命的火……
当如花的生命,面对坎坷的挑战,张琼以组工干部的坚韧选择了抗争,迸发出火一般的灿烂。各级领导、关心她的人纷纷前来看她,被她的精神深深感动。
中组部干部监督局巡视员、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侯绪伦到湖北调研,听了张琼的事迹之后,迅即赶到医院病房看望,鼓励张琼坚强面对,早日康复。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楼阳生作出重要批示:“张琼同志的事迹很感人,精神很可贵,值得组工干部学习。另,请办公室关心过问张琼同志的治疗情况,帮助联系最好医生给予治疗,祝愿张琼早日康复。”
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梁伟年、秘书长靳祖春也都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切实关注张琼同志病情,并给予关心和帮助。
中共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作出批示:“张琼同志的岗位虽平凡,但事迹感人。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组工干部对党忠诚、爱岗敬业、公道正派、甘为人梯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采。她的精神和事迹值得全市党员和干部学习。”
市委组织部迅速作出了向张琼学习的决定。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雷邦贵要求全市组工干部,认真学习张琼同志的先进事迹,并安排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梅咏成同志代表市委组织部上门看望。7月2日,他来到张琼家里,代表市委书记刘善桥同志看望和慰问做完五期化疗的张琼,送去组织的温暖,并鼓励小张克服困难,战胜病魔,争取早日回到工作岗位。
蕲春县委日前也作出决定,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向张琼同志学习。县委书记徐和木,县委副书记胡安元,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南策志等同志亲赴张琼家中或医院看望慰问,带去了县“四大家”领导的问候,鼓励张琼同志要坚强面对、战胜病魔、创造生命的奇迹。
面对“娘家”亲人的关心和鼓励,张琼百感交集。她在病中日记中写道:“如果上天能够给我第二次生命,我愿化作一团火焰,发出热和光……”
呵,蕲阳的女儿,大别山傲然绽放的山花,你用可贵的品质装点着人生,你用忠诚的党性映红了党旗!
信念之花别样红
本报评论员
大别杜鹃,不择贫瘠,绽放山崖,灿若云霞。
31岁的蕲春县普通组工干部张琼,就是这样一朵大别山的山花。她13年工龄,10年党龄,不论在哪个岗位上,始终对党忠诚,诚恳待人;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始终公道正派,任劳任怨。她没有显赫的权力,没有耀眼的光芒,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平凡质朴、微小琐碎的件件小事……
她如蜡烛,如春蚕,如细雨,让人们感受到基层组工干部的忠贞信念和无私情怀,看到了新时期组工干部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更感受到我们党的伟大事业薪火相传的无比力量。
信念之花别样红。年轻的组工干部张琼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于她有着纯洁、坚定的信念和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她时时处处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个人的成长融入到事业的奉献之中,顾全大局,主动担责,在平凡中升华着人生价值。
信念激发无穷动力。张琼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诚恳待人,热情服务,把平凡的工作举在头顶,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满腔热忱地为党员、干部、人才和群众服务,在于她在坚定的信念指引下,激发了无穷的工作动力,从服务和奉献中彰显着人生价值。
信念铸就高尚品德。张琼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不计名利,甘为人梯,她坚守的原则和真情的服务高度统一,她无私的奉献和凌然正气高度统一,这正是坚定的信念,在一名共产党员身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所在。
云蒸霞蔚不争春,凌霜傲雪报春来。正是千千万万块基石,才铸就了发展的恢弘大厦。正是胸怀理想信念,大别山花才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