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867阅读
  • 0回复

徐秉国:“风流黄冈”是真的风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qcip
 

发帖
3392
铜币
14462
威望
249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7-17
  7月13日,黄冈市政府在武汉洪山礼堂举行“2012黄冈旅游新品牌形象”新闻发布会,公布最新版本的黄冈旅游形象标识和广告语,确定了“多情大别山 风流看黄冈”的全新旅游形象标识和广告语。有市民质疑“风流”二字的选用,会影响到黄冈革命老区形象。
  旅游作为绿色经济的典型形式,日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为了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营销口号也是花样百出。纵观之,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高雅型。语言优美,高雅大气。如湖北省的“灵秀湖北”,山东的“好客山东”。二是低俗型。语言粗俗,格调低下。如2010年3月江西省宜春市旅游广告语“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三是歧义型。语言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在大众与政府之间、网络与现实之间有相反的理解。如湖北利川打在重庆公交车上的广告语“我靠重庆,凉城利川”。“靠”字政府理解为“靠近、依靠”,而网民则理解为是“有脏话嫌疑,存在贬损的意味”。黄冈确定的“多情大别山 风流看黄冈”也属于此类。
  事实上,中国的语言文字歧义繁多,面对歧义,旅游宣传中确定以哪一种意思为先、为本,其原则大致有二:一是其文字本意是否存在。二是其意是否符合当地实际。从“靠”字来理解,应当说“我靠重庆,凉城利川”是个很好的宣传口号。可是湖北利川却采取了屈从的态度,向重庆致谦,撤换广告。不论出于何种心态,这实际上政府间接地承认了广告语中“靠”字的粗俗之义。这种作法既表明了政府在制作广告时欲说还羞的“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淫意”,也破坏了该地在民众心中的美感,无助于提升旅游的形象与品质,当是得不偿失的。
  对黄冈来说,“多情大别山、风流看黄冈”旅游形象广告语抓住了核心,突出了主体。生动、鲜亮,意味无穷,朗朗上口,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所谓“多情”有养育之情:大别山物华天宝,养育了一方黄冈儿女;有山水之情:大别山雄奇俊秀,婀娜多姿,一花一木皆有情,以麻城杜鹃为代表的大别山红杜鹃最为多情,引无数游客竞折腰;大别山连绵千里,孕育了举水、巴水等六大水系,已建成华中最大的避暑休闲养生基地和漂流基地。乐山亦乐水;有儿女之情:革命战争年代,“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刘邓大军千里挺进,老区群众倾情支援”,四十四万黄冈儿女为共和国献身,拥军之情浓厚;新的时代,黄冈儿女满怀豪情,不屈不挠,改革发展成绩斐然,大别山试验区建设如火如荼。
  所谓“风流”,在汉字中有男女私情事,花哨轻浮之低俗之义,更有风采特异,业绩突出的意蕰,特别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歌颂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后更是为民众所传唱。另外,这个意义上“风流”也符合黄冈和大别山的实际。“惟楚有材,鄂东为最”。黄冈2000多年历史长河中,人文荟萃,大师辈出。孕育了道信、弘忍、毕升、李时珍、李四光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成就了“千年英雄”苏东坡;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王树声、韩先楚等200多名开国将帅。英雄的大别山儿女在革命斗争中还锻造了“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精神;艰苦奋斗,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齐心协力,精诚团结的精神”的大别山精神,它犹如一座无声的丰碑,耸立在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之一。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黄冈人民不屈不挠,备力改造落后的经济和社会局面,在基础教育、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现了广为人知的“红安将军县”、“蕲春教授县”等,成为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风流”一词传达出了现代黄冈意气风发、生机蓬勃之景象。
  因此,大别山成为黄冈旅游的核心品牌资产,“风流”则体现了黄冈旅游核心品牌资产,即大别山所承载的历史和人文。“多情“之于大别山,“风流”之于黄冈,既合乎历史,又合乎现实;既合乎自然,又合乎人文,二者高度的契合。面对质疑,应当坚守而不动摇。
  当然,黄冈美景虽是甚多,却也“待字闺中”,尚待开发和宣传。“好酒也怕巷子深”,当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做好“风流”文章,使黄冈的旅游和社会发展、民众生活明天更加“风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