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487阅读
  • 0回复

麻城土地流转“转”出“鄂东粮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勿忘我
 

发帖
1664
铜币
18381
威望
57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8-03

  7月30日,正值农村“双抢”季节,湖北省麻城市铁门岗乡茅瓦屋村优质稻经营基地,一片片金黄的水稻变成绿油油的秧苗,正上演着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
  “咱们乡里用‘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推动土地流转,全村1440亩水稻田没有一处抛荒;复种率突破了90%,每亩单产稳定在1100斤以上,种粮成本从原先的每亩1290元减到1080元!”刚一停下插秧机,该地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彭永忠如数家珍。
  麻城市多年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称号。铁门岗乡在大别山地区享有“鄂东粮仓”的美誉,常年产粮1亿斤以上,约占麻城粮食总产的八分之一。据该乡政府干部介绍,受农村老龄化、空巢化的影响,土地流转之前,全乡4。68万亩水田仅一季作业,抛荒闲置面积达1。8万亩。2011年以来,通过抓实土地流转后,粮食产量可望突破1。36亿斤。“月牙”、“铁门香”等粮食品牌依托企业加工、营销后,成为大别山地区市场畅销的驰名特产。
  该市组织干部赴京山、新洲等地现场考察,学习外地土地流转经验。组建专班到田间,访农家,疏导群众克服小农意识,消除疑虑,让农户认识到土地流转是出路、是趋势,是解放农村劳动力、增加收入的管用途径。茅瓦屋村水田原432亩闲置,抛荒率达30%。通过思想发动,短短时间流转土地500亩,彻底解决了抛荒的问题。
  此外,市、乡两级政府主导启用“公司+基地+农机合作社+农民”的种植加工新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引进麻城金玉、德联两家粮食加工规模企业落户当地,大规模流转土地4500亩,建立优质稻经营基地。现在,着手引进武汉御新园集团,依托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武汉市场的直销能力,与本土的德联米业进行重组。计划投资2。6亿元,力争在两年内打造成省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同时,还建有农技、农机、畜牧专业合作社11个,建标准化育秧工厂1个,纳入社员800多人。
  该市及时公布流转方和需求方的相关信息,促进农企联姻。组织麻城金玉米业、德联米业与农户供需见面,现场丈量面积,登记造册,编制地形图;又引导加工企业与合作社商定机耕、机插、机收成本和大田管理费用以及种子、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的包干费用,签订耕种协议。
  当地干部与财政、国土部门全程服务流转工作,协调处置流转纠纷,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督促企业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监督当场发放流转资金,归档存储流转资料,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我乡探索出的土地流转模式,既破解了土地抛荒、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增效滞缓等难题;又找到一条农业发展的创新路径,乡亲们看到了美好的前景。”铁门岗乡党委书记胡广如是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