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00阅读
  • 0回复

大别山试验区周年收效 挑战犹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qcip
 

发帖
3392
铜币
14462
威望
249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8-13

  盛夏,由武汉驱车东行,道路两旁随处可见“多情大别山,风流看黄冈”的旅游宣传广告。

  这正是湖北省黄冈市——这个比邻省会武汉东北侧的地级市,近年来大力推广休闲旅游产业的写照。在这个坐落在大别山区的贫困地市,山林环绕是其为数不多的自有资源之一。

  在更大的层面,黄冈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背后,是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北,正在大别山贫困经济带进行的一项区域经济改革试验,黄冈正是此项试验的主体区域。

  2011年2月,湖北省委、省政府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涵盖湖北省境内大别山脉武汉、黄冈、孝感多个地市。希望通过统筹产业布局,将其建成全国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和生态保护示范区,并在投融资、土地利用、生态补偿上给予多项政策支持。

  如今,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在大别山试验区建设的带动作用下,2011年黄冈市GDP实现了14%的增幅,高于湖北省13.8%的平均增长水平。在黄冈市政府官方,这被认为是“试验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成效背后,挑战犹在。工业用地资源稀缺、农业资源规模偏弱、旅游产业基础薄弱、职能部门协调不够,依旧困扰着大别山试验区的进一步发展。

  更大的挑战还在于,作为国家力保生态环境的区域,大别山试验区存在大量限制开发的区域,因而在产业布局上不得不规避“大项目、大工业”等大型制造工业,转而将未来主导产业定位在对经济拉动力偏弱的农产品深加工和红色旅游等生态经济方面。

  对于产业基础薄弱,但又急需提升经济实力的大别山试验区,这显然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

  大别山的“贫困带”

  大别山山脉历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贫困地带。以黄冈市为例,其下辖有五个国家级贫困县,一个省级贫困县。“黄冈目前有740万人口,按照目前的统计口径,其中贫困人口大约145万人,约占26%。”黄冈市政府扶贫办主任、大别山试验区建设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方荣说。

  尽管黄冈市的GDP总量突破了千亿元,但人均GDP仅16423元,在湖北省内仅高于神农架和恩施,属于湖北经济发展的落后地带。

  “湖北正在进行"一主多元化"的区域发展布局,当期发展大别山正是这种战略梯次布局的体现。”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对本报分析,随着省会武汉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宜昌和襄阳建设区域副中心城市,“补缺”黄冈等大别山经济滞后区将成为湖北省完成梯次发展战略覆盖的必解之题。

  2011年年初,根据湖北省委、省政府规划,湖北境内大别山革命老区试验区正式建立,包括环大别山山脉的武汉市新洲区、黄陂区,随州市的广水市,黄冈市的所有县市和孝感市的大悟县、孝昌县、安陆市等县(市、区)。

  根据规划,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初期启动范围以国家和省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主,具体包括黄冈市的红安县、麻城市、英山县、罗田县、团风县、蕲春县以及孝感市的大悟县、孝昌县共8个县市。

  湖北方面的“先行”试验得到了国家层面大力支持。2011年12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大别山区被列入了国家连片特殊困难片区。

  而本报获得的最新消息显示,今年4月,湖北省方面已经把黄冈市全域纳入试验区范围,成为试验区建设主体。

  两张主打牌

  农产品产业化和旅游两大生态经济产业,被定位为大别山试验区的战略主打产业。

  “试验区的发展,首先还是要在农业上做文章。”谈及试验区的产业重心,大别山试验区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方荣这样告诉本报。以黄冈为例,作为农业大市,黄冈农产品资源丰厚,涵盖粮油、水产、畜禽、中药材等多个主要品种。根据大别山试验区的发展规划,其未来的产业重心之一,就是建成中部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与此相关,农业产业化也是大别山试验区对外招商引资的重点。7月8日,总投资达150亿元的湖北(黄冈)融园食品产业城在黄冈南湖工业园奠基。这个有着港资背景的大型农产品深加工工程,是近年来黄冈对外招商的重点项目。“融园食品城落户黄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中本地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方荣告诉本报。

  除了传统的农产品深加工外,大别山试验区还探索将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以黄冈下辖的蕲春县为例,作为李时珍的故乡,蕲春中药材资源丰富,目前已组建李时珍医药集团等大型中药材生产基地,与此同时,蕲春还引进了总投资35亿元人民币的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旅游项目,涵盖保健休闲旅游、影视文化城等多个领域。

  旅游产业被定义成大别山试验区另一个主要的产业方向。旅游产业的拓展重心之一,即是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革命老区,黄冈“红色元素”众多,在当地政府看来,江西井冈山的旅游产业开发路径,将成为大别山一个可供参照的范本。

  此外,大别山脉山林环绕,为发展休闲生态旅游创造了条件。2011年底,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正式通车,长期困扰山区交通的瓶颈得到有效改善。而随着城际铁路的开通,武汉到黄冈的车程将缩短至28分钟,这是承载武汉城市圈休闲生态旅游可期的一个潜在市场。

  与两大战略产业配套,大别山试验区还将在建设资金的融资渠道上给予多种支持。本报采访获悉,目前试验区正在积极筹备建立大别山商业银行、大别山投资公司、大别山担保公司等地区投融资体系,此外还将探索发展私募基金、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助力试验区建设。

  而在融资渠道的拓展上,试验区依靠山林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据悉,2011年,仅黄冈市利用林权抵押贷款就有292宗,总抵押面积达10.7万亩,总计贷款额度3445万元。

  尚未破题的挑战

  事实上,把农业和旅游产业作为发展主线,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别山试验区一次“被动”的路径选择。“出于生态环境的考虑,大别山区域大量的地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认为,“大别山区域的发展不能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而要走生态经济模式。”

  方荣也坦言这样的一个现实困境,黄冈有大量的区域属于国家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工业用地的稀缺,是目前试验区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

  据方荣透露,目前因为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等因素,限制工业发展的区域,占整个黄冈可供用地面积的约1/3。本报获得的一份黄冈市国土资源局资料显示,黄冈市每年获批的工业用地不到1万亩,而经初步预测,该市建设用地年均需求量至少在3万亩以上,缺口达到2/3。

  但挑战还远不止于此,黄冈的农业产业化布局分散,且规模偏小,为数不少由私营企业构成。不少本地私营企业思想观念陈旧,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当地不少私营企业宁愿守着每年仅几十万的利润,而不愿意参与产业整合。

  在试验区另一个主要产业方向——旅游产业的发展上,黄冈也面临不小挑战。本报从黄冈市旅游局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尽管黄冈近年来的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增长迅速,但其2010年的旅游接待总量仅占湖北省的3%,黄冈当前的旅游发展水平较低。

  本报调查发现,黄冈旅游产业还存在管理体制不顺、交通服务设施滞后等现实困境。例如,同为黄冈下辖的罗田县、英山县在大别山旅游开发上各自为阵,黄州区较为知名的东坡赤壁亦存在多部门管理的现状。

  不止于此,红色旅游公路的建设使大别山景区间交通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内部公路等级不高、交通不畅、车速偏低。此外,旅游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严重滞后。

  “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大别山地区,如何探索一条生态经济的发展路径,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在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看来,试验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探索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黄冈市政府扶贫办主任、大别山试验区建设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方荣看来,试验区建设不宜急于求成:“我们的总体目标是3年明显变化、5年大变化、10年跨越式大发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