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920阅读
  • 0回复

老夫妻自筹30万资助2000名贫困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ky
 

发帖
3462
铜币
23255
威望
18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8-29
图为退休教师卢明夫妇。

  秋季开学临近,退休教师卢明和老伴陈静一又忙碌起来了:为蕲春地区贫困孩子筹集学费,在9月10日前亲手交到孩子们手中。
  81岁的卢明,江汉区华中里小学高级退休教师。老伴陈静一,75岁,江汉区友谊路中学高级退休教师。夫妻俩1990年开始资助蕲春县青石镇介天村小学贫困学生,22年来省吃俭用,热心助学。陈静一1989年就身患恶性淋巴癌症,是湖北省首届“抗癌明星”。
  从开始资助一个学生20元起,22年来卢明夫妇自筹30余万元,资助了近2000人。“我老伴患癌症20多年,如今还好好的,这也是我们心地善良,总做善事才活了这么多年。”卢明老人说。
  立志助学,源于父亲遗愿
  陈静一的父亲陈自强以前是国民党的一名军官,1949年随部队到台湾,从此与妻女两地相隔。陈静一和母亲相依为命。
  1980年,当时在武汉17中教书的陈静一,收到老家蕲春青石镇转来的一封信,是父亲写来的。通信8年后,75岁的陈自强决定回来探亲。陈静一这才对父亲有了一个完整的印象——1米9的高个儿,国字脸,风度犹存。
  在青石镇介天村介天小学,落后的教学设施和环境让陈自强老人心痛:教室是几间低矮的房子,有的窗户只有木框,有的窗户就是一个大洞。学校买不起课桌椅,学生们自带桌椅,高低不齐地摆着。再看孩子们,都是衣着单薄,有的甚至打着赤脚在上课。
  当时老人虽也经济拮据,但仍掏出1万元捐给学校。从那以后,陈自强作为蕲春籍同乡会会长,每年通过各种方式资助家乡,捐款捐物或为老家建设引资。
  1996年,陈自强病重,临终前说出心愿:想在内地成立一个基金,专门帮助家乡的贫困学生。
  这份临终嘱托,让陈静一热泪盈眶——早在1989年,53岁的陈静一就患上了淋巴癌,却一直坚守岗位,虽然多次昏倒在讲台上,可她对孩子、对教育始终有份特殊感情,她决定,帮父亲完成遗愿。
  第一次助学时每个学生20元
  就在父亲第一次回来探亲的那年,陈静一被确诊患了淋巴癌,医生说她活不过3年。她将生死置之度外,直到有一次昏倒在讲台,她才去医院接受治疗。
  她一直与癌症作斗争。两次化疗,两次骨折,但她没有休息多长时间。她给学校写下了“保证书”:“如出现意外,与学校无关”,然后回到了三尺讲台。1993年,陈静一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自己遭遇不幸,陈静一却放不下家乡贫困的孩子们。“我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资助学生,每个学生仅仅20元。”陈静一说,1989年父亲回来后,第二年他们夫妇就踏上了家乡的助学路。
  也就在这一年,陈静一的母亲病了,夫妻俩从老家找来熟人,帮忙照顾老人。让卢明大吃一惊的是,来的小女孩仅仅12岁,“我当时吃惊了,准备让他们回去,但小女孩家人告诉我们,他们村这样的女孩还有不少。”在陈静一夫妇的坚持下,这个小女孩回去继续读书,老人一直资助她读完初中。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卢明认为应该多关心这些孩子,“我是蔡甸农村的,老伴是蕲春的,如果不是国家政策好,我们怎么读得起书。”卢明说。就这样,两人在微薄的工资中,每年拿出一点帮助这些孩子。“刚开始一年就近20个孩子,加起来不到1000块钱。”卢明说,跟现在一次就资助1000元不能比,但当时的20元,足够青石镇介天小学小学生一学期的学费了。
  办食品厂,设立助学基金
  1993年、1994年,卢明、陈静一夫妇相继离开讲台。为帮助家乡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陈静一协助父亲、弟妹从台湾及海外引进资金10万美元,办起了专门生产台湾风味食品“肉松”的台资企业武汉精致食品厂(后为武汉精致食品有限公司),并决定用企业全部盈利救助家乡贫困学生。
  1997年5月5日,“陈自强教育基金会”成立,筹集资金20万元,每年对家乡成绩优异的学生和贡献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对家庭贫困学生予以扶助,以鼓励家乡青少年勤学进取。
  那一年,陈静一捐给“陈自强教育基金会”的钱是近些年来食品厂里设备的折旧费。尽管如此,当时工厂还在艰难地办着,一直坚持办到2002年,才宣告结束。
  企业停办后,陈静一发现,利息渐渐不足以发放资助。这时,她父亲的朋友再次捐赠了10万元,他们又把转让企业等的10万元凑在一起,在常青花园买了一套房子,用每年一两万元的租金来发放奖助资金。
  爱心延续,
  贫困生反哺社会
  夫妇俩不但从资金上帮助山区的孩子们,2000年,陈静一夫妇发动社会力量,把蕲春当地7名民办老师接到武汉一些重点学校参观学习。“我希望山区的孩子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卢明说。2003年,在两位老人的活动下,武汉六中、育才二小等学校老师,前往蕲春青石镇做学术交流,吸引了附近乡镇近400名老师参加。
  随着年岁渐增,陈静一夫妇考虑延续“助学梦”。2000年9月2日,陈静一夫妇带着女儿、女婿来到蕲春县青石镇发放奖助金。这是卢明、陈静一夫妇第4次、也是他们一家三代第3次到青石镇捐资助学。
  许多当年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学成归来,已成为大企业家,开始回馈社会。2011年,其中一位曾受资助的骆姓企业家捐资150万元进入基金会;另一名企业家捐资60万元;卢明陈静一夫妇也将20万元买下的房屋卖掉,所获的50万元一并捐出,总计260万元,在省民政、教育部门登记管理下,正式成立非公募基金会“湖北省自强教育基金会”。
  如今的卢明81岁,陈静一75岁。他们终于可以安心让基金会顺利运转了。去年9月,基金会第一次资助,就拿出了24万元捐赠款。受助学校从一所,变为蕲春县一中、三中、四中等六所;受助学生从100人增加到300人。
  如今夫妇俩很开心,因为他们的助学梦在继续!本报记者 柯美杰
  前日,常青花园,卢明、陈静一夫妇在清点助学金发放孩子的名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