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未离身,596万元巨款不翼而飞。广州商人朱女士做梦都没想到,近两年来不断见诸报端的噩梦,竟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来自广东省银监、公安部门的信息显示,2011年以来,克隆银 行卡盗取存款已成为一大经济犯罪类型,已形成从生产销售侧录设备、窃取信息、制作伪卡到套现的黑色产业链。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盗刷普遍遭遇举证难,谁该为“克隆卡”盗刷埋单?
“穿越时空”:银行卡频频被盗刷
“当时我感觉到了什么叫做‘魂飞魄散’。”受害人朱女士说。
7月中旬,朱女士到银行ATM机取现,连续两次操作均未成功。朱女士以为是ATM机出现故障,当时手机正好没电。等回到家充电开机后,接连收到来自发卡银行的7条短信,显示其名下2张银行借记卡从POS机刷卡消费了596万元。这是近年来广州地区被盗刷数额最大的克隆银 行卡案件。
广东省银监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工农建中四家国有银行广东省分行涉及克隆银 行卡的投诉达1280件,涉及金额2919万元。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长9倍和5.7倍;2012年仍呈高发态势。
广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有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市经济犯罪发案量最高的就是银行卡犯罪。其中,克隆银 行卡犯罪去年315宗,是2010年的近4倍。克隆卡犯罪的作案手法并不复杂,一是卡被复制,二是密码被窃取。目前国内通用的银行磁条卡,由于技术落后、几秒钟即可复制,大多数国家陆续淘汰,升级为无法复制的芯片IC卡。
在特约商户的POS机上,特别是高档餐饮、酒店、娱乐场所以及房地产售楼部等大额交易场所,也会出现“内鬼”作案。
“从把信息输入电脑,到重新写入一张磁条卡,只需几十秒钟。”办案人员说,而读卡器等设备在网上或电子市场都可轻易买到,一整套设备只需8000多元。
安全性更高的IC卡为何推广难?
广东省银监局的调查显示,磁条卡技术门槛低,而芯片IC卡目前没有任何复制手段。欧美、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都已陆续完成IC卡改造,我国大陆仍是克隆卡犯罪的多发地。
根据银监会和中国银联等文件,我国将在2015年以前普及芯片卡。但是,调查发现,尽管一些银行称正在积极推广IC卡,但在银行营业厅,很少见到实质性行动。
“由于生意往来账款数额比较大,我特别跟银行客户经理提到克隆卡问题,对方只是强调说白金卡是最高级别VIP,‘有先进的侦测系统’,但就是不推广使用IC卡。”广州市民刘女士说。
中国银联有关人士说,目前全国发行的银行卡约有31亿张,一张IC卡制作成本30元左右。即使一半是“休眠卡”持卡人自动放弃,也涉及费用五六百亿元。“国家规定,换卡不能收工本费,这笔费用由银行承担。这笔钱分摊到几十家银行,应当成本减少很多。”
一位国有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在更换IC卡问题上,因为前期的改造成本高、技术难度相对较大,所以银行普遍存在“搭便车”的想法,指望别人先做。
举证难,密码泄露谁之责?
3年前,湖北省蕲春县农民陈中平农行卡中近13万元被盗刷。2010年9月,蕲春县法院判他胜诉;农行上诉后,案子发回重审;去年底,蕲春县法院又判陈中平败诉,理由是“对由于第三人违法安装摄像头、读卡器造成信息被窃取,没法举证”。依然在等待二审结果的陈中平满脸委屈。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向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克隆卡盗刷案的争议焦点多数集中在密码泄露的责任上。由于持卡人很难证明密码泄露不是自己的责任,在法院判决中经常得不到支持,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当前的司法判决中存在天平倾向于银行的现象,”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民安说。
张民安告诉记者,从目前破获的案件看,密码的泄露多缘于不法分子偷窥,因而持卡人自我防护是关键。当然,银行、持卡人、特约商户、收单机构等都应当对银行卡的使用履行义务,这样才能真正保障银行卡的安全使用。据新华社
为何猖獗
目前国内通用的银行磁条卡,由于技术落后几秒钟即可复制,而芯片IC卡目前没有任何复制手段
咋不换卡
一张IC卡制作成本30元左右。即使一半是“休眠卡”持卡人自动放弃,也涉及费用五六百亿元
争议焦点
由于持卡人很难证明密码泄露不是自己的责任,在法院判决中经常得不到支持,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消费者进行刷卡消费时,要防范卡内信息被盗走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