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544阅读
  • 1回复

十八大代表王争艳:开贵药下不了手的医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5220
铜币
34094
威望
325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9-18

人们感叹“看病难、看病贵”的时候,武汉市金桥社区医生王争艳开出的处方,平均单张不超过80元,最便宜的一张,只有2毛7分钱。“小处方”让她有了众多的“铁杆粉丝”。她不是教授,也从来没有发表过高级别的医学论文;她的小处方,相对于一场复杂手术或一种疑难疾病的攻克而言,显得微乎寻常。“开贵一点的药,我实在下不了手。”她这句朴实的话语,和她的一张张小处方,像闪耀了28年的微光,传递出悠长的温暖。

这位感动中国的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十八大代表王争艳,写了一段代表社区医生心声的鼓词,仿的是骆玉笙《四世同堂》里“重整河山待后生”的那段唱:千里传佳音,社区转“事业”,“家庭医生”进家庭,“健康档案”记健康,一腔无声血,万缕爱民心,为保民生争先进,盛世同庆“人民的好医生”。

一套白色的旧衣裳,一双深紫色的旧凉鞋,头发有些花白了,戴着一副眼镜,王争艳这位被武汉市人民政府颁给“上医之境”匾牌的“名医”,就这样一副装扮,和蔼可亲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说话语速快,音量大,常伴有手势,这是长期在嘈杂诊室里工作养成的习惯。她在采访中,两次说道,“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老百姓把这么多希望放在一个人的身上是不正常的。我打心眼里高兴‘百花齐放’,多有些‘好医生’,这是我的真心话”。

诊病的“老四样”

清晨7点,王争艳匆匆给自己灌下一杯牛奶,又从冰箱里取出前一晚的剩饭,放进包里,这是她今天的午饭。王争艳出门骑的是“老爷车”。8点不到,武汉市金桥社区卫生中心,病人们早已在走廊里排起了队。王争艳披上白大褂,走进诊室,一边向病人点头问好,一边习惯性地摸了摸口袋,里面的听诊器、小电筒、棉签,再加上手上那块“老古董”手表,是她几十年来看病必备的“老四样”。

排第一的病人,是蕲春县的一对农民父子。他们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了王争艳的报道慕名前来。但他们的病历、检查结果、药物等都没带,只带了农合卡。王争艳认真地诊断出一些易治疗的小毛病,告诉他们平时要注意的事项。她详细地告诉这对父子,以后看病一定要带上病历,农合卡没有用,他们最好回蕲春治疗,如果乡卫生院解决不了,可以上县医院,县医院的新农合是很便宜的……她耐心地教这对父子以后在各级医院如何“看病”,最后一分钱的药都没开。

一上午,被病人围着的王争艳只喝了一口水。直到下午1点,她才拿出饭盒,放进微波炉里热一下,吃上了午饭。

让病人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是王争艳坚持了28年的行医准则。从医28年来,她平均单张处方从没超过80元,最便宜的一张处方只有2毛7分钱,那是为一名胃炎患者开出的一支止吐剂“胃复安”,而在同类药品中,最贵的针剂要达到100元一支。因为这份坚持,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小处方医生”。这些年,“小处方医生”为患者解决了不少大问题。

退休工人王建生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辗转几家大医院,每月的医药费要800多元,可他每月的养老金只有一千元出头。无奈之下,他找到了王争艳。按照王争艳的治疗方案,王建生每个月只要花80元,血压一直控制得很好。

“您有什么诀窍,用这么少的钱就控制了我的病?”他问王争艳。王争艳笑笑说:“可开可不开的药,我从来不开;太贵的药,我会尽量找便宜但效果相当的替代品。”在王争艳看来,为患者节约一点就是一点,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在社区里看病,面对的大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我了解他们的生活。”王争艳对记者说。

王争艳开处方,从来不会为了小而小。在她眼里,处方其实并没有大小之分。“我只是本着医生的良心,尽量为病人着想,下笔时既考虑到他的病情,更兼顾他的经济状况。”

王争艳对于自己的生活从来没有过多的要求,她全部的幸福就来自于:“别人没治好的病,我给治好了;别人要花大钱治好的病,我花小钱就给治好了。”

出名后,不但是武汉三镇的市民前来求医,全国各地的患者都知道了武汉有个好医生王争艳。在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口,找她的患者总是排起长龙。面对不断找上门来的病人,王争艳感到史无前例的压力,她甚至害怕,“我每天都告诉自己,不能犯一点错。这么多人来找我,不能给‘好医生’的牌子抹黑啊!”

绰号——“青霉素医生”

王争艳有个绰号——“青霉素医生”。这是老百姓送她的,一是说她看病便宜,一支青霉素8毛钱,二是赞誉她行医干净,这样便宜的药肯定没回扣。在病人眼中,王争艳是一个“干干净净”的医生,她看病从来没有私心杂念,只要是为了病人好,她从来顾不得自己。“青霉素虽然廉价,但很有效,只要通过皮试就能用,所以我经常开青霉素,”王争艳如是解释自己绰号的来历。

王争艳有一双女人中少见的骨节粗大的手。这双手就像一台精密仪器,可以在病人就诊的几分钟里基本锁定病源。她从不放弃“视、触、叩、听”的基本诊断原则,病人再多,她也不会省略这些“原始步骤”,必定要把病人的病史和病情问得明明白白再下笔。“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的王争艳,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老师、一代名医裘法祖在课堂上说过的这句话。

同事们替王争艳做过这样的总结,来找王医生看病的,大都是四种病人:诊断不清的、以前看过病但效果不好的、经济条件不好的、得病后心里特别想不开的。

病人身上没带够钱,是王争艳时常遇到的情况。从几块钱的挂号费,到几十块钱的药费,甚至上百元的住院费,垫钱,成了王争艳的习惯。什么时候、为谁垫了多少钱?她说不记得了。“这个不用记,他们都会还的。”王争艳笑着对记者说。

一位来自郊区的农民因为感染,全身过敏,跑了多家医院,医生都说要打吊针。听说要花几十元钱,老农舍不得。王争艳给他开了几片抗过敏药,一共只需几元钱。老农连声道谢。王争艳又从身上拿出100元钱,递到老农手中,“大爷,您这几天要好好休息,不能干活了,这就给您当生活费吧。”一周后,身体康复的老农背着一袋东西来看王争艳,“王医生,这是我们自家做的红薯粉条。”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爱与爱的呼应更幸福的了。王争艳说,她这么多年能坚持下来,全因为病人的爱。她先后呆过多个门诊站点,每到一处,都有老病人辗转追随,又有新病人聚少成多。28年来,许许多多的病人成了王争艳的“铁杆粉丝”,无论她在哪里看病,他们都会跟随她。知道王争艳从不收礼,他们就买好水果或菜,等在她骑车下班的路上,看见她,就装成是偶然遇到,嘴上寒暄着,手里使劲把东西往她车筐里放。

王争艳曾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光顾汉口医院门口一家水果摊,因为只要她去买水果,老板肯定不收钱。在这家人心里,王争艳就是他们的大恩人。

2009年9月,经过武汉市民的无记名投票,王争艳在两万多名候选医生中脱颖而出,当选为“武汉市人民满意的好医生”。投票可以通过网络或电话进行,但许多人坐上公交车,辗转半个武汉,只为了到投票点,亲手投王争艳一票。

工作到70

记者:您的家庭收入不高,但却经常为病人垫钱,家人反对过吗?

王争艳:没有!我们一家都是很务实执拗的,我丈夫比我还重视奉献,很少受社会外界的影响。比方说,我看到一个很造业(武汉话,可怜的意思)的人,就给了他100块,身上还剩100块。回家后跟老公说起这事,他就会说,“他那么造业,你怎么不都给他呢?”

记者:作为一名医生,您从职业的角度来看为什么当今医患关系较为紧张?

王争艳:如今医患关系不好,有好几个原因。一个就是因为贵,再一个就是因为难。这个贵和难里面就包括,用我们武汉话讲就是“我心里是黑的”。我看了病后还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说了症状后单子就开了,单子开了药就来了。出了医院后,心还是“黑”的,病人就会有意见。如果医生在这个方面多和病人沟通,让患者清楚了病情病况,意见就会少一些。还可以像海南试点的一样,引入第三方基金保险,不仅病人可投保,医生医院也可投保,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医患关系,免去医生后顾之忧。

记者:对于医改,您怎样看?

王争艳:关于医疗体制改革,早已经开始了,现在是推进的过程。老百姓体会得不明显,是因为改革正涉入深水区,只能慢慢来,逐步推进。医改要深入推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同时要做好基础健康教育工作。我建议老百姓,一般的病进社区看,普通检查进二级医院,急难危重进三级医院等,以期做到“分流有序”。

记者:您当选十八大代表后,感觉有什么变化吗?

王争艳:当选十八大代表,一方面是群众寄予了很大的期望,而且越来越高,我感觉身上的时代感、历史责任感更加沉重了。另一方面,我当上代表不是因为做的很好,因为对病人好是应该的,怎么还被提到这个高度呢?只是刚好迎合了国家政策、时代和群众的要求,加上各级组织的培育,我还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记者:党代会召开时您准备反映哪些问题?

王争艳:这还用准备吗?平常老百姓都在跟我说“我想怎么样,您开会一定要说……”都烂熟于心了。群众的期望、医生的期望,我需要站在国家的高度,结合时代的实际情况提出稍稍能够“蹦起来、够得着”的问题。

记者:您的年纪很快就要满一个甲子年寿了,您将工作到什么时候?

王争艳:两年前,现任省委书记李鸿忠还是省长时,见到我说,“我看您还可以工作到70岁啊”,我想我应该可以做到吧。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伦落人!
离线tcpdz

发帖
8
铜币
8
威望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10-02
顶你,支持楼主!有意思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