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324阅读
  • 1回复

蕲春县漕河镇山区村的发展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勿忘我
 

发帖
1664
铜币
18381
威望
575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9-27

    槐树山村是蕲春县漕河镇最偏远的山区村,与武穴市百家园水库交界,又小又穷。说它小,全村只有157户,620人,612亩耕地,3860亩山林面积,山多田少,90%是山坡地、山洼田;说它穷,村民用顺口溜逼真地描述了这个小山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走的是田埂,喝的是山浸,坐的是板凳,电灯是红光,年年是贫困”。就是这么一个村,近三年来,在新调整的村“两委”班子带领下,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变过去“要我干”为“我要干”,在市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县镇的大力扶持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苦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2011年首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人平纯收入达到6380元。今年“七一”,村书记程国兵被县委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昔日的穷山村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把班子盘强

    “变山变水先变人”,该村“两委”班子3个人,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也有45岁,每年工资不到5000元,还不能及时兑现。人心涣散,不思进取,不思发展,是一个典型的“维持会”班子。村里年轻人因受不住贫穷,全部外出打工去了,留在家里的被村里人戏称为“三头”。即老头、“萝卜头”(小孩),小鬏头(老太婆)。由于村穷,村里没有一位年轻人愿意当干部。2009年村“两委”班子换届,按照“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的要求,以“年龄调轻,结构调优,知识调高,能力调强”为目标,注重从经济能人、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民营企业家中选拔人才进入村级班子。在镇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调整,一个文化水平高、带领致富能力强、能为村民办事,村民非常满意的村“两委”班子上任了。他们针对本村实际情况,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订村级经济发展规划,让一个瘫痪的村班子成为有人理事、有人管事、有人干事、富于活力的村级班子。

    把基础打牢

    村穷民贫环境差是该村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村民多年来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新班子上任后,在村党支部书记程国兵的带领下,听民声,顺民意,解民难,打响了彻底改变穷山村面貌的战斗。三年来,在市人大、县镇的大力扶持下,共计筹措资金200余万元,打通硬化了7.5公里的通村公路,完成了全村的安全饮水工程,让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实现了电力升级改造,解决了村民家里的电灯不亮、电扇不转、空调、电视等启不动的问题。打通了村与武穴市的连县公路工程,整修了全村15口塘堰和水渠,确保了农业旱涝保收。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把产业兴建一个村要发展,可选择的路子很多,但最适合的往往只有一条,找准这条路,是村级经济发展的关键。该村有山林面积3860亩,山坡地多,土质肥沃。经过有关专家考察论证,适宜种植油茶和药材。村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三年来,靠山吃山,招商引资成功引进英山县药材种植老板包善林来村种油茶和药材,采取药茶套种、药药套种和药材套种等的模式,运用“老板+基地+农户”的体制,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建起了1500亩高标准油茶基地,已种上油茶12万株,栀子6.5万株,金银花、蕲艾4万株,雪丽花45万株。目前长势良好,“一村一品”产业雏型基本形成,力争5—10年实现全村遍地是药。同时,大力鼓励农户发展养殖业,村对每个种养户扶持资金3000元并回收养殖户各种粪肥,既解决了基地用肥的问题,又让农户增加了收入。仅此一项每年每户增加收入3000余元。三年来,发展种养户25户,平均每户纯收入3万元以上。

    为改善丰富山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该村先后投入150余万元,开通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建起了村民健身广场、图书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卫生室,安装太阳能路灯10盏,有专车接送小孩上学。每当夜幕降临和节假日,村民陆陆续续来到村部健身广场,跳舞、看书、打乒乓球和蓝球等,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大为提高。
离线sunsky

发帖
3417
铜币
32543
威望
125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9-28
家乡的经济近几年好像有些起色,等经济好起来就不用漂流在外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