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县大同镇党委政府,以县委、县政府的“三大战略”、“四城目标”为指引,以创建湖北省“旅游名镇”和“养老之乡”为奋斗目标,大力推进“规划建镇、旅游活镇、产业富镇、建设秀美山镇”建设,引导全镇上下高举发展大旗,抢抓大别山试验区的机遇,实施三大战略,着力打造“富裕大同、魅力大同、幸福大同”。在具体实践中,主要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调整和转换。
在农业产业上坚持区域发展,实施村村联合战略,由小而全向大而专转变,念好“药”字经。
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大同镇过去在农业产业上形成了茶叶、油茶、楠竹、水果的齐头并进的格局,但也存在着块头不大,效益不好,小而全的问题,没有形成支柱产业,市场开发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为此,针对全县的药旅联动战略的实施,我们在巩固已有产业的同时,把产业调整的着力点放在药材种植上,力求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药村种植面积扩大到两万亩。
科学合理编制规划。仙人湖大坝将大同一分为二,湖里为北,湖外为南,北药南油是我镇今后一个时期农业调整的总体布局。位于仙人湖西北岸的仙人台,海拨高度为全县之最,常年云雾缭绕,现有野生中药材800多种,可以说是一座天然绿色中药库;仙人湖湖面有1.5万亩,冬暖夏凉的小气候,给中药材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桴冲千亩连片药材示范基地,就建在仙人台、仙人湖的结合部上。为了充分利用仙人台、仙人湖的独特自然环境,壮大我镇中药材生产,将大桴片周边的大同片、葛山村、车门村、南冲村和何铺片的七个村纳入中药材种植范围,形成一个2万亩中药材种植区域。
积极探索种植模式。根据药农的种植习惯和近几年成功实践的事实,我镇将继续大力发展百合、金银花、药扁豆、白术、苍术、夏枯草、甜叶菊、薏米、黑木耳、茯苓等主导品种,实行多种模式种植:一是药材下大田。实行“稻+药”和“药+菜”轮作模式。中稻收割后播种夏枯草,或百合收回后种植油菜、洋芋、疏菜等。二是药材上大山。在新建的桃、梨、楠竹、雷竹、油茶等经济林基地里套种草本药材,实行“果+药”、“竹+药”种植模式;在木本药材基地里套种草本药材,实行“药+药”种植模式。三是药材进树林。利用杂木、枫树和松树等资源作原料,生产黑木耳、茯苓,实行“木+菌+药”的种植模式。四是药材到农院。利用房前屋后的自留地、责任田、承包山,种植甜叶菊等药材,实行“田(地)+药”种植模式。
千方百计做大产业。发挥项目建设的杠杆作用。整合捆绑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抓好药材发展,做到药材种到哪里,政策就倾斜到那里;发挥药商、药老板的示范作用。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利用老板的技术、资金优势,动员组织农户参与中药材生产劳动,做到边劳动边学“艺”;发挥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网络作用。为了规避市场风险,保护药农利益,积极引导千家万户向种药大户靠扰,种药大户向专业合作社靠扰,实行“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发挥科技人才的带动作用。鼓励大同籍高中学生报考农学院、中医学院,支持药农到大专院校学习深造,动员打工成功人士回归家乡创业,培养农村经纪人、产业带头人和药材营销人,达到培养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目的。今年以来我镇中药村种植面积已达8200亩,其中新发展4000亩,亩平增收1200元,全镇人平增收300元。中药材种植专业村(梨木薏米、石坪百合、两河茯苓、谢围夏枯草、金沟黑木耳、柳林玄参)达到6个,药材种植大户52户,成立药材专业合作社5个。
在旅游上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建管联动战略,由无序开发向有序渐进转变,唱好旅游歌。
大同是山区,“山”是我们的“根”;大同是库区,“水”是我们的“魂”;大同是旅游区,“绿色”是我们的“底色”;大同也是大别山试验区,创新发展,是我们做好旅游开发工作的动力源。前期,由于规划滞后,无序开发导致旅游资源浪费。面对满目疮痍的青山,日渐混浊的绿水,我们只有依照旅游规划,创新旅游开发思路,再也不能杀鸡取卵,坐吃山空。目前,《大同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已经评审通过,李山等19个村的《详规》正在实施,仙人台、仙人湖景区开发已经起步,驹龙园茶叶已是湖北名牌产品,南冲干野菜、金沟黑木耳已认证注册,大鑫湾·湖北仙人湖养生度假区和南冲等一批农家乐已初具规模并运营,湖北仙人湖旅游开发管委会已经成立,这些基本的元素已经奠定了大同旅游开发的基础。为了把旅游这个新型朝阳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创新发展,做到由无序向有序转变,还必须做好“五、四、三、二、一”:
做响五大品牌。依托仙人台道教文化和仙人台茶场养生文化的优势,着力打造“仙人台”品牌;依托1.5万亩的仙人湖水面,37个岛屿、66个自然古朴村庄的优势,着力打造“仙人湖”品牌;依托湖北省“宜居村庄”和湖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优势,着力打造李山“仙人村”品牌;依托镇区中心优势、购物优势和餐饮住宿优势,着力打造“仙人街”品牌;依托大同镇区一河两岸的亲水平台优势,着力打造“仙人河”品牌。通过五大品牌的创建,从而提振大同旅游活力。
完善四大配套工程。拉通一条仙人湖水位线500米以上环湖旅游公路;新建一座集住宿、餐饮、娱乐、休闲、停车、购物于一体的四星级宾馆;改造一条仙人河,建景观长廊,游憩广场和茶叶、茶具专业街;动工兴建朝阳农民小区和红光移民新区。通过完善四大配套工程,从而彰显大同旅游活力。
成立三个机构。一是成立湖北仙人湖旅游开发管委会。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大同旅游的各项工作,负责旅游的规划设计、项目策划、招商引资、基础建设、市场运作、经营核算等;二是成立大同旅游开发投资公司。主要任务是做为市场主体,进行资本运作,对有着区位优势、旅游资源的仙人湖周边村和仙人河一河两岸村在规划区域内的土地实行最严格的管控,一律由投资公司收储,开展城镇经营,把经营所得的收入再投入到新的项目建设中去,实行滚动发展;三是成立一个城镇建设服务中心。专门负责仙人台仙人湖景区、大同镇区和两河、大桴、何铺等集镇小区的管理工作。实行市场化运作,把管理范围内的工作量进行货币化,向市场发包,政府投入的管理费用与全年的城镇管工作挂起钩,定项目、定内容、定标准、定制度、定措施、定奖惩,全面实行量化考核。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从而激发大同旅游活力。
发挥两大作用。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重点围绕仙人湖景区,抓好大同镇区、旅游景点、支柱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仙人台详细规划已通过评审)。二是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培养实力型、带动型、示范型的市场主体为重点,围绕旅游抓招商,引大企业、大老板组团开发景点,推行“景点共建、产权共用、利益共享”的运作模式,形成多元投资和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发挥主导、主体作用,从而增强大同旅游的活力。
坚持一个理念。就是旅游活镇的理念。把大同镇域范围内,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形成一产业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业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业围绕旅游抓服务,各行各业围绕旅游出力量的格局。通过旅游战略的实施,从而催生大同旅游活力。
在养生养老上坚持统筹发展,实施多元投入战略,由解决温饱向综合保障转变,打好养生牌。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富民政策的实施,山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再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手里有粮心里不荒。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我们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统筹发展之路,实施多元投入战略,把大同打造成得道仙地、养生福地的秀美山镇。
加快新村建设步伐。一是加快规划编制。除19个村完成了新农村规划编制外,余下的8个村要加快进程。实行镇长一支笔,不规划的不审批不建设。二是加快责任落实。对环仙人湖路、蕲太路、大田路沿线的村,分年度制定时间表,分类型指导、分专班督导、分项目落实。推行一名领导住一个村、改一个老垸、建一个居民点的作法,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头上。三是加快建设步伐。按照湖北省“旅游名镇”和“宜居村庄”的定位,建设各具特色新村。李山村依托茶文化、茶经济,着力打造“驹龙园” 品牌文化新村。游山村依托滨湖特色,着力打造“水上乐园“的旅游新村。南冲村依托生产地道土菜、野菜,着力打造生态农家新村。其它各村要依托本地的特色,加快推进中心村和居民点建设进程,逐步建成具有荆楚元素、蕲春气派、大同特色的新农村,实现居者有新屋。
提高农民幸福指数。抓住国家扶贫开发机遇,搞好退耕还林和移民后扶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返贫;抓住农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的机遇,做好新农合、新农保和弱势群体救助保障等工作,办好中心村卫生室,建好五保供养点,做好老年人福利院,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养老;抓住兴修农田水利的机遇,做好塘、堰、库、渠的清淤工程,从根本上解决种田用水;抓住惠民政策兑现机遇,搞好土地流、转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吃饭;抓住强农政策实施的机遇,搞好路网、水网、电网、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机遇,搞好农家书屋和农民健身活动,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素质;抓住农村生育观念转变的机遇,搞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优生优育;抓住教育均衡的机遇,搞好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普级;抓住中央重视三农工作,做好林业、畜牧、能源、农机、科技、扶贫等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利益;抓住全民普法机遇,搞好综治维稳、安全生产、来信来访,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矛盾发生;抓住环保一票否决机遇,做好低碳化、绿色化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总之,我们要抓住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机遇,全力做好以人为本的各项工作,从而保证我镇养生养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实现生者有保障。
创新农村养老机制。由于农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我镇老龄社会已提早进入,一对年轻夫妇上要负责4个老人供养,下要负责1个孩子成长,已成为不争辩的事实。为了减轻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养老负担,创新农村养老机制,目前,已探索出五种模式:一是保费养老模式。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鼓励中青年夫妇,积极参加医疗、大病和新农保等各种社会保险,到老的时候可领取一部份养老金,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二是家庭养老模式。主要是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依靠子女进行赡养。三是实行代养、寄养模式。镇村要大力兴办福利院、供养点,除五保供养外,对空巢老人、留守老人以及低保户实行代养、寄养;四是进城养老模式。由于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父母可随子女进城,享受“城市老年人”的待遇;五是收养模式。对那些无依无靠又不愿过集体生活的老人,可以让慈善好心人进行义务收养,供吃、供喝、供穿、供住。通过五种模式的养老,实现老者有所养。
(作者系蕲春县大同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