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宜居、宜旅、宜游、宜玩的竹海新村初步建成,避暑休闲和农家乐活动让每一个亲身亲历者流连忘返,回味无穷。这就是蕲春向桥乡棠树岭村。
蕲春县向桥乡棠树岭村位处蕲春县最东瑞,东与黄梅县毗邻,北与安徽省接壤。境内南有全县第二高峰古角寨,北有地跨鄂皖两省的罗汉尖,平均海拔高度800米,是一个青山环绕、竹海摇曳、飞泉欢唱、鸟语花香的秀美山村。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不满足于天然的林木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县委、县政府、县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村情实际,突出资源的比较优势,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发展楠竹、旅游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实现了富民强村。
扩大楠林种植,发展楠竹产业。该村版图面积达6040亩,其中山林面积有5210亩,但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楠竹面积一度严重萎缩,至2003年全村不足1800亩。推进新农村建设后,村两委一班人对扩大楠竹种植、发展楠竹产业的重要性有了清醒的认识,通过扩大楠竹种植面积,不仅能较快地形成特色鲜明的楠竹主导产业,而且能人造竹海,美化山水,加快山区避暑休闲、农家乐等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户和村集体双赢。经过近几年不惜一切代价地低改扩竹、荒山造竹、残林改竹、庭院种竹,全村楠竹面积迅速扩大,总面积已达4000亩,等于人工再造了一个竹海,楠竹面积跻身于湖北省村级第二。同时,加大了楠竹产品的系列开发与生产,组建成立了向棠楠竹专业合作社和2家竹类加工企业,主要产品有干笋、竹片、竹筷、竹扫把等。2011年,全村楠竹产业总产值达53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750元,占农民年纯收入22.3%。
依托山水资源,开发旅游产业。该村四周高峰林立,瀑布、飞泉、悬崖、峭壁遍布,中间田园整肃,禾菽、瓜果、野菜、炊烟飘香,加之不断扩大的竹海旖旎风光和夏季如春的气候,对于利用山水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大自然特别的恩赐与垂青。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抓住特色优势不放松,紧扣建设竹海旅游新村中心做文章,大力发展旅游产业。2011年9月,投入5余万元聘请武穴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对整个旅游开发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划,2012年初该规划通过了县评审团各方面专家的评审认可。同时,瀑布群、百年古枫林、竹海波涛、望江亭等一系列景点初步建成。为创优宜旅、宜游、宜玩环境,还进行了一系列配套设施建设。2011年初前,修通了至安徽和各村民小组总长7.5公里的土建公路,硬化了至狮子堰和黄梅总长8.7公里的水泥路面,兴建了总面积560平方米的农民活动广场和羽毛球场,接通了有线电视信号,总投资400余万元。2011年5月前,鼓励农户,建成了3家农家山庄,总接待能力超过40人。2011年10月,新建了移动、电信两个无线通信基站,总投资120万元。2012年6月,又投资30万元对农村电网进行了升级改造,由过去50千伏安,提升到150千伏安,并新增1个台区。旅游产业的开发拉动了村级经济的发展,仅2011年来村避暑休闲、农家乐和商务会议达2000余人次,旅游总收入30余万元。
实施生态移民,建设宜居湾村。棠树岭村有6个村民小组、173户684人,分散在10几个自然湾中。大部分自然湾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医疗卫生等各种条件相对落后,极不利农村发展、农民生活改善,也制约着新农村建设。为此,该村积极开展生态移民,建设宜居工程。通过规划先行,利用荒坡平整,置换出30多亩土地,建设宜居工程示范区,计划将40户分散住户迁入示范区,实行生态移民。到2011年底,位于棠树岭岗上的示范区已建设迁入27户,目前在建3户。为确保宜居工程质量,建设花园式小区,村两委一班人狠抓了示范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已投资30万元建成可供550人安全饮水的供水系统;投资13万元硬化示范区内道路长500米、宽5米;投资10万元完成排水排污沟500米;投资8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并还将在示范区内建设公共厕所1座、垃圾房3所,配置垃圾桶20个,安装全套体育健身器材1套,总预计投入14万元,力争2012年底前全部完成。
向桥乡棠树岭村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正沿着她独有的特色发展之路前行,也正进行着凤凰涅盘般的巨变,一个竹海新村、旅游名村、经济强村正以她秀美之丰姿向人们坚毅地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