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别山深处蕲春县北部的檀林镇,有一个出门见山,山山相连的自然村落,虽名不见经传,但有一个十分动听的名字——“流芳”村。
昔日,这是一个被誉为蕲春“阿里地区”的贫困山村,山穷水瘦,地瘠人贫,全村版图面积3.56平方公里,7个村民小组、1284人,上个世纪末人平年收入不足300元。
2001年,蕲春县审计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进驻到流芳村开展结对扶贫。11年来,该县审计部门为之倾注心血,为之挥洒汗水,终于使流芳这一贫困村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农村建设样板村”、“鄂东银杏第一村”。 全村水泥路通到了70%的农户家门口,90%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数字电视,村集体办起了医务室,购物超市,有了自已的村办企业,村级银杏支柱产业已发展到1200亩,有银杏苗木12万余株,其中有5万株直径达到8公分以上,按市场价估算,银杏总价值已经超过1.8亿元,全村人均拥有“绿色银行存款”10多万元。
品评流芳村的巨变,村支部书记田顺江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惠农强农政策,没有县审计局一班人的十年帮扶,不可能有流芳今天的变化,审计干部的扶贫真情,不仅铭刻在流芳的山山水水,而且永远铭记在流芳百姓心里”!
一个目标引路
扶贫,是个大课题,如何找准扶贫切入点,找准脱贫致富目标是蕲春县审计局一班人始终思考的课题。
该局扶贫工作队员进村后,结合山区气候、地理位置、土质结构和民众意愿作出决定,继续在发展银杏上做文章。大力实施药旅联动战略,把发展银杏产业作为平台,与新农村建设对接,着力打造一村一品,建设银杏大集群、大产业,围绕一村一品有亮点、旅游观光有看点、村级经济发展有支撑点的三点目标,实施药旅联动战略,把流芳村建设成为“自然生态村、特色产业村、旅游休闲村、鄂东银杏第一村、文明和谐新农村”。为把药旅联动、打造银杏产业集群这一理念在山区群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该局驻村工作队员广泛深入发动群众,分层召开宣传动员会,刷写、悬挂宣传标语50多条,制作宣传栏10多块,购买发放新农村建设和《银杏栽培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书籍资料200余册、光盘100余册(片),还先后多次组织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到经济发展先进村和特色产业村参观学习,统一认识,加深理解,形成理念,牢固树立发展银杏产业的目标,坚定信心不动摇。十一年来,该县审计局围绕这一目标,制订了分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每年都要围绕银杏抓几件实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十一年来派驻到流芳村的工作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发展银杏这一目标,却始终引领着流芳村的发展方向。
一个措施到底
人们说:“银杏是摇钱树,是爹孙树”。发展银杏周期长,见效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一个措施抓到底,持之以恒,矢志不渝。
强化领导工作机制。该局坚持把扶贫工作作为教育干部、锻炼干部,践行科学发展、爱民为民理念的实践场所,实行局长负总责,当驻村工作队长,把握全面,抓工作重点。十一年来,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规划,还是银杏基地建设,局领导都要亲自部署检查落实,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就用双休日、节假日进村部署检查。每年正月初,还要把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请到局里来,研究新一年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为保证工作经常性、持续性,一任接着一任干,要求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每月至少要在村住20天以上,与村组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保证工作队员安心工作,局里为他们配全被褥和粮油,不给村民增加负担。并把银杏管理效益与驻村干部和村组干部工作业绩挂钩,严格奖惩制度。该局每年均对银杏管理中做出成绩的村组干部给予了500至1000元的奖励补助。
狠抓银杏场户一体承包管理机制。实行联绩计酬,据实计工、计量、计投入,及时验收结账兑现;实行场户一体承包,先行登记造册,定片、定户管护,订立明细管护事项和要求,年终结帐兑现。
狠抓银杏苗木培育管理。每年冬季都要对银杏苗木进行一次深埋肥和刷白灭虫,春季适时对缺失苗木进行补栽,春秋两次除草、追肥和除虫。前年冬季共埋施饼肥并掺合农家肥300余吨,确保每株苗木施肥5公斤以上;去年6月该局为银杏基地送去复合肥6吨,且每次除草追肥都要选派得力干部跟踪督办,做到保质保量,不走过场。
坚持实行科学管理。该局先后10多次请来林业专家、技术人员进村传授银杏栽培技术,指导嫁接。去年,从江苏邳州请来银杏专家徐志山五次进村指导银杏管理,并聘请他为技术顾问。前年冬季全村栽植银杏公树60棵,春节嫁接母枝46000株,成活率均在85%以上。
完善配套设施促银杏发展。第一,大力加强村级小集镇建设,提升村部对外形象。请县规划局专业设计人员对村级集镇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按照硬化、绿化、亮化标准,在原村部主干道右侧扩宽5米,回填路肩土方5万立方米,栽植银杏、广玉兰绿化带300米,给村集镇街道和环村公路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完成了村部小学操场、篮球场水泥硬化,安装了12套体育、健身器材,办起了村级卫生室、购物超市。并沿村主干公路全部栽植银杏绿化带,形成立体效应。第二,组织资金77万元,修通了环银杏基地水泥路3.5公里,为银杏生产、经营、管理及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大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沼气100户,实现了有线电视、电话、自来水入户率达95%。
多方争取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
。多方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很多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多次到银杏基地参观指导工作,帮助筹措资金和物资,为银杏产业发展鼓与呼,相关部门为该村送去苗木、化肥、物资,帮助组织人工授粉,还帮助申报以工代赈、退耕还林等项目筹集资金投入基地建设。
一颗真心扶贫
心在哪里,哪里就有风景,爱在哪里,哪里就有感动。该县审计局帮助流芳人终于圆了发展银杏的梦想,也使审计人的为民情怀在十多个寒暑春秋的扶贫过程中得到锤炼和升华。
十一年来,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规划,还是银杏基地培育管理,局领导都要亲自带队,亲自部署检查落实,平时工作紧没有时间,就用双休日、节假日进村部署工作。每年正月,还要把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请回局机关,研究新一年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并选派得力干部长年驻村住点,保证工作经常性、持续性。
局长陈顶云说:“我们把扶贫帮困工作作为教育干部、锻炼干部的重要基地,始终坚持把优秀党员干部送到扶贫工作一线,坚持做到没有做过扶贫工作的不予重用,扶贫工作成绩不明显的不予提拔,要求扶贫工作队员每月至少要在村居住20天以上,并要同村组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特殊化。”为保证工作队员安营扎寨,安心工作,该局尽力改善队员的居住生活环境,配齐了桌椅板凳、床和被褥,而且自带生活费,不给村民增加负担。
这几年每年的五.一、七.一、春节,审计局都要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开展扶贫活动。2007年12月28日,该局借流芳村通组水泥路修通之际,由局工会、共青团联合组织自编、自排、自演了一场文艺节目,送到流芳村,激发了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实施产业扶贫的同时,该局还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帮助解决特困村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先后共结帮扶对象户50户,救助辍学儿童11人,帮助贫困大学生4人,帮助30多个村民联系外出务工厂家。11年来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有的为生病老人送医送药,有的为哺乳婴儿送奶粉,审计干部周建新、管晓春的对象户女儿读书经济上有困难,他俩从初中一直援助到大学,象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照顾,高考期间还分别接到家中住了一个多月,直到送进大学。
2008年初,持续一个多月的雨雪天气,流芳村灾情严重。灾情牵动着审计干部的心,该局审计干部踏着近60公分的积雪,带着铁锹和防滑链,一路破冰铲雪到村抗灾救灾,在村里大家又步行10多公里分别进垸入户查看村民的受灾情况,安排村民生产生活和灾后自救。2009年元月13日,该局干部职工一行22人进村开展扶贫慰问活动,为村里送去扶贫资金43700元,大米2000斤,衣物100余件。去年,该局借助“三万”活动,对扶贫村10口塘堰进行了清淤、扩容,增强蓄水抗旱能力,像这样的扶贫慰问活动,流芳村百姓也无法记述有多少次。该局大力支持扶贫流芳村发展银杏产业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连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为“扶贫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被省老年促进会授予为“为老区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为“全省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
抬头看山山山葱翠,俯首观水水水泛银;环村公路如同巨龙腾云起,锦绣流芳好似人在画中游。当地一位七旬老人吟诗赞颂流芳村的巨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们深信:流芳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