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安阳市滑县新区南六环东行不远,放眼望去是一片连着一片的中药材:白芷摇曳,地黄飘香,白术密密匝匝,成垄成垄的山药攀爬着向上生长,把身下的支架遮障得严严实实,山药蛋从浓密的枝叶中挤出脑袋随风轻扬……
滑县人贾巍志把这里戏称为他的“百草园”。不过,这园子似乎有些大,1000多亩的面积足以傲视中原群雄——药材种植者基本上都是散户,三亩五亩,十亩八亩,体量都不大,连一向有“中华药都”之称的禹州最大的药材种植户也不过只有数十亩的种植面积。
贾巍志玩得有些大了。
赢在胆识
3年前,贾巍志毅然决然搞种植的时候,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能玩转1000多亩地。
2009年前后,不断听人说,种山药年景好的话一亩地能收入1万多元,是个好门路。每天按时上“钟点班”的贾巍志有些不信。但有心找点事做的他还是想办法核实传言,一调查,果然。贾巍志有些心动:一亩地一万,弄个百把亩地不就赚大发了。
2010年春,贾巍志真的就到邻村去流转了100亩地。这件事在当地闹得动静很大,一个只知道山药会赚钱、对种植一窍不通的人,突然决定“弃工从耕”搞山药种植,而且一上来就是100亩的大手笔,任谁都觉得有些离谱。但已过而立之年的贾巍志觉得看准了的事就该去做,时不我待啊。
等到木已成舟,风平浪静之后,贾巍志就带着妻子到处拜师,跟人学习栽种山药的技术,回来后依葫芦画瓢,租了一台专门栽种山药的机器,雇了几个当地的农民,就鼓捣开了。
挖沟槽、松土、栽苗、修渠,忙活了一个月,贾巍志的山药终于算是种上了。
但这还不算完,如何施肥、浇水、除草,一大堆活都在后面等着他呢,贾巍志就又四处去“拜菩萨”。有时候火烧眉毛就上网找山药的种植视频看,完了就跟着学,等到10月份山药收获的时候,贾巍志种植山药的各项技能也趋于“成熟”了。
2010年年末,山药市场异常火爆,往年一两元钱一斤的山药能卖到三四元,而且供不应求,第一年小试牛刀的贾巍志一下子净赚了100多万元。
贾巍志又不满足了,他觉得100亩可以辗转腾挪的空间有些小,就想办法把村子里剩下的200亩地又流转了过来。
但2011年没能延续前一年的“奇迹”。尽管300亩地的收入依然不菲,但瞬息万变的市场还是让贾巍志冷静了下来: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有可能鸡飞蛋打,弄不好还会血本无归。贾巍志仿佛觉得前面有一道坎儿,迈过去,柳暗花明;迈不过去,灰头土脸。
恰好,焦作一朋友来看他,无意间说及一些山民种草药发财的事,贾巍志一听,来了兴致,非让朋友带着去当地看看不行。这一看,他对中药材的种植就上了心,北上安国,南下亳州、禹州、樟树、清平、蕲春,西进西安,短短两个月,国内药材市场几乎转了个遍。
了解了市场,贾巍志对药材种植信心十足。走访期间,他发现药材种植有一个共性问题:农户种植面积都不大,少则一两亩,多则数十亩,种植技术落后,配套设施跟不上,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如果自己搞个几百亩的药材种植基地,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再搞个加工车间,提高产品附加值,岂不是一个很好的路子?”
想通了之后,贾巍志出人意料地一下子又承包了1000亩地,除少许种植山药外,剩下的全部用来种植药材。但他也加着小心,只选种了几种需求量大、相对容易成活的药材,譬如白术、白芷、地黄之类。
“种药材有干头,这点我坚信,但药材种植此前没接触过,没有经验可依,不知道是个啥性子,只能是选两个试试,一边种植一边摸索一边学习,走走看看,不行就赶紧掉头。”
桩少篱笆大
短短3年时间,从单一的山药种植发展到牛膝、地黄、白术、菊花、白芷等10多个品种。从人工浇灌、施肥到全喷灌、机械施肥,从单一的种植发展成以种植、加工、管理、贮藏、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中药材生产体系,从100亩到1300亩,贾巍志创造了一个有关药材种植的传奇。
不断有人慕名前来观摩、学习,也不断有人加入药材的种植队伍。当贾巍志发现仅靠出卖药材种子就能有一笔不小的收入时,药材育种就成了他的另一项业务。
因为在药材育种方面下足了功夫,贾巍志育出的种子质量远比市场上卖得要好。在他的身后,一个几乎遍及全县的药材种植产业正在形成,有种两三亩的,有种七八亩的,也有人仿照贾巍志的样,种上几十亩、几百亩的,药材种植发展迅猛,大有燎原之势。
药材商闻讯而来,在贾巍志的种植基地坐地收购,并纷纷向其示好,如此规模化种植让他们欣喜若狂。
但是,贾巍志慢慢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他觉得这次确实有些玩大了。
1300亩的种植面积,一个人既当技术员,又当管理员,还要当销售员,太难了,常常不免顾此失彼。上百亩的白芷地里长满了青草与野麻,地黄丛中也是杂草横生,人力不足,拔都拔不及。因为常用的一些除草剂效果不好,贾巍志就和妻子商量试用一种新的看看,结果这一试,出了大问题。新药试验的安全期没过,心急火燎的妻子就大面积使用了,没过两天,120亩地黄都死了,一下子就损失了近百万元。
白芷、牛膝都曾大面积出现不同程度的焦叶、卷叶问题,贾巍志扒了很多书,请教了不少人,也没能找到答案,只好自己想办法去试,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也让他惊出一身冷汗。
摸着石头过河,一边试探一边前行,贾巍志有些如履薄冰。
“船大了,就不太好掉头。必须有专家领航才行,不能有丝毫侥幸,不然,一旦出了问题,很可能船毁人亡,悔之晚矣。”
贾巍志很希望有农业、医药类大学把自己这儿当做学生实习基地,年轻人思想活跃,容易给自己带来一些新东西,而且还可以顺便聘请一些专家教授“顾问顾问”,但他几乎没有这方面的门路。
面对人力不足问题,贾巍志有心学习许昌天和从南方招来一些娴于种植的家庭,把药材划片承包给他们,自己主要负责销售,但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做起。
最大的问题,还是钱的问题。
1300亩地,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资金不到位,许多事动不了,贾巍志为此常常焦头烂额。有心向银行求助,但大额贷款都需要有抵押,没有可抵押的东西,根本得不到银行的支持。走民间融资的渠道也难,而风险投资的触角似乎还没有伸到这里。
豫北这地方从来没有大面积种药材的历史,因为是新生事物,县里也没有帮扶先例可以援引,相关部门对贾巍志的“渴求”也表示爱莫能助。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贾巍志觉得,自己这一次真的玩得有些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