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由农业部、中科院水生所、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联合组织的2012年长江淡水豚科学考察活动在武汉启动。本次科考是继2006年长江白鳍豚考察后,再度全面考察江豚生存状况。
据悉,此次科考将沿先由武汉到宜昌,再从宜昌到上海的路线对长江中下游干流进行考察,全面了解长江江豚最新的生存现状。近40名科考队员分为声学考察组、目视考察组、水质分析组和后勤组,将在两条不到30平方米的科考船上进行为期40多天的长江流域科学考察。
中国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在地球上生存超过2500万年,被誉为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
2006年的长江淡水豚考察宣告了白鳍豚的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减半,估计现存仅约1000头。时隔6年之后,考察队再度起航,沿长江中下游干流1700公里航线,考察江豚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等现状。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指挥长王丁说,今年10月底,中科院水生所对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江豚重要栖息地,进行了近20天的先期考察,发现仅洞庭湖江豚数量就从6年前的150多头,减少至90头左右。随着栖息条件不断恶化,科考人员对这次考察的结果不敢有太乐观的期望。“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考察,告诉整个社会应该怎么样关注所生存的环境,关注你周边自然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