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媳妇是怎么嫁到红安来的?签证到期了怎么办?语言、饮食、思乡这“三道坎”,她们又是怎么跨过去的?昨日,记者探访发现,越南媳妇们在亲人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一步步实现了安居乐业。
高氏李:想家就吃越南菜
一名中年汉子挥舞着铁锹,铲着藕塘里的塘泥。在他身旁,一名中年妇女戴着手套,把一节节莲藕洗得干干净净。昨日下午,刚走进华河镇方刘冲村,记者就被这幅夫妻共同劳作的画面吸引住了。
中年汉子叫刘记发,一旁的中年妇女就是他的越南媳妇高氏李。2007年4月,刘记发在越南打工时,经工友介绍认识了住在工地附近的高氏李。刘记发的淳朴厚道,打动了高氏李,两人慢慢走到了一起。2008年元旦,刘记发把高氏李带回红安结婚。
在高氏李为期一个月的旅游签证到期前,红安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教导员黄兴彪带着民警,来到刘记发家,帮高氏李办了为期一年的居住签证,“按法律规定,5年前来到红安的越南媳妇们下个月就可以申请永久居留了,我们已经做好了相关准备工作。”
签证办好了,高氏李又面临着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和思念家乡的“三道坎”。“刚来的时候,我好想家,经常给妈妈打电话。”高氏李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回忆说。刘记发一边给高氏李做可口的饭菜,一边教她说些简单的中国话,还带着她去田地里劳作,以缓解她的思乡之情。
高氏李很快适应了红安的生活,家务事、庄稼活都干得很漂亮。安居乐业的高氏李,很想把自己的幸福生活讲给远在越南的父母听。通过红安公安局为越南媳妇们设立的“绿色通道”,高氏李已经回老家探亲两次了,两个月前她才从越南回来。“我带来了越南的蔬菜种子和各种调味品,想家了我就吃越南菜。”高氏李指着家门口的菜地,高兴地说。
郑翠晨:我来中国找幸福
“请坐、喝茶、慢走……”薄薄的拼音本上,誊写着一些日常用语的拼音,笔迹歪歪斜斜的。这是华河镇双河村董希军的越南媳妇陈氏碧莉写的。嫁到红安快两年的陈氏碧莉,想学会中国话,完全融入红安人的生活。
2010年,陈氏碧莉刚到红安时,只能就着一本学中文的书籍,用铅笔写拼音与人交流。“碗、筷子、锄头……”结婚后,董希军拿着这些生活生产用具,一遍遍地教妻子。后来,陈氏碧莉能和当地人做些简单交流了,就经常和村里的嫂子们拉家常。
黄兴彪介绍说,最早来到红安的越南媳妇郑翠晨,因为普通话说得好经常做“翻译官”,还曾经协助过蕲春警方破案,“上次有人问郑翠晨,你为什么要来中国,她回答说‘我到中国来找幸福’,这句话赢得满堂喝彩。”
怎样才能让越南媳妇学会中国话,尽快融入红安?黄兴彪说,上个月,县里组织越南媳妇开座谈会,“买了水果、瓜子,还给她们发礼品,就是要让她们感受到关爱。”针对越南媳妇们提出的学说中国话的问题,黄兴彪打算请语文教师,组织越南媳妇们集体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