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498阅读
  • 0回复

黄冈用“加减法”破解土地供给难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命运天空
 

发帖
2377
铜币
26143
威望
56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3

入冬,黄梅小池镇在“百日整治大战”后,开放开发建设的步伐一刻不停。在中部物流园展示室,打造中三角滨江生态城的规划跃然沙盘之上。5平方公里流量建设用地规模指标,成为这一省级发展战略的根本支撑。
谈到建设,这是一道绕不过去的普遍性难题:当土地的闸门日益关紧,发展的空间从哪里来?建设项目在何处安身落户?
从2012年黄冈市各县市区新增建设用地安排表可见一斑:红安县本年度用地指标为242.1公顷,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为53.2667公顷;蕲春县本年度用地指标为280.77公顷,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为39公顷。
其它县市区情况大致如此。综合统计,10个县市区实际用地指标达1939.3187公顷(29089.78亩),但下达年度计划指标为400余公顷。巨大的用地缺口是怎么解决的?
市国土资源局交上了这样一份精彩答卷:2012年截至目前,全市共争取各类用地计划总计26348亩。其中,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约12978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8270亩,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指标5100亩,加上上年结转的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和个人建房用地计划指标,今年全市实际可使用土地指标超过40000亩,创下黄冈市年度可用地计划新纪录!
土地供给,给正处在加速赶超、跨越发展中的黄冈储备了强劲动力,插上了振翅高飞的翅膀。
对这一现实对比,市领导、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得到了省国土资源厅的充分肯定。市国土资源局连续两次就增减挂钩工作在全省作典型发言。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钟贤华、书记刘劲松感慨,抓好增减挂钩和低丘缓坡利用两项试点工作,就是用“加减法”,实现了变资源优势为工作优势、发展优势,把握了土地综合利用的主动性,找到了破解土地瓶颈制约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变“废”为宝,向内挖掘用地潜力
今年年初,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熊政春到麻城市宋埠镇彭店村调研花卉产业。玫瑰花基地里,一亩鲜花的收益是7万元左右,约为蔬菜效益的两倍多。
这个花卉基地,正是该镇实施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通过对废弃地、粘土砖瓦窑、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一批“废地”实现变废为宝,其成效令调研者十分振奋。
这项变废为宝的工作,极具现实意义。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对黄冈而言,其紧张的供求矛盾尤为突出。
近年来,黄冈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大别山试验区、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国务院连片扶贫开发等重大机遇叠加,招商引资大项目和大路、大桥、大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接连不断落户、启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土地的需求十分旺盛。
近几年,全市每年报批用地总量均在3万亩左右,而省政府下达指标仅为1万亩。面对国家土地管理政策越来越严,自身用地量越来越大,建设用地计划又严重不足,化解土地供需矛盾、破解土地瓶颈制约的课题,显得十分迫切。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为转变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带来转机。
据市国土部门调查,全市开展增减挂钩和低丘缓坡综合开发有较大优势和空间。根据两轮调查摸底,全市“四废”(废弃砖瓦窑、废弃学校、废弃工矿企业、废弃居民点)占地达6490.6875公顷。全市适宜开展低丘缓坡利用面积约为80多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6.23%。
这意味着,黄冈增减挂钩试点可整理出100万亩的土地。
市国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展挂钩试点,可进一步用好每个县市区每年1亿元的土地整治资金。另一方面,从“四废”中发掘土地潜力,不需要大量建设,使用周转指标后还可积累大量资金,有助于增减挂钩工作的良性循环。低丘缓坡区域相对平缓,易平整,开发难度较小,也是增加土地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在以土地增减挂钩为主的试点工作中,市国土局明晰了“确定总量、用好现量、盘活存量、争取增量、扩大变量”的工作思路,在“变”中求活,“加减法”中求增,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服务中心工作的有效路子。
“十抓”并举,全面推进挂钩试点
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这是黄冈市在破解土地制约瓶颈上的最大特色,并取得惊人效果。
2011年9月,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听取市国土局长钟贤华作《关于建议举全市之力,大力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报告》。市委、市政府迅速作出决定,在全市范围内推进这项重要工作。
全市各地将这项工作紧紧抓在手上,落实抓组织领导、抓制度建设、抓责任承诺、抓资金保障、抓奖惩激励、抓典型示范、抓专班服务、抓技术支撑、抓指标管理、抓督办检查等“十抓”举措,合力推进。
从2011年至今,全市争取增减挂钩周转指标1324公顷,累计达1609公顷。截至今年11月份,省国土资源厅验收面积1400公顷,在国土资源部在线备案入库1.333万公顷(20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545公顷,走在了全省前列。
红安县将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列入全县冬建工程的首要项目,党政一把手与各乡镇签订《责任书》。麻城市将其纳入“大别山试验区双八工程”。罗田则将增减挂钩纳入县委、县政府的“十件实事”和绩效考核范畴,确定了增减挂钩工作任务的刚性地位。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增减挂钩工作,下发了《关于举全市之力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成立了工作指挥部。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市财政局、市监察局等部门,下发了系列文件,制定了挂牌督办和约谈问责制度、定期上报制度、周转指标使用管理办法、项目审查和拆旧复垦验收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和制度,为这项工作的稳步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市国土局始终狠抓这项试点。成立以局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创建试点工作“绿色服务通道”,每周、每月都要召开进度督办会。局工作组不论节假日,及时踏勘验收,为上报审核验收创造了最快速度和最优服务。
市、县两级树立了一批好典型,及时推介他们的经验做法。罗田确定了“三主四统五结合”的办法,将增减挂钩与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整理、开发经营和规范农民建房等工作结合起来,收到了主抓一根筋、牵动一大片的良好成效。
红安出台了“三个一万”奖补政策,极大激发了农民参与的热情,提升了集约、节约用地的意识。麻城中馆驿镇花园村20多户在外务工的农户,听说家乡的试点工作,赶回家乡主动拆除旧房。
今秋,一批复垦的土地,迎来了首个丰收年。农民感受到了土地在“加减法”的变化中,给自己带来的新惊喜。
扩大效应,打造集约用地品牌
一寸寸宝贵的土地,就这样“抠”出来了。
今年,新增耕地1474公顷,使用增减挂钩周转指标报批用地880公顷,工作进度位居全省之首。
新增建设用地46.66公顷的李时珍国际医药港,新增建设用地11.1公顷的武穴永安玻业光伏玻璃、5.95公顷的武穴福康油脂新扩建项目、20公顷的红安金凯进光电仪器产业园、13.46公顷的楚江物流园……这些省级保障重点项目都是使用增减挂钩指标实现建设用地的!
随着土地的集约使用,增减挂钩试点的另一个效益也显现出来。
科学用地意识更加自觉。从“四废”中抠出新增土地,在低缓整治中用好土地,土地的本来价值彰显。蕲春县委书记徐和木说:“这来之不易的用地指标,我们要一分一厘地用好”。
集约用地效益更加突出。土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增加了耕地1450公顷,根据宜林则林、宜农则农的原则,有偿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同时,集约建设园区、城镇,保护了优质耕地,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
民生为本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实施增减挂钩,在满足农村还建区的用地指标外,节余的指标集中到园区和城镇使用,新增费用全部返还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来源,一批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开展。
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市长刘雪荣,对全市国土部门用增减挂钩这一支点“撬动”用地供需矛盾、服务发展大局的良好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鼓励把这一工作做成国土资源工作的品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