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917阅读
  • 0回复

2006年度湖北省粮食加工业基本情况及特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爱情浪子
 

发帖
3545
铜币
37015
威望
596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6-11

  一、基本情况

  1、综合指标。2006年全省进入统计范围的粮油加工企业1066个,比上年增加209个。按规模分: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下的855个,占80.2%;100-200吨144个,占13.5%;200-400吨43个,占4%;400-1000吨20个,占2%。按所有制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81个,占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9个,占1%;民营企业976个,占91.6%。全省粮油加工业现价工业总产值205.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04.3亿元,利润总额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60.9%、46.2%。资产总计 106.6 亿元,负债57.3亿元,年末从业人数25761人。按产品销售收入排序,前十位的市、州依次为:荆州、荆门、武汉、襄樊、随州、宜昌、孝感、黄冈、仙桃、天门。按利润排序,前十位的市、州依次为:荆门、荆州、襄樊、武汉、随州、孝感、天门、黄冈、宜昌、咸宁。

  2、大米加工业。2006年纳入统计范围的大米加工企业894个,年生产能力1655万吨。其中100吨以下的772个,占86.4%;100-200吨的92个,占10.3%;200-400吨的20个,占2.2%;400吨以上的10个,占1.1%。日生产能力在400吨以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荆门(国宝桥米)、荆州(福娃集团)、宜昌(宜昌市鸦鹊岭购销公司)、孝感(安陆禾丰米业)等地。

  大米总产量483.9万吨,比上年增加174.4万吨。其中:特等大米158.7万吨,占32.8%;标一米305万吨,占63.%;标二米9.6万吨,占2%。年产量达50万吨以上的有荆州(111万吨)、荆门(104.7万吨)、襄樊(53.6万吨)。年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国宝桥米、荆州福娃、安陆禾丰、湖北梅园、宜昌鸦鹊岭购销公司。

  3、小麦粉加工业。全省小麦粉加工企业93个,年生产能力257万吨,其中:日生产能力100吨以下的58个,占62.4%;100-200吨的21个,占22.6%;200-400吨的11个,占11.8%;400吨以上的3个,占3.2%。小麦粉产量152.6万吨,比上年增加41.6万吨,其中:特制一等粉31.6万吨,特制二等粉81.9万吨,专用粉13.7万吨。年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枣阳三杰麦面有限公司等。

  4、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全省油脂加工企业79个,年油料处理生产能力305.8万吨,精炼油生产能力107万吨。其中日生产能力100吨以下的25个,占 31.6%;100-200吨的31个,占39.2%;200-400吨的12个,占15.2%;400吨以上的9个,占11.4%;1000吨的2个,占2.5%(新元粮油武汉有限公司、祥瑞粮油工业荆门有限公司)。食用植物油年总产量63.6万吨,比上年增加7.6万吨。按品种分:菜籽油42.5万吨,大豆油10.9万吨,棉籽油4.4万吨,花生油及其它5.78万吨。

  二、主要特点

  1、民营企业占据粮油加工业的主导地位。民营企业个数占企业总数的91.6%,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分别占82.1%、82.6%、82.1%。

  2、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通过核心企业建设、资源整合,涌现出了像国宝桥米、湖北福娃为代表的粮食企业集团。荆门市国宝桥米、宏发米业、中粮祥瑞、洪森实业和唯天产业等重点龙头企业全年完成加工量44.7万吨(其中大米36.7万吨,油脂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4亿元,利润3906万元,分别占全市行业总量的50%、70%和80%以上。宜昌市鸦鹊岭粮食购销公司通过资源整合、新建扩建等措施,日生产能力达1080吨,2006年米、面、油加工量达12.6万吨,成为宜昌市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实力最强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

  3、粮油精深加工水平逐年提高。近几年通过抓技术改造、招商引资,与大专院校合作,粮油精加工比例不断提高,深加工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亦不断涌现。洪湖浪粮油集团利用米糠开发的生物柴油、蕲春时珍保健油公司利用紫苏开发的紫苏胶囊、湖北唯天公司开发的萌芽米、恩施自治州利用山区资源开发的小杂粮等都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