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931阅读
  • 0回复

信息时报:政府能“节约”门前的石狮子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命运天空
 

发帖
2377
铜币
26143
威望
56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6-12

叶 扩

古有“民谣”,今又盛行“官谣”,其实,这谣那谣都是一回事,“谣”只是“下里巴人”,流传于民间,但也能看得出当时的民意大概。有“官谣”就说,“做官难,难做官,听我来把难处念。吉普换了小轿车,群众个个有意见。 其实并非我所愿,领导咋不心疼钱!人家个个桑塔纳,吉普实在没脸面。”这意思很浅白,领导不只心疼钱,更心疼面子。所以,“面子”这玩意之所以成为国粹,我想官员的贡献是比较大的。如果“面子文化”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第一个举手赞成。
 
官员对“面子文化”贡献之大,从最近的一项调查可以一窥其一斑:“逾九成民众认为政府浪费现象比个人更严重”(《中国青年报》6月11日)。这条新闻透露,我国目前有公车数百万辆,每年消耗超过2000亿元;官员每年公款吃喝上千亿元;官员公费出国一年耗资数以千亿元计。而刊载这条新闻的网易后面加的新闻链接,则更让人瞠目结舌,比如“地方政府一次评比花费百万”(《半月谈》最新一期)称,一些地方政府每年高昂的公务接待费,有时一餐费用就相当于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一餐官饭,就相当于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这种再明白不过的比较,这种“90.3%的人认为政府消费现象比个人更严重”的强大民意,有关官员实在是当仁不让了。

其实,中青报这项调查的新闻背景,据我的新闻经验,主要是中央再度出手,清理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项目。不过,这些新闻多只是从大处着眼,用大量数据,浓墨重彩地描绘豪华版的《官场现形记》。但我倒是观察到,另一种鲜为人所注意的细节:衙门前那对石狮子。

在古代,石狮子是势力强大的象征,提起它,人们便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封建社会的“衙门”。但是曾几何时,改革开放的中国,一些政府部门却继承了这种传统。现在你只要到处走走,就会发现各地的不少政府部门办公大楼的门前,都蹲着一对张牙舞爪的石狮子。这些石狮子虽然形态各异、风格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造价不菲,气宇轩昂。写此文之前,我曾问过一些朋友,了解到这一对石狮子的造价。据说一对石狮子,小点的至少要六七万,大的、所谓名师打造的达到十多万,甚至上百万都有。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石狮子如果放在商家、民宅门前,一则吉祥、镇邪,二则尽显大富人家的气派,倒也算是可以理解的民俗标记;但按传统说法,石狮子是封建衙门表现官威的饰物,把它摆放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党政机关门前,到底是向谁示威呢?

有人说,一对石狮子多少透露出某些官员潜意识深处的“衙门心理”,可以部分满足其高高在上的官欲,并借此石狮子壮胆扬威,表达特权思想。然而,我觉得这只是一方面,更值得质疑的是,买石狮子的财政支出是以什么名目报的销?又是谁大笔一挥审的批?想想,毫无是处却贵得离谱的“衙门”石狮子,都能堂而皇之地列入财政支出,还有什么“桑塔纳”、“劳斯莱斯”不能用?还有什么超高标准豪华办公楼不能建?所以,我们只能说,在政府开支这里,公共财政已经失去了基本的意义,成为某些官员、某些地区的私人腰包了。

令我意想不到的——虽然是“迟到”的意想不到,网上用关键词“石狮子”搜索发现,几年前,湖北省著名的贫困县——蕲春县,竟然有过一项创举,“19个机关门前蹲着石狮子,县委决定:统统撤掉”(《楚天都市报》2005年11月20日),这条新闻说,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该县县委召开常委会议统一了认识:门前摆放石狮子,更会让老百姓产生望而生畏的距离感。从今以后,该县党政机关不得摆放石狮子。那么,贫困县的石狮子撤了,其他地方的“石狮子”至今风韵犹存,又作何解?所谓的政府浪费现象和面子文化,又当作何处置?且去听听地方官员,在清理楼堂馆所风暴中的精彩辩解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