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330阅读
  • 0回复

新形势下农发行如何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爱情浪子
 

发帖
3545
铜币
37015
威望
596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6-2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的我国唯一承担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的农发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义不容辞,任重道远。2006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这为农发行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给农发行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改进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完善支农职能,拓宽业务范围,创新发展模式,加快有效发展,找准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农业和农村新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收入增加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农业发展银行是服务于"三农"的政策性银行。本人现就以下几点来浅谈农发行如何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是一种社会责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支持新农村建设对于农业发展银行来讲责无旁贷。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十多年来,已较好的履行了第一阶段支持粮、棉、油收购的职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农发行应该在履行好原有职责的基础上成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主导作用。履行好这一新时期职能,农发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可以大有作为。履行好新的职责,要面临许多新的障碍,也要面临重重挑战,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发行的社会责任,农发行义不容辞。

  二、农发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经营管理理念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确定自身在服务"三农"中的定位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增强支农功能,完善经营机制,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担负起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发行的信贷和金融服务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首先表现在新农村要求农发行服务领域在不断扩大,信贷资金需求总量在不断增加;其次表现在服务需求方式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农发行必经树立新的经营管理理念。根据农发行确定自身在服务"三农"中的定位,农发行确定了"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核心理念,按照这一核心理念去打造"建设新农村的银行"。核心理念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至诚服务是农发行的宗旨,它突出了农发行以支持新农村建设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有效发展一方面是农发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个方面只有自身得到有效发展,才能更好地实践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是至诚服务和有效发展的主体,也是构建和谐的前提;构建和谐是核心理念的目的和归宿,它包括农发行自身和谐、与服务对象的和谐和农发行与新农村建设的和谐。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诸多原因,农发行无论在支农的广度、深度、力度,还是在服务功能、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都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业务范围和服务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经济的需要。从业务范围看,农发行自1998年业务范围调整后,贷款对象限定在粮棉购销企业,贷款种类也以粮棉油收购、储存、调销为主,虽然2004年以来业务范围有所扩大,但仅限于粮棉油加工企业和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广泛需求。从服务品种看,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汇款业务为主,"以不变应万变"。除开通代收保费之类的中间业务外,代销国债、基金、银行卡等科技含量稍高的业务和国际业务几乎没有。由于业务范围单一,支农功能弱化,服务手段落后,与现代金融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支农服务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服务方式和服务创新缺乏,难以适应服务"三农"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农村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当农村资金需求出现多样化,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需要大资金、大投入之时,农发行解决的只能是以通过粮棉油为原料来转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的短期流动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所需的中长期贷款却爱莫能助,使得贷款种类、贷款期限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不仅如此,在贷款方式上,除对少数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的商业性贷款企业以信用方式贷款外,其余商业性贷款一般都得提供相应的抵押或质押,且抵押的品种仅有房屋、机器设备等有限的品种。而这些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恰恰是自有资金不多、经营规模不大、经营效益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并且尚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与农发行贷款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企业的政策性信贷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三)资金筹集渠道狭窄,难以发挥有效融资的作用。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为了弥补商业性金融不愿或不能涉足农业领域而设计的一种融资方式。它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体现了农业政策性金融负债结构的内在规定性。但目前农发行自主筹资功能不强,资金来源渠道不宽,主要是通过市场发债来融资,而代理财政支农资金拨付并将涉农企事业单位纳入农发行存款业务范围,进而优化负债结构,降低筹资成本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信贷资金的来源主要依赖向上级行借款,代理财政支农资金拨付的功能和存款组织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和挖掘。(四)信贷人员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银行管理的要求。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蕲春县农发行的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1996年底从农行调入,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正规和高学历人才奇缺。2006年底,具有正规大学学历的比率分别只有17%。其中从事信贷专业的正规和高学历人员更是屈指可数,目前该行信贷人员9人,其中项目评估和信贷营销专业人才没有,且具有正规大学学历的比率仅为11%,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专业人才边缘化的现象比较严重。

  四、打造"建设新农村的银行"需要管理创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需要在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其中资金的投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广大农村地区资金投入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农发行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更显重要。因此,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和对政策性信贷资金的需求,农发行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完善支农职能,找准工作着力点,加大政策性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农发行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一)要在功能扩大化方向进行创新。农发行的许多服务功能明显落后于商业银行,如结算工具等等方面,这些方面也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障碍。

  (二)要在融资方式上要进行创新。新的支农项目资金来源应与地方政府筹集支农资金挂钩,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筹集支农资金的积极性,这部份资金来源主要包括非支农金融机构的闲置资金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性存款,这种筹资方式可以减轻农发行全系统的资金压力。

  (三)要在支农的深度和广度上创新。农发行要拓宽服务"三农"的深度和广度,只要是涉农的项目,都应是建设新农村的范畴。建议全面开办中小企业贷款,确保有市场、有效益、有增长潜力的农村企业和农业项目能及时获得农发行的信贷支持。

  (四)要在信贷管理上创新。对农发行的支农项目应以政府信用为主。对具有政府信用或者具有足额抵押担保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要突破传统的申报、审批程序,调查、审批要从快、从简,贷款期限也应切合实际,不能死板一套。因为农业开发项目往往具有季节性,错过了季节往往影响就是一年,贷款期限的制订要切合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不能单纯强调农发行自身"结零"、"清场"。

  (五)要在农发行内部在考核上要有所创新。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农发行的神圣职责,履行这一职责不能过分强调市场化原则,要正确处理好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农业发展银行自开办商业性业务以来,其管理和考核方式逐步趋于商业化,考核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农发行是由原纯政策性业务逐步调整而来的,由于各地、各行的基础条件、地域条件、资产质量、历史包袱、存贷规模等等不同,考核的结果往往存在不合理的差别,甚至有些失真,通过绩效挂钩往往不易达到真正调动每一位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因而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管理、考核方式,以充分调动各级行及员工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要实施人才强行战略,加强信贷管理队伍建设。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有计划的培养一批适应农发行发展需要的项目评估、贷款审查、风险管理、客户营销等信贷专业人才。一是坚持全员培训方针,要充分利用远程网络等平台,分层次、分专业、多渠道、大规模开展培训,切实提高信贷专业人才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项目评估、贷款审查、客户营销等人才库建设,通过培训考试进行资格认证、竞聘上岗。三是完善信贷专业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业绩评价和考核管理制度,建立人员准入和清退机制。四是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加大绩效挂钩力度,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对有突出贡献的信贷管理人员实行表彰与奖励,对违规违纪者进行处罚。通过各种方式,强化信贷人员岗位操作技能训练,造就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技能精湛、适应现代银行管理要求的专家型队伍。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