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新闻网6月21日电 (范绪光、赵小芳)贫困山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浠水县绿杨乡正是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新农村建设在绿杨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新农村建设,让绿杨乡活了。
历史:一潭死水波澜不惊
绿杨乡位于浠水县东北部,与英山,罗田,蕲春三县交界,全乡版图面积136平方公里,5916户,23372人,辖26个行政村,17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0346亩,其中水田9317亩,山林面积14万亩,可养殖水面2.4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库区乡。
走进绿杨乡,当你看到这一个被绿色环绕的乡镇,你无法不被眼前的美妙景色吸引,你也无法想象这儿曾经是一个土地荒芜,寸草不生的贫困乡村,你更加无法停止住好奇的脚步,想要看一看这样一潭毫无生气的“死水”是怎样变成一条清澈的小溪的。几年前的绿杨乡,有凸凹不平的泥巴路,随处可见的垃圾,及不卫生的水,整个村庄没有一项合格的管理机制,一个优秀的领导班子,一套具体的整改措施。
现在:一米阳光射进来
要想推进绿杨乡的新农村建设,使其变成一个和谐富裕的乡,首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绿杨乡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山林资源极为丰富,自然资源是根,怎样使根发芽,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就得有会浇水的人。而政府的领导,是使根发芽的前提。为此,绿杨乡政府根据本乡实际,以打造绿色生态和谐绿杨为方向,以“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垃圾”五改和“建池、建家、建园”三建为切入点,以加速绿杨乡经济发展提升农村文明和谐程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
其次,有了目标和方向,还要把农村的现实和目标结合起来,考虑本乡的经济社会政治建设,绿杨乡确立以发展畜禽、茶叶、中药材、山野菜特色林果为基础;2007年修建农村水泥路12公里以上,大大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在全乡发展1—2万只鸡场,新增生猪养殖1500头;并在李坳、冷水、龙潭、乱石河、土桥、栗林、梓木、牛头等村新发展沼气700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板栗、茶叶、水产品专业村。
第三,政府引导,农民是主体。没有了农民的参与,任何政策都无济于事。要想新农村建设有持久的动力,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素质。绿杨乡干部党员率先提高自身科学知识水平,带头修建沼气池。然后再广泛宣传新时期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推广科学知识,培训农村劳动力。让和谐和文明在干部和群众之间互相传递。
第四,舞好龙头企业,打好生态绿色牌,实行走出去战略。福鑫万只鸡场是绿杨乡的支柱产业,当地政府把发展支柱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带动盘活小企业。茶叶、塘堰水产品、深山野菜、药材等都是绿杨乡特有的农产品。把这些特产打造成绿杨乡独特的品牌,再推向市场,这样一来,绿杨乡的商品率就会不断提高,农民的钱袋也会水涨船高。
未来:一条大道伸出去
绿杨乡的变化如此之大,可是他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当地政府作出进一步的改革政策。预计用5—10年时间努力,使全乡60%的家庭有经济庭院,有沼气池,有新房舍。目前,绿杨乡正在修建沼气池600户,并在乱石土桥、梓木、栗林、牛头等几个村大力推广“猪—沼—茶”,“猪—沼—药”,“猪—沼—板栗”等生态模式,通过推广沼气,既减少了林木的砍伐,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绿杨乡政府正带着人们唱着幸福之歌,走向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