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县北部山区崎岖的山路上,一位青年正一步一拐地行走着。他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十几里山路,耗费了他几个小时。寒冷的冬天,那青年头顶冒着热气、额头沁出汗珠,他毅然艰难地前行……
一个山坳里的小山村出现在眼前,青年露出了笑容,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继续一步一拐地赶路。
“毕老师?”、“毕老师来了——”刚到村口,五六个孩子冲到青年身边,将他团团围住。闻讯的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赶忙邀请青年到家坐坐,闻讯的乌沙畈村党支部书记田定发赶来,拉着青年的手说:“毕老师,怎么没事先通知我,我叫人开摩托车去接你啊!”
“田书记,我是来家访的,哪能劳烦你们啊!”青年忙说。
“你是我们村里娃的贵人啊!再说你的腿又不很方便,接你是应该的。”
静谧的小山村,顿时热闹起来……
青年名叫毕传高,蕲春县檀林镇乌沙畈小学代课教师。2004年,任本村乌沙畈小学代课教师。任教9年来,他克服身体残缺所带来的诸多困难,以校为家,潜心教学,关爱学生。2010年,被吸纳为湖北省教育学会会员,同年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标兵”,受到中国教师教育学会的表彰。
身残志坚,自成一家,以超常毅力向命运挑战 毕传高所在的乌沙畈村,是蕲春县最偏远的一个小山村,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毕传高半岁时,一场高烧夺去了他的健康,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此落下终身残疾。小儿时,坚强的毕传高练习走路,右腿两次摔成骨折,虽经手术,但仍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左腿长,右腿短,行走更加不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幸运的是,毕传高有一位坚强而又爱他的父亲。为了他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坐进课堂,父亲毕响应先是辞去村民办教师职务,后又辞去村干职务,腾出手来帮扶儿子攀登书山,畅游学海。小学6年,小毕在父亲的帮扶下圆满完成学业,成为乌沙畈小学品学兼优的学生。而上中学,对于这个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残疾少年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
离村最近的詹大悲中学,距乌沙畈也有30多公里,而且山高路险。为让儿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父亲毕响应毅然背起儿子踏上为期三年的“陪读”之路。时任县教育局党委书记蔡新宁,被“求学父子”所感动,毅然伸出助学之手,每年资助毕传高500元。春秋两季开学,蔡书记都要到校看望。
大义父亲的“陪读”之举,不仅让毕传高深切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更让他学会感恩,学会坚强。他暗暗立下誓言,这辈子一定要像父亲一样,做知识的传播者,做求学者的人梯!为此,2002年初中毕业之后,他开始更为艰苦的学习生活,自学了从高中至大学语文的相关课程,攻读教育学、心理学及小学语文教学法,不懂的就向父亲请教。经过两年持之以恒的学习,毕传高的学识尤其是写作能力有了很大长进,文学作品屡见报端,成为小镇里公认的才子。
2004年秋,乌沙畈小学教师紧缺,毕传高被聘为代课教师。他接过父亲曾经执过的教鞭,开始他认为“最幸福”的教书生活。当年全镇文化课统考,他所带班级实现“开门红”,跻入全镇先进行列。
学生一分成绩,教师三分汗水。而年轻的毕老师还认为,除了“汗水”,还要有不断更新的知识,还要有传递知识的能力,还要有锐意进取的精神。走上教学岗位以后,毕传高的日子总是这样度过:白天,他蹲班带课,带领学生漫步书山;夜晚,他与灯相伴,畅游学海。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沓稿纸,让他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变得摇曳多姿。
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变革,他有一种紧迫感。他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充电”,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在代课工资微薄、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他每年自费订阅300多元的专业报刊,购买书籍花费1000多元。
教学之余,他阅读大量的教育专著和文学经典,撰写发表了大量的教学论文、时事通讯和文学作品。特别是近四年,几乎每周都有文章见报。至目前,已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800余篇共计40余万字,多篇论文在国家和省市获奖。2010年元月,他被全国最著名的学习网站“习网中小学生作文板块”聘为特约名师。同年3月,荣幸加入湖北省教育学会,成为名满山乡的“育人专家”。
以苦为乐,敢为人先,语文教学独树一帜 在局外人看来,年轻英俊却身患残疾,在偏远的山乡小学又是代课教师,“毕老师一定很痛苦”。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小毕老师很快乐,很幸福!
和大多数山区小学的教师一样,在乌沙畈小学,毕传高一个人“包”了一个班级。学校是全面开科,每一门课毕传高都精心准备,从不马虎。
在语文教学中,毕传高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手段,把“培养会学习的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创造性地实施了“三多三少赏识教育法”(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斥责;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成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挑剔)和“四点式语文教学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梳理疑点、寻找德育点)。
为使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得到更大的提高,毕传高在遥远的乌沙畈小学办起了建校以来的第一个班级文学社。他花钱买回打印机和油墨纸张,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优秀作文打印成册。几年下来,班级文学社越办越火,保留下来的历届学生的优秀作文累计超过200篇……从厌写到爱写再到会写,学生的作文水平稳步上升。至目前,同学们已在多家报刊上发表作文96篇,32人次在国家和省市县作文竞赛中获奖。9年中,毕传高多次主讲作文公开课,他探索提出的“快乐作文四部曲”教学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学同行所借鉴和采纳。
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甘作人梯品行高尚 有人曾问毕传高:为什么差生到你手上总能变好呢?毕传高的“秘诀”只有六个字:兴趣、耐心、爱心。
毕传高说,“六字诀”中,最重要的是爱心,是教师要从心里把学生当亲人。
毕传高认为,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窗户的一把钥匙,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剂良药,是指引学生人生航向的一盏明灯。在教学中,他把这样的爱倾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对那些留守学生和“问题学生”,更是爱心感化,从不放弃。
走出乌沙畈到镇里或是县城读书的学生,同样牵挂着毕传高老师的心。
在毕传高教过的学生中,有个名叫詹林的,读小学时成绩出色,但到初中后,学习成绩迅速下滑。毕传高听到消息,特意把詹林同学请到家里“聊天”。经了解得知,詹林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人管束,便沉迷网络。毕传高像哥哥一样开导詹林,讲上网的危害。他还特意托人从邻县英山购买了一套中考复习资料,利用节假日帮詹林同学查漏补缺。在毕老师的帮助下,詹林进步很快,2013年中考被县一中录取。
诸如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毕传高就是这样一种人,将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他的学生。
真情家访,搭建桥梁,铺就学生成长之路 在注重因材施教的同时,毕传高还坚持家访,携手多方力量,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铺就道路。
乌沙畈村地广人多,山高路险,正常人都望而生畏,但毕传高却拖着残疾之躯跋山涉水,坚持家访,9年从未间断。
山里的孩子大都是穷苦出身,家访过程中,每每看到一些家庭挣扎在贫困线上,毕传高便忍不住掏出钱来“做好事”。据不完全统计,9年里,毕传高向困难学生家庭捐款3000余元,而他的月工资几年前还只有150元,去年才涨到550元。
为了开拓学生视野,让山里的娃娃读到更多的课外书,2011年11月,毕传高老师在网上发出倡议书,向社会募集图书,筹建“大别山希望书屋”。爱心迅速集结,13个省市的爱心人士、公益组织和民间团体纷纷响应,一月之内就收到全国各地捐赠的图书4000多册,学习用品800多件。2013年3越9日,由毕传高老师邀请并发起、23名蕲春籍歌手、爱心人士参与的“大爱大别山,情牵留守娃”原创歌手演唱会在乌沙畈小学浓情开唱,他们为该校的师生带来了自己的原创歌曲和礼物,让没见过多大世面的山里娃大呼过瘾。爱心人士为学校捐赠了价值4000多元的体育器材,并定向资助5名贫困生。
9年来,毕传高的足迹踏遍全村15个小组、每一名学生家中,不少贫困家庭受到他的“恩惠”,一个又一个迷途的羔羊被他唤醒,他所教的班级连续九年无一人辍学。
愿化春风催桃李,甘为时雨润栋梁。在蕲北山乡,代课教师毕传高以病残之躯,奏响蜡炬成灰的师魂之歌,倡导奉献无言的价值取向,托起山乡教育的希望。他的崇高师德和身残志坚的可贵品质,受到各级党政和教育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连续多年被评为檀林镇模范教师,四次荣获全镇“十佳教师”。2010年9月,他被评为蕲春县“师德标兵”。同年受邀参加“师魂报告团”,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老师一起,在全县各地巡回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