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029阅读
  • 0回复

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风吹杨
 

发帖
2812
铜币
30762
威望
843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7-03

武汉市辖7个中心城区、6个远城区和3个开发区,其中,中心城区现有街道86个、社区948个、常住人口423万人。近年来,在卫生部的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精神,连续两年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列为政府为民办理的实事,在完善政策、健全网络、提高功能、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大胆在公共卫生科、社区首诊、水平提升、民主监督等方面探索了“两个模式”和“两个机制”。

一、开展公共卫生科建设,创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2006年,我市通过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公共卫生科,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整合,探索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新模式。一是职能的整合。我市将原在各级疾控、妇幼保健机构实施的传染病管理、免疫预防、健康教育、慢性病防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残疾人康复等适宜在社区开展的各项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统一移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明确了社区公共卫生“5大类20项”工作任务;二是资源的整合。通过竞争上岗,选拔了一批具有预防保健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安排到公共卫生科。通过政策倾斜,对公共卫生科优先保障经费、配置设备、改善环境。通过合理调整,在公共卫生科设置传染病管理室、免疫预防室、妇幼保健室(计划生育指导室)、卫生监督室、健康教育与慢性病防治室,业务用房总面积不小于80平方米;三是管理的整合。建立了全市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统一规范、统一培训、统一指导、统一考核、统一核拨经费的集中管理模式,按照费随事走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原则,完善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补助办法,制定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与经费补助标准,在对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全面考核的基础上,核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

通过在全市创建标准化公共卫生科,极大地提高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全市社区公共卫生工作2006年与2005年相比,一是传染病防治效率提高。疫情及时报告率由97.3%增加到99.5%,结核病督导由241人次增加到1187人次,第一、二类疫苗和流动儿童接种人次分别由8.397.211.02万人次增加到9.269.061.14万人次;二是慢性病防治力度加大。慢性病随访病例增加了106.6%;三是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强化。产后访视人次、儿童4.2.1体检人次、妇女病筛查人数分别增加了20%23.6%57.9%;四是健康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次数和参与社区健教居民人次分别增加了68.6%90.5%;五是卫生监督协管从无到有。参加巡回检查、协助执法、违法行为报告分别达到1587人次、302人次、146次。

二、试行社区首诊,创新分级医疗服务模式

2006年起,我市在青山区开展了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试点工作,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小病放心进社区,大病顺利进医院,康复平安回社区”的分级医疗服务新模式。一是明确社区首诊人员范围。青山区政府规定,辖区内的1.5万特困群众和武钢等大型企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20万职工及其家属,就医必须首诊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到医院;二是实施首诊优惠政策。对到社区首诊人员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诊疗、注射服务、住院诊疗、护理服务费用等五项医疗服务费用,对特困群众还按20%比例减免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胸透、心电图等六项检查费用,并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因政策减免部分,由政府予以补偿;三是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确定青山区辖区内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为社区定点转诊医院,制定社区常见疾病双向转诊标准,确定转诊流程,完善转诊制度,明确转诊责任。社区全科医生根据双向转诊标准和首诊病人的病情,向病人提出转诊建议,指导病人选择上级医院和就诊科室,必要时陪同护送病人转诊。上级医院对社区转诊的病人给予部分医疗服务费减免优惠,住院医师在病人出院时填写康复计划,并通知社区全科医生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

青山区通过探索社区首诊工作,方便了居民就医,合理分流了到大医院的病人,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为全市推进社区首诊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2006年特困群众和参保职工的社区首诊率分别达到85%62%,双向转诊的下转率达到32%,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比2005年同期增长42%,每门诊病人和每住院病人平均费用分别比2005年同期下降13%16%

三、加快水平提升,探索社区卫生人才建设长效机制

我市为缓解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紧缺状况,在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一是开展“对口支援”和“千名医生下基层”活动。2005年起,我市开展了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简称“对口支援”)和大医院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帮助工作(简称“千名医生下基层”)的活动。要求全市58家二级以上的公立医院每家必须对口支援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社区医务人员到大医院免费进修;同时,向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以管理、医疗、护理和医技人员为成员的服务团队,在中心帮助工作1年,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传、帮、带”。3年来,共有1012名大医院医务人员到社区工作。二是鼓励“老医生进社区”工作。2006年,我市制定并实施了鼓励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简称“老医生进社区”)工作的计划,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对原在二级以上医院工作、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中级以上职称、70岁以下、身体健康和自愿到社区工作的老医生,按主医师1000/月、副主医师800/月、主治医师600/月的标准由市政府给予津贴补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结合工作情况发放工资。目前,全市共招聘了152名老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三是实施“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计划”。2006年,我市制定并实施了“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计划”,要求到2008年底完成全市所有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规范化岗位培训。我们采取分片分类的培训办法,以2-3个区为一片同时培训,按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卫医生及其他卫技人员专业分类,通过理论学习与临床带教相结合、技能培训与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形式,认真实施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截止2006年底,我市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规范化岗位培训率分别达到86%、89%、93%,到2007年底将完成全部培训任务。四是实施“引进大学生”工程。2005年以来,各区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大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优惠政策。对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大学生,由财政部门负责为其缴纳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金,工资按高于所在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水平发放,安排刚毕业大学生带薪到大医院免费进修学习1年。3年来,全市社区共引进了146名大学生,初步缓解了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

四、创建群众满意机构,探索社区卫生服务监督机制

2006年,我市通过开展创建群众满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活动,发挥社区居民的民主监督作用,由第三方评价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将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标准,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民主监督机制。全市统一印制居民意见反馈表,通过民政部门将意见反馈表分发到居民群众手中,对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晓程度、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服务态度等内容进行评价。居民通过“邮资总付”专用邮件反馈意见表,邮政部门负责统计、计算满意度。对无违法违规行为,专业考核和群众满意度达标的机构,在媒体公示后授予“群众满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荣誉称号;对群众不满意的机构,在限期整改后群众仍不满意的予以淘汰。

通过开展创建群众满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的积极性,改善了服务态度、创新了服务模式;组建由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和社区护士组成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上门访视、家庭出诊、家庭病床、家庭护理、家庭健康指导、家庭康复指导等“六上门”服务;主动在社区居委会宣传栏和单元门栋上公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承诺、服务特色、药品价格、惠民政策等,统一制作服务承诺卡发放到居民家中。通过2006年底的满意度调查反映,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

我市社区卫生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区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一是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中心城区按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6个、站356个,基本上都设置在居民小区内,居民步行15分钟以内都可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二是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得到较大的提高。2006年全市社区门诊量为448万人次(占中心城区总门诊量的20%),住院量为3.37万人次,分别比2005年同期增长41.5%51.8%,每门诊病人和每住院病人平均费用分别比2005年下降11.7%14.3%三是社区居民得到更多的实惠。3年来,共有1558万人次在社区享受了各种医疗服务减免优惠政策,减免费用3181万元。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