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绿的艾草、洁白的栀子花、淡黄的金银花、粉红的油牡丹……
初夏时节,踏入蕲春山川田野,满目繁花似锦,药草飘香。
6月20日,从田间察看蕲艾的“赤方蕲艾”品牌创始人江满春回到店里,来不及喝口水,便端坐在电脑前,一边打印蕲艾药品派送单,一边热情回答淘宝买家的咨询。
在蕲春,一大批像江满春这样的“弄药人”,在中医药和旅游产业大舞台上大显身手,追寻“淘金梦”。
“近几年来,蕲春推进医药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进步和成功就是主动与市场对接,思路越来越明晰。”蕲春县委书记徐和木说。
“我考察过全国所有药都和药市,蕲春的产业链最完整,最具发展潜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视野。”6月21日,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军力考察蕲春后有感而发。
“药”与“旅”的美妙交织,蕲春中部“药都”名副其实,步履铿锵,渐入佳境。
一份“业绩单”也许是最好的印证。2013年,全县规上企业142家,比2011年末增加29家,亿元企业51家,增加25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36.54亿元升至55.78亿元,年均增长23.55%.
药业疲困,昔日“药都”难免尴尬 蕲春药材丰富,中医药源远流长,是小有名气的“华中药谷”。蕲春与“药”结缘,源于一个人:李时珍,一部书:《本草纲目》。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为做“药”文章苦苦追寻。
以“药”为媒,2011年前,蕲春连办医药节会,买卖的多为外地药材,本地药业有点“落寞”,“医药牌”、“名人牌”未能在全国叫响。随着商贸物流业态新变化,这种焦虑更为突出。
经常带团外出旅游的叶小俊说:“在外地人面前,提起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个个敬慕不已,说到蕲春,多摇头不知。”
盛名之下,蕲春“药都”有稍许尴尬。
20多年的不懈探寻,蕲春中医药产业路面临思路、市场、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诸多要素的“瓶颈”制约,阻断了中医药产业“化茧成蝶”。
[ 此帖被启呈在2014-07-04 10:2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