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873阅读
  • 0回复

李时珍科举落榜后改学医金圣叹写39个动心被除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qcip
 

发帖
3392
铜币
14462
威望
2496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7-19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科场如战场,有人春风得意马蹄疾,自然也有人愁云惨淡万里凝。多位历史名人都曾三度名落孙山。
李时珍:落榜后改学医
  从6岁开始读书后,李时珍显露出聪明才智,1532年刚刚14岁的李时珍中了秀才,这给父亲李言闻带来了莫大的期盼。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中举人何等之难,李时珍连续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第二次还由于过度的用功和劳累得了骨蒸病,连续高烧不退,险些丢了性命。
  两次落榜后,李时珍依然在科举路上艰难跋涉,集中一切精力希望能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23岁的李时珍第三次落榜,李时珍的举人梦和李家的举人梦彻底破碎。科举考试三度落榜以后,李时珍父子都对科举制度心灰意冷,李时珍无奈抛下了八股文,转而学医。
  经过不到4年的时间,李时珍已经成为一名有独立行医能力的医生,而且名声越来越大,成为名声传遍全国的名医了。1556年,湖北楚王的世子突然得了暴厥症,俗称抽风,找了很多医生都没有治好,楚王很着急,慕名请来李时珍,谁料一付药后,竟神奇般地药到病除。为了报答李时珍,楚王委任李时珍主管王府里的祭祖,官居七品。3年后,皇帝突然招揽天下名医,楚王应招,将李时珍推荐入太医院。
  公元1552年,李时珍断然决定不再以开业行医为主,而要集中主要精力,完成重修本草的伟大理想。李时珍用18年的时间进行野外考察,又用10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自己重修本草的心愿。
金圣叹:试卷连写39个“动心”
  明末清初文坛奇才金圣叹,也曾三次名落孙山。第一次试题为:“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他答题时在试卷上绘了一个光头和尚,一把剃刀。主考官问他这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此亦匏瓜之意形也。”主考官大怒,其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次参加科考的题目为“吾四十而不动心”。金圣叹在试卷上连写了39个“动心”。主考官追问原因,他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孟子曰四十不动心,则三十九岁之前必动心矣。”又因此被除名。第三次,有“西子”题目,金圣叹提笔写道:“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乎?”结果,金圣叹再次名落孙山。金圣叹失败在了与生俱来的幽默与玩世不恭上。
  公元787年,韩愈在取得乡贡资格后,再次前往长安,应礼部进士试,但这次考试失败了。接着,他又考了两次,均名落孙山,这对韩愈打击很大,他感到愧对祖先、愧对家人。韩愈把前人写的文章都吃透了,但他的写作方法不讨主考官的喜欢,譬如第三次考进士,他没有用骈体,而是用古文体挥笔而就,写得很顺利,但主考官看了以后,却把试卷放在一边。
韩愈:接连应考霉运多
  公元792年,韩愈再次来到长安,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这一次,主考官是宰相陆贽,试题和上年的差不多,韩愈没有犹豫,一字不改地把去年的旧作写在卷面上,很快交卷了。陆贽看后,感到此卷似曾相识,反复看了几遍,自语道:“好文章!完全是古文风格,没有半点骈体文的味道,去年怎么没有录取?差点埋没人才了!”就这样,韩愈考中了进士。
  考取进士并不等于有官可做,这只是入途的第一步。礼部只管进士,派官还要经过吏部的“守选”考试,其考试名目多,普通的是“书判拔萃”,入高官的是“博学宏辞”。韩愈心想自己满腹经纶,考“博学宏辞”不会有什么问题。谁知,与当年考进士的命运一样,连续三年,均一败涂地。
  幸而后来《进学解》被当时的宰相看到,惊叹不已,很同情他的遭遇,也欣赏他的才干。于是任命韩愈为五品刑部比部郎中兼任史馆修撰,从此韩愈进入高官阶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