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847阅读
  • 0回复

清代大宅门 隐身灵芝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天地人
 

发帖
2373
铜币
25189
威望
67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雕栏玉砌的高台门楼,精致温婉的绣楼,精致的门窗,精巧的天井……一个秋日的正午,穿越“庭院深深”的清代豪宅,漫步在泛着幽光的青石地板道上,恍惚间,似乎时光倒流到那随时都会有轻移罗裙的少女,沿木梯从绣楼上向你走来的年代。

    这是隐于英山县南河镇灵芝村的一处清代古民居,至今已有116年历史,成为全市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民居。

    究竟谁在此建下豪宅?谁在此吟诗作赋?谁在此射箭习武?

    敲开村里小学的大门,在一道蜿蜒石墙及树木的掩映下,操场右侧一栋面北朝南的古宅,就出现在众人面前。

    虽只是一个侧面,已让人无法移开目光。疾步走近,一座青砖黛瓦硬山顶的豪宅就完全展现出了真实面目:白灰勾缝,山石、青砖垒就,简朴古拙。

    迈过高高的汉白玉门槛,推开满是风尘的厚重铜环木门,你会发现,里面竟别有洞天。

    而穿行这重重庭院后,才真正领会到“深”之精妙。据悉,曾经的段氏府占地2.4万多平方米,现仅存1743平方米的主院。但就这仅存的主院,也有“九十九间半”。

    进了第一道门,再绕过影壁墙,再过一个小天井,仍不能顺利登堂入室,而是要再穿越两三道门,才能到达主屋。主屋又有后门,穿庭而过,又是一处小院。整个建筑分为三进院落,按八卦方位为二十四向。

    虽然每处院落面积不大,但古人通过影壁墙、门楼,把院落处理得迂回曲折,给人曲径通幽之感。

    同去的村支书段柏槐介绍说,当年盖这栋房子的主人是清朝光绪年间候补知县段昭灼。这样的大户都害怕土匪,把房子建得如铜墙铁壁一般。所以,在革命战争年代,这座美丽的庄园还承载了光荣的历史使命,一度成为鄂东党政军工作中心。

    从1931年至1941年期间,红二十七军、红十五军、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以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多次在此宿营和成立临时战斗指挥部。1931年农历6月18日,苏维埃红四军区政府在此成立。1941年11月4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野司机关警卫战士350人转战英山,在段氏府宿营并召开军事会议。刘伯承夫人汪荣华率部在段氏府驻扎3个月。1946年9月19日,张体学率独立二旅在段氏府休整。

    解放后的段氏府,一度成为当地学校的教工宿舍,里外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文革时期的标语,一间空房子里孤零零的矗立着当年教工搭建的简易土灶。

    直到1986年,段氏府才被英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英山县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现移交县文物部门管理,日常管理是聘请一名当地村民负责。

    2013年10月7日,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清泉来段氏府考察时感慨,保存得如此完整的古民居在全省都很少见,一定要将其保护好。

    各级党委政府也一直在筹划推进对段氏府的保护和开发,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县已经从省文物局申请200多万元资金对段氏府主体进行修缮,预计投资500万元、针对内部蚁患、艺术部分的二期维修工程也即将动工。

    这仅仅是第一步。南河镇党委政府更希望以段氏府为突破口,把南河的旅游产业做起来,一方面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同时给老百姓提供增收渠道。

    “在保留段氏府原貌的前提下,成立大别山农耕文化纪念馆,将大别山地区民间特色器具、文物陈列于段氏馆内。”——这是该县前文联主席马民权为段氏府规划的发展前景。但现实是,直到今日,进入段氏府,依然要首先从当地一所名叫“麻园小学”的大门穿过,段氏府门前的空地被学校精耕细作成了一大片菜地。筹措资金、迁建麻园小学,则成为当地政府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