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际国内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产品结构多样化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安全、营养、方便将成为人们的消费倾向,消费的多层次和多样化推动着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也有了新的突破。
(二)研制开发系列化
由于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决定着农产品的增值程度,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越来越细化,精深加工层次越来越多,产品的研制开发呈现系列化。在发达国家,一种农产品可开发出数百种甚至数千种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加工产品。我国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的研制开发能力有较大提高,少数种类的农产品也可开发生产出数十种或数百种加工制品。
(三)生产过程标准化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的生产以高度的标准化为基础,各类质量标准、检测标准和技术规程等都严格且具体,贯穿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覆盖率达到98%以上。近几年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标准化工作在我国得到了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的相关标准正逐步与国际接轨。
(四)企业规模大型化
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其中很多企业是跨国集团。世界食品加工企业50强中,年销售收入一般在100亿美元以上。最著名的200家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值已占到全球食品产业总产值的1燉3。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中国工业企业500强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占1燉7以上,出现了三元、伊利、夏进、双汇、蒙牛、旺旺、德大、希望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
(五)市场营销品牌化
随着消费者对品牌意识的逐渐增强,农产品的商标品牌已成为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知名度高、信赖感强的品牌能够显著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品牌经营,在优质生产、精细加工的基础上,通过精心包装、标牌销售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雀巢、百威、康师傅、可口可乐等都是国际知名品牌,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目前,我国也已涌现出了双汇、莲花、兴发、金健、希望等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农产品品牌,许多大中城市纷纷开辟了品牌农产品、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
(六)经营组织一体化
当今发达国家的农业已形成由多个生产领域组成的完整的产业体系。从事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经营主体在专业化的基础上,组成“农工综合体”、“农工商联合企业”,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经营。在一体化经营中,加工企业是“龙头”,农业生产者主要是根据生产合同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产品,后者则向前者提供相关服务。我国近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和加工紧密结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成长,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模式。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基本思路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相结合、技术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改善软环境与夯实硬环境相结合,努力提高市场化水平,提高湖北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力争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依据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加快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依托优势农产品基地,实行大中小型加工企业合理布局,重点扶持大中型加工企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优质安全品牌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立足市场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消费需求,重点发展有比较优势和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发挥规模效益。
产业化经营原则。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市场主体,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原料基地紧密结合、上下游产品有机衔接、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科技创新原则。加大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引进和自主开发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切实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效益、后劲相统一,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鼓励投入多元化原则。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各类资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非国有经济成为农产品加工业投资的主要来源,实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允许和鼓励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采取直接投资、合资、许可证生产等多种形式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
加强宏观指导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上项目要做到高起点、高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形成与九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九种特色农产品基地相适应的加工业布局,建立一批有实力、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创立一批知名品牌,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和重要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食用农产品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食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使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体目标: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700亿元,年均递增10%;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达到1∶2。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10亿美元。
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粮食加工
1、现实基础:湖北是粮食生产大省,年产量和商品量在全国位居前列,已建立了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品种不断丰富的粮食工业体系。全省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大米产量居全国第2位,面粉产量居全国第6位。大米年加工能力1500万吨,面粉年生产能力300万吨。大米加工形成了普通米、优质米、免淘米、营养米系列,面粉加工形成了普通粉、精粉、自发粉、专用粉、营养粉系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加工企业规模偏小,深度开发不够,产业链较短。
2、发展方向: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实现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着重发展优质稻谷精加工,重视精碾、调质、成品整理、营养强化、专用粮配制等技术开发与应用,积极开展米糠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大力开发多种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重点开发利用本地优质弱筋小麦,生产专用饼干粉、糕点粉等,并注重麦胚、麸皮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开发系列杂粮精加工、风味食品,利用优质中筋小麦原料优势开发营养强化面条、魔芋面条、保健面条,积极开展面制品的工业化生产。
3、发展目标:到2007年,龙头企业加工原料70%实现基地化(即加工原料由相对固定的粮食生产基地提供),粮食加工产量1200万吨,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60%。到2010年,龙头企业加工原料80%实现基地化,粮食加工产量1600万吨,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0%。培植3-5个年大米、面粉加工量过20万吨、销售额过10亿元的大型米业、面粉企业集团,不断做大做强神之乡、洪湖浪、天润、荆珍雪、风池、豪丰、国宝、宏发、章陵、白玉等品牌。
4、企业布局:在优质稻主产区,重点发展规模日产100-200吨的单条大米生产线及多种方便食品加工,并通过资源整合向米业集团方向发展;在专用小麦集中产区,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专用面粉、特色面条加工企业;在特色资源相对集中的山区,发展杂粮精加工。在大中城市建立馒头、水饺、汤元等传统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和配送中心;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粮食加工技术开发中心,为粮食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撑。
5、重点项目:(1)以湖北中汇(浠水)米业公司、国家优质稻蕲春示范基地为主体,组建鄂东优质稻加工中心,发展配制米和系列产品,主攻省内外超市。(2)以湖北豪丰(应城)米业公司、安陆禾丰实业公司为骨干,发展优质糯米系列加工。(3)以天荣米业公司、湖北银欣集团为重点,实施稻谷烘干、大米保鲜和产品冷藏工程,发展营养米、人造大米、鱼米高钙膨化食品。(4)以洪湖浪 米业集团、荆州天绿源米业公司、健良米业集团、仙桃湖沁米业公司为龙头,实施用糙米作原料、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稻米深加工项目,集中开发米糠资源,生产米糠色拉油、强化营养米、富硒大米、绿色无公害大米等。(5)以沙洋风池米业公司、钟祥宏发公司、中香米业公司、京山国宝桥米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组建湖北桥米、中国香稻米业集团,提高产品档次,主攻国内南方市场,建成湖北优质稻米出口加工基地。(6)以枣阳金华麦面集团、云梦龙穗麦面公司、天荣面粉有限公司为骨干,重点发展系列专用面粉,推广“7+1”(7种必须营养素和1种选择性营养素)营养强化方案,集中开发麦胚资源。(7)以应城裕隆食品股份公司、湖北双竹科技股份公司为重点,发展多种特色营养面条、双色面条、魔芋挂面及系列食品等,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油料加工
1、现实基础:我省油料资源丰富,油脂产品齐全,油料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油料总加工能力超过500万吨,年加工量220万吨,加工量居全国第四位,形成了以菜籽油为主、芝麻油、花生油、棉籽油等多个产品并举的格局。各种食用油除满足我省城乡居民消费需要外,还外销其他省份。2002年我省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约为49.2万吨,人均8.2公斤,在全国列第7位。据测算,到2007年我省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将达到83万吨,增加约68.7%;饲用饼粕消费量将增长约40%。油料加工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加工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80%以上企业仍使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设备,年加工量在3万吨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几千吨;油菜籽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率低,生产的食用油30-40%为色拉油,油脚加工利用产值仅是油料原料价值的1.2-1.5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2、发展方向:以“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产业带及优质花生、优质芝麻、优质油茶基地为依托,整合加工能力,主攻精深加工,充分利用最新科研成果,采用“双低”油菜籽脱皮、冷榨、浸出制油及其它油料加工新工艺,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出油率及饼粕蛋白质含量和质量,不断推出新型“双低”菜籽营养油及花生、芝麻食用油系列产品,利用饼粕提取饲用和食用蛋白,从油脚中开发甾醇、磷脂等精细化工产品。
3、发展目标:到2007年,油料加工转化率达到80%;加工油料250万吨,其中油菜籽150万吨;生产油脂65万吨、饼粕110万吨,产值达到70亿元;精深加工产品产值达到40亿元,利税25亿元。到2010年,油料加工转化率达到90%;加工油料300万吨,其中油菜籽170万吨;生产油脂80万吨,饼粕125万吨,产值达到75亿元;精深加工产品产值达到50亿元,利税30亿元。培植2-3个年加工油脂过20万吨、销售额过20亿元的大型油脂集团,不断做大做强天颐、中昌、玉树、万重山等油脂品牌。
4、企业布局:按照油料资源区域布局规划,控制非油料主产区油料加工企业的发展,逐步整合、淘汰加工档次低的小型加工企业;依托江汉平原、鄂东和鄂中“双低”油菜种植基地,建设油菜籽规模化深加工板块区,重点发展日处理油菜籽500吨、油脂200吨的加工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油脂工程技术中心,为油脂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撑。
5、重点项目:(1)扩建年产10万吨色拉油生产线,年加工30万吨“双低”油菜籽。(2)建设“双低”油菜籽脱皮冷榨菜籽油生产线,推广应用调氏冷榨等新技术。(3)从饼粕中提取饲用浓缩蛋白、植酸及其衍生物、植物多酚,从油脚中提取磷脂、甾醇、
VE等,年加工1万吨饼粕和油脚。(4)建设脱毒饼粕车间,采用新型溶剂脱毒工艺。(5)开发“双低”菜籽适温预榨-浸出制油技术,生产各种营养保健油、特种功能用油、膳食油等。(6)运用现代萃取新工艺,生产市场紧俏的大豆分离蛋白改性产品和酞系列产品,年产大豆分离蛋白改性产品2400吨,酞系列产品600吨。
近期重点支持湖北天颐、湖北日月、湖北中昌、湖北华益、武汉新元、潜江巨源、荆门洪森等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
(三)畜产品加工
1、现实基础:近年来,我省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促进了畜禽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全省肉类产量接近300万吨,年加工量30万吨;禽蛋年产量超过110万吨,加工量6万吨;鲜奶加工量10万吨;以地方家禽为原料加工的禽产品及禽蛋加工产品在市场上有较高的占有率;涌现出一些规模较大、产品质量较高的肉类、蛋品和乳品龙头加工企业。但我省畜产品绝大部分以初级加工品或以原料 进入市场,加工企业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加工能力有限,大路货产品多,名特优产品少;高温制品多,低温制品少;餐桌食品多,旅游休闲制品少。
2、发展方向:肉类重点发展猪禽等产品加工,肉类加工逐步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开发具有湖北特色的畜禽加工产品,用现代标准化生产工艺发展传统风味肉制品;蛋类推行鲜鸡蛋分级生产工艺,改进皮蛋、咸蛋、卤鸡蛋等传统蛋类加工工艺,全面提高湖北蛋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奶类重点发展液态奶、保鲜奶及各种酸奶饮料。
3、发展目标
肉类加工:到2007年,猪肉、禽肉、牛羊肉加工能力分别达到50万吨、15万吨和2万吨;加工活猪、禽、牛羊规模分别达到600万头、1.5亿只和30万头;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左右。到2010年,猪肉、禽肉、牛羊肉加工能力分别达到60万吨、20万吨和3万吨;加工活猪、禽、牛羊规模分别达到750万头、2亿只和50万头;加工产值达到135亿元左右。
禽蛋加工:到2007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加工禽蛋20亿枚以上,产值10亿元;到2010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加工禽蛋30亿枚以上,产值15亿元。
奶类加工:到2007年,加工能力达到16万吨,产值20亿元;到2010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产值25亿元。
培育3-5个国内一流水平的大型畜禽加工企业,培育3-5个国内知名的畜禽加工制品品牌。
4、企业布局: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在江汉平原猪禽集中产区,扶持一批包括冷藏、保鲜和深加工在内的龙头企业。在鄂北、鄂西及大别山牛羊生产区,对现有肉联厂、冷冻厂和大型龙头加工企业,要引导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花色品种。沿江流域禽蛋主产区,重点对蛋制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向分级包装、蛋清蛋黄分离提取、加工蛋清蛋黄粉、生产各类具有蛋类营养的食品方向发展。在武汉、宜昌、襄樊、荆州等大中城市奶源基地,重点发展鲜奶和乳制品加工企业。
5、重点项目:(1)集中扶持1个年加工生猪300-500万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猪肉加工企业;扶持1-2个年加工牛羊肉1万吨的企业;扶持1-2个年加工禽肉5万吨的企业;扶持1-2个年加工禽蛋10亿枚的蛋制品加工企业;扶持1-2个年加工乳制品12万吨的奶类加工企业。(2)进一步完善农业部(武汉)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建立畜产品质量监测标准化和质量保证体系。
近期重点支持武汉双汇、宜昌双汇、武汉中粮、湖北神丹、湖北九珠、武汉友芝友、宜昌均瑶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