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627阅读
  • 1回复

蕲春药材村的产业调整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unsky
 

发帖
3408
铜币
32529
威望
124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一次特别的“产业讨论会”,近日在蕲春县株林镇石板岩村委会悄然召开。

  县农业银行主动上门,送来40万元授信贷款额度。只要是村里种药材的农户,都可以贷款。

  12名党员、群众、村干代表合计决定:再次发动村民,让全村药材面积明年增一倍达到1600亩。

  银行和村民一致热捧药材,让村支书张继星很是感慨:3年时间,从冷眼旁观到全民种药,村里药材产业的曲折发展说明,农村产业发展方向对了还不行,关键是路径也要对。

  尴尬起步:说得再好,也不顶用

  石板岩村地处蕲春县北部山区,人均一亩口粮田。村民们守着一亩三分地,谁都抱怨种田苦,可谁都难找到出路。

  2011年,看到周边乡镇不少村庄都在推广中药材种植,张继星也萌发了带领村民走产业转型道路的念头。

  通过对安徽亳州、金寨和本县几个乡镇考察学习,“金银花”这个药材品种,很快便被几名村干相中。

  在张继星等人眼里,毗邻的一个乡镇,金银花面积接近万亩,既有成熟技术,也有试验样板,借鉴推广这个品种,难度应该不大。

  谁曾想,村里召开若干次金银花种植技术推广会,响应的村民却寥寥无几。

  村民王卫彬说,农民很淳朴,也都很现实。很多人一辈子与稻谷打交道,尽管收益不高,但是风险不大。改种金银花看上去似乎效益可观,究竟赚不赚钱,还真说不准!

  万般无奈之下,张继星决定由村集体牵头种药,示范给群众看。

  村委会流转200亩旱地栽上金银花,动员5位村民承包管理,赚了归个人,赔了归集体。

  年终一算账,众人傻了眼。刨去土地流转金、种苗、化肥和人工成本,种金银花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倒贴了不少。

  2012年7月,三位承包人主动放弃承包。

  峰回路转:见到实惠,才会效仿

  为啥别人种金银花能赚钱,咱村就不行咧?

  仔细分析,老张等人终于看出了道道。种药需要精耕细作,时刻掌握市场动向,这与种田还有很大区别。

  村集体请人来务工,酬劳按天计算,一小时就能干完的活,拖了几天才完成。浪费人力,也增加了种植成本。

  这几年金银花市场低迷,每斤干花收购价只有40元左右,每六斤鲜花才能烘干为一斤干花,刨去各种成本不赚钱。

  张继星等人意识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状,关键有两点:品种不对路;村集体单干。

  面对村民的各种质疑,2012年8月,村里再赴安徽金寨等地考察,结识了安徽亳州的药商吴广祥。

  经过对石板岩村地形、地质、地貌的考察,老吴向村民推荐了“瓜蒌”这个新品种。瓜蒌的根、果、果皮和种子皆可入药,耐旱怕湿,很适应石板岩村的旱地土质,而且易于管理,省工省力。

  更为重要的是,瓜蒌种植是一次投入,5年可以持续受益,日常管理工序比传统稻谷要少三分之二。

  抱着试试看心态,60岁的村民黄龙望拿出自家七分岗地试种,第一季收获的瓜蒌就卖了500多元。去年,他又拿出九分地来种,两块地纯收益过了2000元。

  一年收获一季水稻,需要18道工序,而种瓜蒌只要8道工序,一亩瓜蒌年纯收入能抵10亩水稻。黄龙望的“试验田”很快产生示范效应。

  2013年,全村40多户群众自发参与种植瓜蒌,面积突破百亩,收成最好的农户,每亩纯收入过了4000元。

  今年,还没等村里大面积发动,自发参与的农户就翻了一倍,总面积已经超过300亩。

  渐入佳境:因势利导,产业配套

  去年,为解决种药农户后顾之忧,村里与药商吴广祥联合组建石板岩中药材有限公司。

  公司与农民签订瓜蒌种苗免费提供、技术全程服务、瓜蒌订单收购的一系列协议,而且明确提出,收购价格在随行就市基础上,每斤还单独提高一毛钱。

  村里购回两台烘干机,村中药材公司还投入100多万元兴建起加工车间和储存仓库,中药材实现就地收购、就地半成品加工。

  借瓜蒌的东风,村里又因势利导推广夏枯草、蕲艾等多个药材品种。目前,全村药材种植总面积已达800亩。“药材专业村”的名气开始响起来,周边不少村民也慕名来到石板岩村跟班学习种植瓜蒌。

  过去一直在等待观望的农民王学中憨厚地对张继星说,看了两年,发现种瓜蒌还是可以,等闲下来,我也拿块地出来试试!
离线qcip

发帖
3380
铜币
14445
威望
248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12-21
支持支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