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906阅读
  • 0回复

湖北“钉子教师”易章太:坚守乡村小学37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天地人
 

发帖
2373
铜币
25189
威望
67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4-05
  “就算只有一个学生,我也会把学校办下去。只是,以后我不在了,孩子们怎么办?”3月31日,红安县七里坪镇周家墩村大圣寺小学,53岁的易章太看着眼前的大山,道出忧虑。
  37年了,这位皮肤黝黑、两鬓斑白的乡村教师,像钉子一样“钉”在了大圣寺小学。从最初的老师,到如今集校长、老师、保安、勤杂工、厨师于一身,他无怨无悔,固执地为最后的4名学生坚守。近日,经团省委推荐,他成为第二届全国“希望工程烛光奖”候选人。
  为4名学生开设8门课
  大圣寺小学建于1949年,最辉煌时曾开设6个年级,招收320多名学生。随着人口减少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这所学校逐渐成为一个村级教学点,原来的14位老师陆续调离。
  四层楼的大圣寺小学曾是村里最气派的建筑,如今,只有2楼的4间房派上用场,依次是办公室、教室、厨房、寝室,其他房间都空着。
  4名学生,最小的4岁,最大的13岁,分为3个年级。同处一间教室,如何上课?先给一年级上新课,同时让二、三年级预习并做题;上完一年级的新课后,检查二年级学生的预习情况并教新课;结束二年级新课并布置完作业后,又开始三年级的讲课。
  4名学生,开设了8门课程。“一分钟都不敢耽误,忙得很。”易章太指着贴在黑板左侧的课程表说,周一到周五,每节课都是满的。上午语文,下午数学,中间穿插音乐、品德和劳动课;下午第三节后是固定的课外活动,跑步、做游戏、投篮球,或到附近的田间地头山上上自然课。
  “不是不能走,而是不想走”
  1978年,16岁的易章太高中毕业,成为大圣寺小学民办老师,之后转正为公办老师。“37年,我教的学生都有两代人,最初的学生都有孙子了。”易章太说,以前每年1500元的工资他都能坚守岗位,现在更没有理由放弃。
  易章太不是没有机会跳出这个小山村。他的三弟在福建开公司,已在香港上市,多次劝他,“你来我这里,随便找点事做,每月工资比你一年多。”他拒绝了。
  2006年秋,七里坪镇初中急缺语文老师,找到易章太,他不肯去;2010年,镇里的重点小学也向他抛出橄榄枝,他还是回绝了……
  易章太不想走的原因很简单:“我本村人都不守着学校,还指望外乡人来守?”“我守在这里,陪着孩子们读书,看着他们走出山村,等着他们回村给我报喜,我很满足。”易章太骄傲地说,去年,他教过的学生分别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的研究生。
  “他们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孩子”
  8岁的石佳宝,是4位学生之一,读一年级。对她而言,易章太不仅是老师,更是亲人。
  因父亲吸毒,父母离婚,石佳宝由患有糖尿病的姥姥带大。姥姥去世后,石佳宝被寄养在亲戚家。上小学后,易章太和石佳宝成了爷孙俩。易章太为石佳宝洗衣做饭,照顾起居。“他们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孩子。”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易章太,对于家庭有着难言的愧疚:去年,出生才 11天的小孙女左眼角膜发炎,他没能去医院照看孙女;2011年,母亲病重,他坚持上完课后赶回家,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1990年,他为救坠河的学生,撞得头破血流……
  提到易章太,学生们流泪说:“没有易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他的妻子流泪评价:“他可能不是好家人,但一定是个好老师。”
  “就是只剩一个学生,我也会当老师”
  每天上午10点半,易章太都会准时摇响那只锈迹斑斑的铃铛,让孩子们课间休息。他则去山下的古井挑水做饭。水井离学校只有200米,但挑着两桶水,步步都是上山路,到了学校,还有47层台阶。接着,他到自己开垦的菜地,摘菜、洗菜,然后匆匆赶到教室上课。
  学生越来越少,他依然保持这种节奏。对于孩子的转学,他虽有遗憾,却很支持:“到更好的学校,更利于读书。”提到学校的未来,他也很迷茫:“留,教学的硬件、软件跟不上时代;不留,这些特殊的孩子怎么办?如果小学不在了,他们很可能就会辍学。”“只要有学生,我就一定要把学校办下去。就是只剩一个学生,我也是老师!”眼下,易章太担心的是,倘若他哪一天倒下了,谁来接下一棒?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