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109阅读
  • 0回复

湖北资教生计划缘何得以持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缘份天空
 

发帖
2673
铜币
26498
威望
77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8-06

    7月27日上午,“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2004届优秀资教生表彰大会在武汉举行。

    从2004年7月到2007年7月,3个寒来暑往,当初第一批306名志愿到全省29个贫困县(市)、120个乡镇学校任教的大学毕业生,今天有77名站在领奖台上;而且,其中还有83名资教生明确表示要再续合同,留在当地继续资教。

    据主持这项工作的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安丽介绍说,自2004年启动该项计划以来,一直呈良性状态:2005年,选派了1029人到54个县(市)310个乡镇学校任教;2006年,选派了2310人到71个农村县市的780个农村学校任教。今年又有来自全国99所高校的2400多名大学毕业生与78个县市教育局签订了服务协议。这样,服务于湖北各地的农村乡镇学校将有5800多名资教生。

    在目前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的社会大环境下,鼓励特别是要落实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并非易事。据记者所知,西南某省安排一批大学生到农村乡镇学校当教师,顶岗期满后有两种补偿性措施可供挑选:一种是回省城由有关部门安排工作;另一种是如果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当教师,政府可一次性提供5万元的安家费。结果是所有资教的大学生无一例外选择了回省城这一条路。

    另一个实例是,为保证我国西部地区“两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顺利实施,国家提出的一项保障性措施是:从2006年开始,新设两万个教师特聘岗位以吸引大学本科毕业生去西部任教。但是,这一计划的完成情况也不理想,不仅实际报名人数与需求人数相差较大,而且还有相当一些人的基本学历没有达到规定的条件。

    相比之下,“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为什么能够持续?

    陈安丽副厅长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在做任何一项制度设计时,都应该以人为本,一定要从人最基本的需求出发。”

    “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首先考虑到尊重人的愿望。在报名时,特别强调要“热爱教育工作”。

    他们知道,培养一个合格的教师是需要时间的,仅凭一股热情,轰轰烈烈地下去,一年半载又往回走,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因而他们从实际出发,把资教时间确定为3年。

    3年时间,并不短暂,不热爱教育的人,是会望而却步的。200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潘美娜谈到自己为何会选择回家乡湖北房县资教时,不由涌出热泪,“当年我的求学之路太艰难了,学习并不苦,苦的是想学却没有条件学。”在蕲春县詹大悲中学资教的黄兰兰也说:“我永远也忘不了当年20多个学生挤在一个大通铺上。由于师资缺乏,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了一个只读过小学四年级的老师来教我们,很多知识他也弄不懂。有时课上到一半,讲不下去了,他把粉笔一丢,去找校长来解释。农村太缺好老师了,所以我一定要到农村教书!”

    在制度设计上,计划不仅提出入选的大学毕业生每人每年享受5000元奖励、提前定级、代偿学费等一系列经济方面的优惠政策,还为资教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创造条件。

    他们没有把资教生当作送下乡后就不再过问的“弃儿”,不仅为他们建立电子档案、对他们进行全免费的岗前培训,还对他们实行继续教育培训。所有资教生在3年服务期内,每年暑期都会集中到武汉接受一个月的业务培训。

    他们承诺:服务期满后,资教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自主择业。对考核合格的资教生,经选拔可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对表现特别优秀,服务期满愿意继续留在农村乡镇任教达到一定年限的,经过选拔,由省教育厅出资送到国外培训。今年,神龙架林区下谷坪中心学校范献龙等4名资教生很快就要走出国门接受培训。

    从繁华的大都市到偏远的乡村,资教生感到最难耐的不是生活的艰苦而是环境的寂寞。负责实施的教育厅把人性化的管理体现在方方面面:他们建立资教点,让几个资教生形成一个互助的小团队;他们理解年轻人的感情,尽量成全那些正燃烧爱情的情侣,让他们结伴而行;创建农村资教网站,让天各一方的资教生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制度设计时多一点人性化因素,也许这就是“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得以持续发展的真正奥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