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功学老人在自家门口
“父亲母爱不如共产党,弟敬妹尊难比习近平。”“体贴群民朝思暮想扶贫困,深爱百姓千方百计奔小康。”“大鱼小虾味可口来之不易,细粮精粉润肠道点滴莫丢。”三副春联虽已褪色,可字迹依然清晰;虽声律平仄仍待推敲,可读起来耐人寻味;虽言辞质朴,可极具穿透力……
4月23日,罗田县委政研室主任陈学琼下乡调研偶然发现了这三副春联,经微信转发之后在全县引起强烈反响。
三副春联皆为原创,出自一位七旬老农之手。老农名叫吴功学,今年72岁,家住罗田县胜利镇杨家畈村五组。
心念党恩,知足常乐 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吴功学老人出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成长在生活艰难的家庭。由于小时候家里穷,交不起2角钱的照相费,尚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吴功学不得不辍学。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年少的吴功学投身到了大集体生产中,同乡亲们一起,转战各地修水库,风餐露宿修公路,吃苦耐劳筑河堤,为家里挣工分。凭着一股子不怕苦、不服输的劲头,小小年纪的他干活一点不比壮劳力差,是生产队上人人夸的“一把好手”。
上世纪70年代,吴功学家里仍然不富裕。为请木工上门做活,家里竭尽所能准备好酒好菜。可是木工紧俏,家里接连备了五次酒饭,都没请到木工师傅。在填饱肚子都成问题的年代,好酒好菜就是奢侈品了。看着省吃俭用、东挪西凑花钱备齐的酒饭一次次没有用在正点上,吴功学暗下决心自学木工手艺。
“既勤奋又肯动老筋”,这是乡亲们对吴功学的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吴功学一边辛勤耕耘者自己的承包地,一边做着木工的营生,家境一天天好起来。
“以前家里穷,全家上十口人吃饱穿暖是我最大的心愿。现在变化太大了,日子天天像过年,农活不用肩挑背扛了,水电气都非常方便,两个儿子都买了小轿车。尤其是扶贫工作队驻村后,修水泥路,种绿化树,安太阳能,建拦河堰,帮助困难群众发展脱贫产业,全村群众的日子都好过了。这一切,都是因为党的政策好,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包产到户,没有免除农业税,没有精准扶贫,老百姓的日子可能还很艰难。”吴功学老人动情地说。
在与吴功学老人交谈过程中,乡村干部反复问老人还有什么要求,他总是那句原话:“日子极好的,很满足。”如今,老人晚年生活安逸,有空常常摆弄自己制作的根雕,怡然自乐。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用三副对联阐释了什么是忠心向党,什么是心存感恩!”了解老人的心路历程后,陈学琼有感而发。
心怀孝德,敦亲睦邻 父亲早逝,吴功学和母亲一起拉扯着两个兄弟,大兄弟患有痴呆症,一直由吴功学负担。吴功学侍奉母亲无微不至,照顾兄弟极尽周全,村里人人称赞。在他的悉心照顾下,母亲活到了80多岁才离世,大兄弟也活到了50多岁。
老伴过世早,吴功学又当爹又当妈,养育着两个儿子,起早贪黑,洗衣做饭,忙里忙外。除了生活上的照料,吴功学更注重对儿子的家教。他常常教导儿子“以礼为先,以和为贵,遇事三思而后行。”语言上的教育,行为上的示范,让儿子从小就懂得如何孝老爱亲、为人处世。如今,两个儿子事业有成,有车有房,对吴功学更是百般孝敬。“不仅是吃喝不愁,关键是他们对我生活上照顾、感情上关心的同时,还理解我,让我保持自由自在的状态和轻松的心情,这就是他们的孝道。”说起儿子们如何尽孝,吴功学难掩内心的自豪。
子孝孙贤,吴功学有享不尽的天伦之乐。不仅家庭其乐融融,邻里之间更是和睦友好。
“一直都是与人为善,打我记事起,就没看到过他跟人红过脸。我自1995年任村干部以来,村民民事纠纷就没一起涉及到他家的。不仅如此,邻里有什么矛盾纠纷,总是请他出面调解,因为他为人正直和善,大家信服……”说到吴功学的为人处事,村支部书记吴树文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别看他七十多岁了,还是一如既往地热心快肠。邻里有事,他都时叫时应,邻里栽秧打谷什么的,他都义务帮忙。”坐在一旁的吴树书老人插道。
“孝有小孝中孝大孝,小孝孝敬父母、尊敬亲人、友悌朋友,中孝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岗位,大孝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组织。”在“孝德罗田,好人之乡”创建动员会上,罗田县委书记汪柏坤如此阐释。
吴功学就是这样一个有孝德之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