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优质水产品。
产业优势:1、我省是千湖之省,淡水养殖资源丰富,有经济鱼类130多种,可养水面73.4万公顷,占全国可养水面的1/10。2、淡水水产品产量和商品量居全国首位。2002年,全省水产品产量272万吨,渔业总产值149亿元,占大农业产值的16.8%。3、科技力量雄厚,驻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研究院所,是全国渔业科技力量最强的省份。
区域布局:1、平原精养区,包括仙桃、潜江、江陵、荆州、孝南等5市区,以精养鱼池养殖四大家鱼为主。2、湖面放养区,包括洪湖、监利、石首、汉川、鄂州、嘉鱼、大治、江夏、新洲等9县市区,重点发展河蟹、青虾、黄鳝、鳜鱼、泥鳅、乌鳢、长吻鱼危、龟鳖等特种养殖。3、水库网箱养殖区,包括夷陵、长阳、宜都、阳新、荆门等5个县市区,重点发展叉尾鮰、银鱼、鲟鱼养殖。
重点基地和重点项目:1、在仙桃建设4万公顷精养鱼池,年产四大家鱼25万吨。2、以武昌鱼集团为龙头,在鄂州市建设3.5万公顷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开展水产品深加工,树立“武昌鱼”品牌。3、以清江高坝州水产公司为龙头,在清江库区发展2000万平方米网箱养鱼,树立“清江鱼”品牌。4、在嘉鱼建设2000公顷河蟹养殖基地,树立“簰洲湾”品牌。5、在洪湖、监利、石首、汉川、新洲建设优质水产品基地,年产150万公斤以上。6、建设省优质水产品培育中心。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建成10个名特水产品省级苗种繁育基地,良种覆盖率达到85%。2、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3、到2007年,建成10个稳产高产出口基地,面积达到20万公顷。4、到2010年,将我省建设成全国最大的淡水鱼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将三峡库区和清江库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淡水鱼网箱养殖基地。
(六)速生丰产林。
产业优势:我省速生丰产林以杨树、国外松、竹林为主栽品种,目前,全省仅杨树面积已发展到28万公顷,居全国第四位。全省还有可供栽种杨树的面积55万公顷,主要在江汉平原和沿江滨湖地区及鄂北岗地。杨树是人造板的主要原料和木浆造纸的理想原料。我省的人造板工业每年消耗杨树200万立方米,而本省只能提供140万立方米;我国2/3的造纸木浆依赖进口。随着人造板需求量和用纸量的扩大,对杨树等速生木材的需求量会不断扩大。
区域布局:1、江汉平原及沿江滨湖种植区,包括公安、石首、监利、潜江、荆州、沙市、江陵、洪湖、仙桃、天门、应城、汉川、东宝、沙洋、京山、钟祥等市县区。2、鄂南及武汉周边种植区,包括赤壁、嘉鱼、咸安、蔡甸、新洲、汉南等县市区。3、鄂西及鄂北种植区,包括利川、恩施、建始、老河口、谷城、襄樊市郊、宜城、枣阳、随州等县市区。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江汉平原及沿江滨湖种植区以湖北吉象为龙头,建设意杨种植及加工基地,重点树立“吉象”品牌。2、鄂南以巨宁森工及赤壁晨鸣纸业为龙头,重点树立“巨宁”品牌。3、武汉周边以福汉木业和武汉晨鸣纸业为龙头,重点树立“福汉”板及“晨鸣”木浆纸品牌。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通过生态工程措施,解决树种和林地退化问题,保证可持续发展。2、到2007年建成速生丰产林基地,种植面积由28万公顷扩大到60万公顷,新增木材蓄积量3000万立方米;新增人造板加工能力200万立方米,新增木浆纸加工能力100万吨,年加工增值100亿元。3、到2010年,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做到全省人造板及木浆纸原料自给。
(七)柑桔。
产业优势:我省种植柑桔有2000多年历史,是全国主要柑桔产区之一,以宜昌为中心的柑桔产区被农业部列为国家长江上中游柑桔优势区域。2002年全省柑桔种植面积12万公顷,总产100万吨,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第6位。三峡脐橙、宜昌蜜桔等品种在全国享有盛名,出口东欧和畅销国内北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区域布局:1、三峡库区优质甜橙产区,包括秭归、巴东、兴山等3县,品种以脐橙为主,兴山、巴东适当发展锦橙和夏橙, 秭归适当发展桃叶橙。2、长江沿岸优质宽皮柑桔产区,包括夷陵、点军、当阳、宜都、枝江、东宝、松滋等7县市区,品种以温州蜜柑早熟品系、高糖品系和椪柑优系为主,适当发展优质杂柑。3、丹江库区优质宽皮柑桔产区,包括丹江口、郧县2县市,品种以温州蜜柑早熟品系、高糖品系为主。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以省果树良繁场和秭归柑桔良种场为重点,在宜都、秭归建设“三圃一园”,即2公顷柑桔资源圃、20公顷母本园、30公顷采穗圃、150公顷苗圃,带动12个县市区柑桔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2、以松滋望春花、宜昌汇源和宜昌椰风为龙头,在松滋、秭归、宜都建立柑桔果汁及桔瓣罐头原料基地。3、以金桥果菜批发市场为基础,扩建“三峡柑桔批发市场”。4、在丹江口市建设“武当柑桔批发市场”。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在柑桔销售中注重产品包装及品牌宣传,重点树立“桔颂”、“昭君村”、“晓曦红”、“武当”等柑桔品牌。2、到2007年,三大产区发展到10万公顷,产量150万吨,优质果率提高到60%;年柑桔出口10万吨,创汇4000万美元。3、到2010年,把三峡库区建成全国著名的脐橙产区,把长江沿岸和丹江库区优质宽皮柑桔产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桔瓣罐头加工基地和全国主要的优质柑桔出口基地。
(八)优质棉花。
产业优势:1、我省是全国六大产棉区之一,国家农业部已将我省列为高支纱纺棉重点产区。2、我省也是原棉消费大省,全省纺织纱绽328万绽,居全国第三位,棉布织机5.63万台,居全国第四位,纱、布印染能力达12亿米,年需纺棉800万担左右。3、以棉花为主要原料的纺织品、服装是我省出口创汇的第一大支柱产品,年创汇约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0%左右。
区域布局:1、江汉平原棉区,包括天门、潜江、公安、松滋、钟祥、汉川、石首、枝江、仙桃、江陵、荆州区、沙洋等12个县市区;2、鄂东棉区,包括黄梅、麻城、武穴、新洲、黄州、团风等6个县市区;3、鄂北棉区,包括襄阳、枣阳、宜城、曾都等4个县市区。
重点基地和重点项目:1、在省农科院、荆州农科所和沙洋农科所建立棉花育种基地。2、在天门、潜江、沙洋、公安四个植棉面积在2万公顷以上的县市建设12万公顷稳产高产棉花基地。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推行分区统一供种,纠正混种混收的传统做法,提高原棉的整齐度,树立“银丰”、“八宝”二大原棉品牌。2、制定和落实采收技术标准,着力解决“三丝”(异型纤维)问题。3、分区制定棉田优质高效技术操作规程,努力实现棉花稳产、高产、高效。4、重点扶持国棉一厂、六厂和“宜棉”、“荆棉”、“襄棉”、“金天”、“金安”等一批纺纱能力在10万绽以上的棉纺集团和棉纺厂,带动棉花产业发展。5、到2007年,两大棉区面积稳定在26万公顷,形成3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到2010年力争总产突破35万吨。
(九)优质专用小麦。
产业优势:1、我省是我国南方小麦主产省份,小麦是我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居粮食作物之首。2、我省优质专用小麦供需矛盾突出,60%的小麦原料从外省调进,其中专用中、弱筋小麦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省内加工企业的需求,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鄂中丘陵和鄂北岗地35万公顷优质中、弱筋专用小麦基地,包括襄阳、枣阳、曾都、广水、宜城、老河口、谷城、南漳、丹江口、钟祥、安陆等11个县市区。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在枣阳、襄阳、曾都三市区分别建设6万公顷稳产高产优质专用小麦基地。2、以金华麦面、万宝粮油、随州银丰、武汉粮油三大面粉加企业为龙头,在枣阳、襄阳、武汉建设三大面粉加工基地,树立“金华”、“万宝”面粉品牌。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引进适宜当地种植的弱、中筋小麦品种,在稳定小麦生产的前提下,确保品质实现中、弱筋化。2、在稳定现有面粉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提高加工档次的同时,大力发展饼干等糕点加工,保证弱筋小麦加工增值。3、通过优质化、专用化生产和产销衔接,到2007年,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0%,效益提高20%。4、到2010年,力争省内小麦自给率提高到50%。
三、九种特色农产品基地
(一)家禽。
产业优势:我省发展优质禽的资源条件优越,养禽业在全国位居前列。家禽品种资源丰富,有江汉鸡、洪山鸡、荆江鸭、湖北红鸡、金水乌鸡等10多个品种。禽肉和禽蛋制品远销江、浙、广、深,深受消费者欢迎。
区域布局:1、襄汉公路沿线家禽产区,包括枣阳、曾都、广水、安陆、云梦、孝南、汉川等7个县市区。2、江汉平原腹地水禽产区,包括赤壁、洪湖、监利、仙桃、潜江、江陵、沙洋、武穴、阳新等9个县市。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扩建湖北省种禽场。2、以随州正发畜牧公司为龙头,扩建“洪山三黄鸡”种鸡场,年生产5万套种鸡,带动当地1200个养鸡大户。3、以湖北神丹公司为龙头,在安陆建立水禽养殖和禽蛋加工基地,形成年加工3亿枚禽蛋的生产能力,树立“神丹”禽蛋品牌。4、以九珠实业为龙头,在仙桃建立水禽养殖和禽蛋加工基地,树立“九珠”品牌。5、以阳新番鸭育种中心为龙头,建设阳新番鸭养殖和加工基地,带动4万农户养殖阳新番鸭。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 1、巩固提高传统再制蛋加工,大力发展蛋品深加工;发展禽肉深加工,开发以禽肉、禽蛋为原料的营养保健产品。2、到2007年,禽类出笼8000万只,其中,优质禽6000万只,禽蛋产量30万吨。到2010年,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禽养殖基地和禽蛋加工基地。
(二)食用菌。
产业优势:食用菌是我省传统出口创汇的优势产品。全省鲜菇产量32万吨,产值12.8亿元,出口创汇3400万美元,在全国名列第六位,其中香菇17万吨,在全国排名第4位 ,平菇9.8万吨 ,双孢蘑菇1.2万吨,金针菇1万吨,黑木耳3.2万吨。
区域布局:1、大洪山香菇种植区,包括曾都、京山、钟祥、东宝等4县市区。2、鄂西北黑木耳种植区,包括远安、南漳、保康、谷城、房县等5县。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香菇种植以曾都为重点基地,黑木耳以房县为重点基地。2、在曾都建立一个香菇菌种中心,在房县建立一个黑木耳菌种中心。3、扩建随州三里岗食用菌批发市场。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革新栽培方式。减少椴木黑木耳、香菇栽培,发展袋料栽培,促进可持续发展;利用高山冷凉气候发展香菇的反季节栽培,满足常年供应。2、推广优质品种。大力发展双孢蘑菇、鸡腿菇、草菇、巴西蘑菇等草腐菌;发展香菇、黑木耳等木腐菌的同时,大力发展茶杏菇、杏孢菇、白灵菇等木腐菌。3、更新烘干、分级、包装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档次。4、到2007年,两大种植区鲜菌产量达到50万吨,产值2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5、到2010年,力争两大种植区鲜菌产量、产值、创汇额均翻一番。
(三)蜂产品。
产业优势:蜂产品是我省出口创汇过1000万美元的五大农产品之一,产品主要销往日本、欧盟和美国市场。我省蜜源丰富,蜂蜜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占总产量的10%。全世界90%的蜂蜜、王浆产于中国,蜂产品产业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区域布局:1、大别山转地养蜂区,包括曾都、大悟、枣阳、安陆等4县市区;2、秦巴山定地养蜂区,包括松滋、宜都、保康、房县、神农架等5县市区。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转地养蜂以松滋市为基地,定地养蜂以保康为基地。2、建设省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完善全省蜂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使其检测技术达到国际国内一流水准。2、以扬子江蜂业公司为龙头,建设省蜜蜂良种繁育场。负责全省蜂种的引进和繁育,蜜蜂疫病的防治,养蜂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服务。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重点开发无公害成熟蜂蜜和高癸烯酸含量蜂王浆,提升蜂王浆、绿色蜂蜜和蜂花粉档次。2、提高蜂产品质量监控能力,使蜂蜜、蜂王浆质量达到欧盟标准,尽快打开欧盟市场。3、到2007年,蜂蜜产量9500吨,蜂王浆130吨;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4、到2010年,蜂蜜产量达到2.1万吨,蜂王浆产量达到480吨,出口创汇3600万美元。
(四)魔芋。
产业优势:魔芋是我省西部山区特色优势品种,种植面积已达47万亩,产量60万吨,产值5亿元,年加工鲜芋40万吨,精粉1万吨,加工产值6亿元。面积、产量在全国均居首位,也是世界上的主产区和加工出口区。
区域布局:1、鄂西南种植区,包括恩施、建始、咸丰、巴东、利川、鹤峰、五峰、长阳等8县市。2、鄂西北种植区,包括竹山、竹溪两县。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鄂西南种植区以咸丰为基地,并建设一个芋种繁育中心,保证本区种苗供应。2、鄂西北种植区以竹溪为基地,并建设一个芋种繁育中心,保证本区种苗供应。3、建立芋粉深度开发研究基金,以招投标的方式支持科研开发魔芋胶、超微粉、仿生食品、生化材料等。4、以武汉清诚集团为龙头,组织十堰协力、荆州美力、恩施宏业、五峰宏力等四家芋粉加工企业成立湖北魔芋股份公司,形成合力,争取股票上市。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引进推广国内外魔芋优良品种,提高品质和加工出粉率。2、组织科研院所进行技术攻关,重点生产开发魔芋胶、超微粉、仿生食品、魔芋胶囊、魔芋涂料、魔芋可降解环保薄膜等高新产品。3、解决魔芋生产中的病害问题和加工中的环保问题。3、到2007年,两个种植区发展到4万公顷,产量80万吨,产值9亿元,年加工鲜芋90万吨,加工产值10亿元。4、到2010年,魔芋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